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93483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解决了现有污水源热泵系统容易堵塞的问题。该系统包括污水一次过滤池、与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的污水二次过滤池、与污水二次过滤池连接的换热器以及与换热器连接的主机,主机通过两输水管道分别连接一分水器和集水器,换热器与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污水一次过滤池由第一水池以及与第一水池下部连通的第二水池构成,第一水池的高度为第二水池高度的三倍,第一水池下部与第二水池连通的位置竖直设置有大孔径的粗金属滤网板,污水二次过滤池由第三水池和第四水池连接,第三水池中水平安置有小孔径的细金属滤网板。发明专利技术在污水端对引入各级水池的水进行杂草、颗粒的分级除污,避免了水体对后续管路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成本低,可在污水端对引入各级水池的水进行杂草、颗粒的分级除污,避免水体对后续管路造成堵塞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即在冬季,把污水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但通常情况下,污水都含有较多悬浮物及盐分等杂质,易对换热系统产生堵塞、结垢、腐蚀等现象,为保护污水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污水不能直接进入机组,必须经过污水源热泵换热器进行中间换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利用设备为离心式污水换热器,换热器壳体内部设有双层螺旋流道,双层螺旋流道的上、下端口分别与中介水出口和中介水入口连通,双层螺旋流道为中介水流道,双层螺旋流道的外周边缘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双层螺旋流道的内周边缘与管体外壁固定连接,双层螺旋流道相邻外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构成污水流道,污水流道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污水进入口和污水出口连通,城市污水或工业等废水从换热器的顶端进入,沿污水流道螺旋下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污水在壳体内部旋转至底端污水出口,中介水由换热器的底部进入,逆向自下而上沿螺旋腔体运行,最后由顶端中介水出口流出,完成换热,防堵塞能力强,能够有效防止挂垢及污垢堆积,然而离心式污水换热器的价格较高,维修成本高,限制了其广泛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可在污水端对引入各级水池的水进行杂草、颗粒的分级除污,避免水体对后续管路造成堵塞的污水源热泵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污水一次过滤池、与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的污水二次过滤池、与所述污水二次过滤池连接的换热器以及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的主机,所述主机通过两输水管道分别连接一分水器和集水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由第一水池以及与所述第一水池下部连通的第二水池构成,所述第一水池的高度为所述第二水池高度的三倍,所述第一水池下部与所述第二水池连通的位置竖直设置有大孔径的粗金属滤网板,所述污水二次过滤池由第三水池以及与所述第三水池连通的第四水池构成,所述第三水池中水平安置有小孔径的细金属滤网板,所述第二水池与所述第三水池连接,所述第四水池与所述换热器连接。优选地,所述粗金属滤网板的孔径为0.5mm-1mm,所述细金属滤网板的孔径为0.1mm-0.3mm。优选地,所述细金属滤网板将所述第三水池分为上下两层腔室,包括上部的滤后腔室和下部的滤前腔室。优选地,所述第三水池在对应于所述滤后腔室的室壁上设有过滤窗,所述过滤窗为金属滤网包覆的活性炭。优选地,所述第四水池内设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器和所述主机之间设有换热循环管道。优选地,所述分水器上连接有多个分水支管,所述集水器上连接有多个集水支管。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池的下部和所述第四水池的下部均设有泥沙泵。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分级结构的污水一次过滤池和污水二次过滤池,使得自污水端进入系统的水体可在前期进行过滤各种不同颗粒大小和性状的水草杂质,避免了水体对后续管路造成堵塞。