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6446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尤指一种在蛙鞋的纵长蹼部约中段位置,另设有一可行摆动运作的第二蹼面,借此,潜水者双脚做往后、往下的后伸踢水动作时,该第二蹼面将可受水阻之力而自动前摆,并以近垂直的角度配合蹼部前端的固定状第一蹼面实施踢水,使双脚踢水的力不但可产生最大反作用力(推力),而致潜行速度更形提升,同时,该踢水的频率亦可直接降低,而致潜水者具有较不易疲累之效;另外,潜水者双脚做往前、往上的前屈预备踢水动作时,该第二蹼面将可受水阻之力而自动后摆并产生导流口供水流通过,使得水阻得以直接降低,进而达到实质省力的效果。(*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良的潜水用蛙鞋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尤指一种设成极为简洁,制作、使用极为简易、方便,可使潜水者双脚的踢水运作具有更形省力及速度更形提升的更佳效率效能,而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与进步性,且前所未有的改良的潜水用蛙鞋。
技术介绍
传统潜水用蛙鞋的设成与运作,大抵如图1所示,该蛙鞋1的纵长鞋面10,主要由位于二侧的肋部101佐以相互之间的单一蹼部102共同构成;借此,潜水者双脚交互实施前屈、后伸动作(传统实施上、下摆动动作)时,该二肋部101便可直接支撑着蹼部102行踢水动作,使潜水者可适时达到潜行目的。不可否认,该现有以单一蹼部102实施踢水运作所构成的蛙鞋,在实施上确实具有应时使用的价值与效能,且为目前绝大多数潜水者所普遍采用;但是,该在历经长时的使用后,发现仍有些许缺陷而可予再行改善。即:1.为了使蹼部102在踢水时,不致因水阻而发生变形甚而造成无法产生推力的情形,该支撑蹼部102的二肋部101将必需设为较硬状,于是,当潜水者的双脚行后伸踢水动作,而致鞋面10活动范围大部分呈斜置状态时,该与二肋部102一体成型且呈固定形态的纵长形蹼部102,将必然是随着硬质肋部101一并呈斜置位设,并以此倾斜角度实施踢水,然而,任人皆知,该蹼部102产生最大踢水效率的角度,乃是与潜水者潜行的方向呈垂直状态时,故以该蹼部102随时呈倾斜角度实施踢水动作的情形下,自然的,该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即推力)将必然无法与潜水者踢水的力呈等比反应,而明显有踢水效率不佳的情形。2.如上述,由于鞋面10呈斜置状时,该蹼面102随着以倾斜的-->角度踢水,而无法提供出与踢水的力呈等比的反作用力(推力),故为了维持潜行速度,潜水者必需增加踢水频率的情形下,显然的,该亦有较为浪费体力与易生疲劳的缺点。3.由于该呈面状的纵长蹼部102是与较硬质的肋部101一体成型呈固定形态,故当潜水者双脚行前屈的预备踢水动作时,该逐一往前、往上摆动的面状蹼部102将必然会遇到较大的水阻,如此,对于潜水者的操作性而言,该便明显有较为费力及速度无法有效提升的缺陷。4.由于该二肋部101以较硬质状设成,在双脚实施踢水动作时可支撑着单一大面积的蹼部102,但是,该较碍质的肋部102却明显会影响鞋面10的柔软度,并使踢水的灵活度与操控性连带受到影响,而有发生较为僵硬与不顺畅的现象。由上可知,该传统蛙鞋的设成,在实际实施上显然仍有些许美中不足的缺陷,而可待且必需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其中,该蛙鞋鞋面的纵长蹼部约中段位置,另设有一可摆动运作的第二蹼面,则潜水者双脚做后伸踢水动作时,该第二蹼面将可受水的阻力而自动前摆,并以近垂直状配合蹼部前端的固定式第一蹼面实施踢水,如此,该双脚踢水的力不但可产生最大反作用力(推力)的踢水效率,而致潜行速度具更形提升效果,同时,该踢水的频率亦可直接降低,而致潜水者具节省体力与不易疲劳之效。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其中,该第二蹼面可在潜水者双脚前屈行预备踢水动作时自动后摆,并直接产生一导流口供水流通过,则该双脚前屈的水阻将可有效且确实的降低,实质达到省力之效。-->本技术的进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其中,该蹼部的第二蹼面可在双脚后伸时,以前摆动作配合第一蹼面行最佳效率的踢水动作,及在双脚前屈时,又可行后摆动作达减少预备踢水的水阻效果,则该位于蹼部二侧的支撑肋部将可借以呈较软质设成,进而,该蛙鞋的鞋面将可连带具有较佳的柔软度,使踢水的运作与操控更具灵活性、自然性。