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9241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健身车,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架体,具有一主支架与一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一端以轴枢的方式连结在所述主支架上,至少一抵接部位于所述从动件上;    一转动轮,以可原处转动的方式轴枢在所述主支架上,且所述转动轮受外力作用而产生转动,所述转动轮具有一可提供驱动轨径的轮廓部,所述从动件的抵接部与所述轮廓部保持接触,当所述转动轮转动时,受所述驱动轨径的限制,使得所述从动件以其与主支架连接处为枢点而产生往返的摆动位移。(*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运动健身器材,特别是指一种健身车
技术介绍
一般室内健身车的组成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可平稳放置在地面的主架体1、一扶手架2、一坐垫3、一传动组4与一阻尼机构5,传动组4包括有踏板4a、曲柄4b、一原动轮(图中未示)、一转动轮4c与一绕跨在原动轮与转动轮4c之间的皮带(图中未示),原动轮随着使用者的踩踏动作而转动,转动轮4c经由皮带的连结传动而间接的产生旋转,阻尼机构5可对转动轮4c的转动提供适当的阻力大小。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在健身使用时,虽可以模仿骑自行车的方式在原地不断踩动而达到腿部运动的效果,但是,这种室内健身车所能提供使用者运动的部位仅局限于双腿而已,其健身操作方式单调而不易唤起使用者的使用欲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健身车,其可提供使用者同时采用仿真骑乘自行车与骑马的方式达到运动目的。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身车,可同时对腿部及腰部达到健身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健身车,其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主支架与一从动件,从动件一端以轴枢的方式连结在主支架上,至少一抵接部位于从动件上;一转动轮,以可原处转动的方式轴枢在主支架上,且转动轮受外力作用而产生转动,转动轮具有一可提供驱动轨径的轮廓部,所述从动件的抵接部与轮廓部保持接触,当转动轮转动时,受制于所述驱动轨径,使得从动件以其与主支架连接处为枢点而产生往返的摆动位移。附图说明图1是一般健身车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面凸轮的另一形式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的结构主要包括有一架体10、一原动轮20、一绕置带30与一转动轮,转动轮为具有升程与回程的凸轮结构体,在应用上可衍生多种不同的型态。首先,如图2所示的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健身车100在前述组件架构之下所选择应用的转动轮为具有圆形轮廓的偏心轮40,现就各组件的相关位置说明如下,其中架体10具有一主支架11、一从动件12与一扶手架13,主支架11由若干杆体连结构成且可平稳放置在地面上,从动件12为刚性杆体且顶端接设有一坐垫14,从动件12的底端以轴枢的方式连结在主支架11上,其轴枢点以字母「A」表示,扶手架13固接在主支架11上,一连动杆15,其一端固接在从动件12近底端处,另一端则朝健身车100后方伸设且枢接有一圆柱形的滚子16,滚子16的外缘形成抵接部。原动轮20以可原处转动的方式轴枢在架体10上,如图2所示,原动轮20连接有曲柄21与踏板22等构件,随着使用者腿部施力作用在踏板22上,驱使原动轮20产生转动。偏心轮40轴枢在主支架11上且相对地面呈悬置,偏心轮40的侧面一体成形有一突出的轴颈41,轴颈41具有以轴枢点为中心的圆形轮廓,绕置带30绕设在原动轮20与轴颈41上,当原动轮20被驱转时,通过绕置带30的连结传动,将间接使得偏心轮40在原处产生具有升程与回程的转动。另外,偏心轮40的轮面42构成轮廓部并与滚子16保持接触,如图3所示,随着偏心轮40转动的起伏轨迹,将使轮面42推抵滚子16以轴枢点A为支点产生弧形往返摆动位移,换言之,滚子16中心点位置的改变将连带促使从动件12与坐垫14同步产生往返摆动。因此,由上述说明可知,本技术健身车100的结构能提供健身者在用腿部施力踩踏的同时,更能借助从动件12与坐垫14随同偏心轮40的转动,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平稳地往返摆动,进而对使用者臀部造成顶升与伏降的作用,与骑马的动作相似。所以,本技术健身车100可提供健身者采用仿真骑乘自行车与骑马的方式操作,并可同时获得腿部肌力与腰部运动的健身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的结构可通过改变原动轮20与轴颈41的直径比,达到控制原动轮20与转动轮(即偏心轮40)彼此间的转速比,在此第一实施例中是采用原动轮20与轴颈41为等径设计,其代表着原动轮20转动一圈时偏心轮40也同步转动一圈,相对地促使从动件12完成一次的来回摆动。另外,如下述各实施例的结构,同样可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动作方式与效果,以下的实施例说明如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构件的仍沿用已有标号,对于结构不同者则采用新的对应标号作为对照。如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健身车200的组成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只是所选用的转动轮为一种轮廓约呈椭圆形的盘形凸轮50,盘形凸轮50侧面具有一轴颈51供传动用的绕置带30绕设,盘形凸轮50的曲面52构成供滚子16触抵的轮廓部,盘形凸轮50随着原动轮20一起转动并产生升程与回程动作,同样能使滚子16中心点的位置以弧形轨迹相对轴枢点A往返移位,其最终达到的目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予重复叙述。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其中健身车300所应用的转动轮为一种面凸轮60,面凸轮60以偏心的方式设置,其侧面具有一圆形轴颈61与一凹设的圆形环槽62,在本实施例中,是将滚子17改为从侧面嵌入环槽62中并与环槽62的环壁接触设置,在面凸轮60转动时同样可达到与前述相同的动作与目的。当然,环槽的设置并不局限在面凸轮60一侧而已,也可改为在面凸轮60的两侧面各设有一环槽,并用两个滚子左右夹制以增进面凸轮60转动时的稳定性。再如图6所示的面凸轮70,其虽具有圆形轮廓,但其环槽71是以椭圆形凹设的,在面凸轮70转动时,同样可产生起伏的升程与回程动作。如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其中健身车400的转动轮为一种带肋凸轮80,即,带肋凸轮80的轮廓部是由其盘面外缘突出的凸肋81所构成,为配合凸肋81的结构,健身车400以二个滚子18、19呈上、下夹制且滚子18、19的外缘分别与凸肋81的内、外环面接触结合,同样地,随着带肋凸轮80的转动可达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如图8所示的第五实施例,健身车500的扶手架501一端直接固结在从动件502底端处,随着转动轮503被驱转,使得从动件502连同扶手架501一起产生往返摆动。再如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同,只是健身车600用于驱使原动轮601转动的方式是在原动轮601一侧设有一齿轮盘602,一马达603固接在架体604上,马达603动作时可驱使一与齿轮盘602啮合的驱动齿轮605转动,进而间接传动原动轮601与转动轮606旋转,同时强制带动曲柄607与踏板608产生绕转,而从动件609也将随之产生往返摆动。由上述可知,健身车600使用时具有强制带动使用者腿部产生踩踏动作与仿真骑马动作,特别适用于需要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人使用。如图10所示的第七实施例,健身车700不具有组成前述各实施例的原动轮与绕置带,仅具有为凸轮结构体的单一转动轮701(本实施例中以偏心轮为例),转动轮701直接连结有曲柄702与踏板703,转动轮701受到使用者的踩踏而转动,再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信彦
申请(专利权)人:联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