其中,特殊结构的污水一次过滤池使得自沟渠进入系统的污水在重力下可第一水池得到快速的初步过滤,沉积的泥沙及水草等杂质可被泥沙泵及时抽出,维修方便,制造成本低,便于普及应用,环保节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污水一次过滤池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污水二次过滤池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1-污水一次过滤池、2-污水二次过滤池、3-换热器、4-主机、5-分水器、6-集水器、7-粗金属滤网板、8-细金属滤网板、9-抽水泵、10-进水管、11-第一水池、12-第二水池、21-第三水池、22-第四水池、51-分水支管、61-集水支管、211-滤后腔室、212-滤前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污水一次过滤池1、与污水一次过滤池1连接的污水二次过滤池2、与污水二次过滤池2连接的换热器3以及与换热器3连接的主机4。主机4通过两输水管道分别连接一分水器5和集水器6,分水器5上连接有多个分水支管51,集水器 6上连接有多个集水支管61,换热器3与污水一次过滤池1连接。污水一次过滤池1由第一水池11以及与第一水池11下部连通的第二水池12构成,第一水池11的高度为第二水池12高度的三倍,该高度的设计使得自进水管10泵入的沟渠污水可在重力下迅速过滤,在泥沙杂质堆积在第一水池11底部时,较高高度的水体对下部水体构成较大压强,便于下部的污水得到快速过滤。第一水池11下部与第二水池12连通的位置竖直设置有大孔径的粗金属滤网板7。污水二次过滤池2由第三水池21以及与第三水池21连通的第四水池22构成,第三水池21中水平安置有小孔径的细金属滤网板8,第二水池12与第三水池21连接,第四水池22与换热器3连接。优选地,在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粗金属滤网板7的孔径为0.5mm-1mm,细金属滤网板8的孔径为0.1mm-0.3mm。通过设置分级结构的污水一次过滤池1和污水二次过滤池2,使得自污水端进入系统的水体可在前期进行过滤各种不同颗粒大小和性状的水草杂质。细金属滤网板8将第三水池21分为上下两层腔室,包括上部的滤后腔室211和下部的滤前腔室212,自第二水池12进入滤前腔室212的水体由下自上经过细金属滤网板8进入滤后腔室211,反重力的过滤方式一方面可更好地沉降水体中的杂质泥沙,另一方面也使得过滤更加彻底。为更进一步地过滤水体杂质,第三水池21在对应于滤后腔室211的室壁上设有过滤窗(图中未标示),该过滤窗为金属滤网包覆的活性炭。第四水池22内设有抽水泵9,抽水泵9通过管道与换热器3连接,换热器3和主机4之间设有换热循环管道。为便于维护,第一水池11的下部和第四水池22的下部设有泥沙泵(图中未示出)。图1中各水路水管中的温度仅表示温度的高低区别,以示出各管道流向中的水体温度变化,不为限制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综上所述,本具体实施通过设置分级结构的污水一次过滤池和污水二次过滤池,使得自污水端进入系统的水体可在前期进行过滤各种不同颗粒大小和性状的水草杂质,避免了水体对后续管路造成堵塞。其中,特殊结构的污水一次过滤池使得自沟渠进入系统的污水在重力下可第一水池得到快速的初步过滤, 沉积的泥沙及水草等杂质可被泥沙泵及时抽出,维修方便,制造成本低,便于普及应用,环保节能。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一次过滤池、与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的污水二次过滤池、与所述污水二次过滤池连接的换热器以及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的主机,所述主机通过两输水管道分别连接一分水器和集水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由第一水池以及与所述第一水池下部连通的第二水池构成,所述第一水池的高度为所述第二水池高度的三倍,所述第一水池下部与所述第二水池连通的位置竖直设置有大孔径的粗金属滤网板,所述污水二次过滤池由第三水池以及与所述第三水池连通的第四水池构成,所述第三水池中水平安置有小孔径的细金属滤网板,所述第二水池与所述第三水池连接,所述第四水池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一次过滤池、与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的污水二次过滤池、与所述污水二次过滤池连接的换热器以及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的主机,所述主机通过两输水管道分别连接一分水器和集水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连接;所述污水一次过滤池由第一水池以及与所述第一水池下部连通的第二水池构成,所述第一水池的高度为所述第二水池高度的三倍,所述第一水池下部与所述第二水池连通的位置竖直设置有大孔径的粗金属滤网板,所述污水二次过滤池由第三水池以及与所述第三水池连通的第四水池构成,所述第三水池中水平安置有小孔径的细金属滤网板,所述第二水池与所述第三水池连接,所述第四水池与所述换热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金属滤网板的孔径为0.5mm-1mm,所述细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楠周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