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成极为简洁,制作、使用极为简易、方便,可使潜水者双脚的踢水运作具有更形省力及速度更形提升的更佳效率效能,而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与进步性,且前所未有的改良的潜水用蛙鞋。    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蛙鞋设成及运作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侧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运作的立体示意图。图号说明A1、A2、A3  沟槽            G    导流口1               蛙鞋            10   纵长鞋面101             肋部            102  蹼部1021            第一蹼面        1022 第二蹼面11              鞋身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2、3、4所示,清晰显示,本技术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主要是针对该构成蛙鞋1的鞋面10的纵长形蹼部102及位于蹼部102二侧的肋部101做一简洁改良。即,该纵长形的蹼部-->102在约中段位置开设有一横向贯通的第一沟槽A1,及在二侧各开设有一纵向贯通的第二沟槽A2与第三沟槽A3,而该第二、第三沟槽A2、A3可沿着肋部101的边缘开设,并分别将一端开设延伸至邻近鞋身11的二侧,而另端则与第一沟槽A1的二端相衔接,形成一凵形状的贯通沟槽A,及恰致蹼部102被分隔成具有固定的第一蹼面1021与可摆动的第二蹼面1022。请再配合图5所示,当潜水者双脚做往后、往下的后伸踢水动作时,由于该第二蹼面1022呈可摆动运作,故其自可受水阻的力而自动地往前摆动,并随时以近垂直状配合固定式的第一蹼面1021实施踢水,如此,以该第一、第二蹼面1021、1022随时可以近垂直状位设,而分别在踢水提供最大受力面积的情形下,自然地,该所产生的推力便必然可呈较大状。换言之,由于该第二蹼面1022可在实施踢水动作时自动前摆,并以近垂直状的最大受力面积配合第一蹼面1021踢水,而非如现有蹼部呈较小受力面积的斜置状实施踢水动作,则潜水者双脚施予的踢水的力,便必然可较现有蛙鞋得到更大的反作用力(即推力),而致踢水的效率更形提高,及致潜行速度亦可直接提升;当然,以该踢水效率可确实提高,则潜水者踢水的频率便可以连带降低,使直接达到实质节省体力及较不易疲累之效。又,当潜水者双脚做往前、往上的前屈的预备踢水动作时,以该第二蹼面1022可受水阻的力动作而自动地后摆,并直接形成一导流口G供水流穿过,而非如现有蛙鞋以整个纵长面积的蹼部产生水阻,则该水流的阻力必然可借以直接且有效降低的情形下,自然地,潜水者双脚前屈做踢水预备动作的实施性,便必然具有较为省力、轻松的实质效果。上述,由于本技术是在蹼部102另设有一可摆动的第二蹼面1022,而致蹼部102不但在双脚后伸时具有更高的踢水效率,同时,在双脚前屈时亦具有降低水阻的更形省力效果,故该位于蹼部102二-->侧的肋部101将可以设为较软质状,而依然不会减损支撑力的情形下,显然的,该由肋部101及蹼部102佐成的蛙鞋鞋面10便直接具有较佳的柔软度,使潜水的实施更具有模拟鱼尾操控的灵活性与自然性,进而发挥出最高的踢水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显然具有极符一般潜水人员操作蛙鞋时实际需要的解决问题效能,其结构虽不显得复杂、繁琐,然而,整体的运作设想却深富实施的具体性,且为目前同型产品所未见的运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其特征在于,在纵长鞋面的蹼部约中段位置,开设有一横向贯通的第一沟槽,及在二侧各开设有一纵向贯通的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该第二沟槽、第三沟槽可沿着二侧的肋部边缘开设,并分别将一端开设延伸至邻近鞋身的二侧,而另端则与第一沟槽的二端相衔接,使直接形成一凵形状的贯通沟槽,及致该蹼部被分隔成具有固定的第一蹼面与可摆动的第二蹼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的潜水用蛙鞋,其特征在于,在纵长鞋面的蹼部约中段位置,开设有一横向贯通的第一沟槽,及在二侧各开设有一纵向贯通的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该第二沟槽、第三沟槽可沿着二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家得
申请(专利权)人:慧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