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明强专利>正文

电源线接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6014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9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源线接头装置,包括电源线主体和连接在电源线主体一端的插头,插头包括本体、形成于本体一侧的熔断部和与熔断部相配合的端盖,本体顶部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每个接触端子均分别与导线一端电连接,熔断部内开设有一通孔,通孔底部设有第一导电片,通孔内壁四周上设有导电套,导电套的外壁与第二导电片的一端接触,第二导电片的另一端与导线连接,通孔放置保险丝管,保险丝管两端分别为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第二电极端与第一导电片的一端接触,第一导电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接触端子连接,每根导线的自由端伸出本体形成电源线主体,端盖导电端与第一电极端、导电套接触。其有益效果是:保险丝管拆换方便,使用便利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安全
,特别涉及电源线接头装置
技术介绍
电源接头在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而一些大功率的家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的电流比较大,有时会把插头烧坏,而且还可能会影响电器的正常使用,而传统的插头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是非常危险的,在电流过大时不能自动切断电源,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常见的电动自行车,其使用的是铅酸电池,若铅酸电池充电器插头发生短路,会造成电池烧掉或炸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提供了一种保险丝拆装方便的电源线接头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线接头装置,包括电源线主体和连接在电源线主体一端的插头,插头包括本体、形成于本体一侧的熔断部以及与熔断部相配合的端盖,本体顶部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每个接触端子均分别与导线的一端电连接,端盖设有导电端,熔断部内开设有一通孔,通孔底部设有第一导电片,通孔内壁四周上设有导电套,导电套的外壁与第二导电片的一端接触,第二导电片的另一端与导线连接,通孔内放置保险丝管,保险丝管两端分别为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第二电极端与第一导电片的一端接触,第一导电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接触端子连接,每根导线的自由端伸出本体形成电源线主体,端盖能够覆盖通孔,导电端与第一电极端、导电套接触。其有益效果是:使用本技术的电源线接头装置进行工作时,将端盖的导电端盖于通孔内,此时导电端内部与保险丝管的第一电极端导通,电流通过导电端传给导电套,导电套再传给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再与导线连接,从而使得保险丝管串联在电路中,当经过本技术的电源线接头装置的电流过大或发生短路时,保险丝管内的熔丝就会被熔断,使得整个电路断电,从而整个装置,进而保护正在使用的电器。此时,断电后想继续使用该电源线接头装置,只需要将端盖拿出,换掉烧坏的保险丝管,然后再盖好端盖即可。本技术结构
简单,保险丝管拆换方便,使用便利安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套内壁设有内螺纹,端盖的导电端为筒状结构,第一电极端位于导电端内,导电端外壁设有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其有益效果是:导电套的内螺纹和端盖的导电端的外螺纹相匹配,使得端盖更加方便覆盖通孔,进而更加方便拆换保险丝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包括相连通的上孔和下孔,上孔直径大于下孔直径,导电套位于上孔内,第一导电片位于下孔处。其有益效果是:这种结构的通孔,导电套置于上孔底部,上孔和下孔形成的台阶处刚好能起到限位的作用,有效防止导电套脱落,当端盖的导电端旋拧于导电套时,台阶处对于端盖而言也是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同时更加有利于导电端与第一电极端、导电套的接触,进而保持整个熔断部内部器件的稳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端盖的顶部为绝缘橡胶套。其有益效果是:端盖的顶部为使用者直接的接触端,采用绝缘橡胶套有利于绝缘,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和熔断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其有益效果是:一体成型的结构更加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接头装置的插头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端盖结构示意图;图3为保险丝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至图3,提供一种电源线接头装置,包括电源线主体8和连接在电源线主体8一端的插头1,插头1包括本体101、形成于本体101一侧的熔断部102以及与熔断部102相配合的端盖5。其中,本体101与熔断部102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端盖5以可旋拧的方式盖于熔断部102。本体101顶部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端子103,每个接触端子103均分别与导线7的一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接触端子103的个数为三个,分别为零线接触端子103、火线接触端子103以及地线接触端子103。端盖5设有导电端502,该导电端502能够塞止于熔断部102内部实现导电。具体是:熔断部102内开设有一通孔1021,通孔1021底部设有第一导电片3,通孔1021内壁四周上设有导电套6,导电套6的外壁与第二导电片4的一端接触,第二导
电片4的另一端与导线7连接,如图1所示。通孔1021内放置保险丝管2,保险丝管2可以根据电流的实际情况进行选用。保险丝管2两端分别为第一电极端201和第二电极端202,第二电极端202与第一导电片3的一端接触,第一导电片3的另一端通过导线7与本体101顶部中的其中一个接触端子103连接,该接触端子103为火线的接触端子103。每根导线7的自由端伸出本体101形成电源线主体8,端盖5能够覆盖通孔1021,导电端502与第一电极端201、导电套6接触。使用本技术的电源线接头装置进行工作时,将端盖5的导电端502盖5于通孔1021内,此时导电端502内部与保险丝管2的第一电极端201导通,电流通过导电端502传给导电套6,导电套6再传给第二导电片4,第二导电片4再与导线7连接,从而使得保险丝管2串联在电路中,当经过本技术的电源线接头装置的电流过大或发生短路时,保险丝管2内的熔丝203就会被熔断,使得整个电路断电,从而整个装置,进而保护正在使用的电器。此时,断电后想继续使用该电源线接头装置,只需要将端盖5拿出,换掉烧坏的保险丝管2,然后再盖好端盖5即可。本技术结构简单,保险丝管2拆换方便,使用便利安全。为了能够方便端盖5的拆取方便,产品结构更简单,导电套6内壁设有内螺纹,端盖5的导电端502为筒状结构,即导电端502的内部是空腔,第一电极端201位于导电端502内,导电端502外壁设有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导电套6的内螺纹和端盖5的导电端502的外螺纹相匹配,使得端盖5更加方便覆盖通孔1021,进而更加方便拆换保险丝管2。更换保险丝管2时,先将端盖5旋出,然后将损坏的保险丝管2取出并放入新的保险丝管2,再将端盖5旋拧好即可使用十分方便。端盖5的顶部501为绝缘橡胶套。端盖5的顶部501为使用者直接的接触端,采用绝缘橡胶套有利于绝缘,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性。为了能够进一步保持熔断部102内电子器件的稳定牢固性,通孔1021包括相连通的上孔和下孔,上孔直径大于下孔直径,导电套6位于上孔内,第一导电片3位于下孔处。这种结构的通孔1021,导电套6置于上孔底部,上孔和下孔形成的台阶处刚好能起到限位的作用,有效防止导电套6脱落,当端盖5的导电端502旋拧于导电套6时,台阶处对于端盖5而言也是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同时更加有利于导电端502与第一电极端201、导电套6的接触,进而保持整个熔断部102内部器件的稳定。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电源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主体(8)和连接在所述电源线主体(8)一端的插头(1),所述插头(1)包括本体(101)、形成于所述本体(101)一侧的熔断部(102)以及与所述熔断部(102)相配合的端盖(5),所述本体(101)顶部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端子(103),每个接触端子(103)均分别与导线(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端盖(5)设有导电端(502),所述熔断部(102)内开设有一通孔(1021),所述通孔(1021)底部设有第一导电片(3),所述通孔(1021)内壁四周上设有导电套(6),所述导电套(6)的外壁与第二导电片(4)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片(4)的另一端与导线(7)连接,所述通孔(1021)内放置保险丝管(2),所述保险丝管(2)两端分别为第一电极端(201)和第二电极端(202),所述第二电极端(202)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另一端通过导线(7)与所述接触端子(103)连接,每根所述导线(7)的自由端伸出所述本体(101)形成所述电源线主体(8),所述端盖(5)能够覆盖所述通孔(1021),所述导电端(502)与所述第一电极端(201)、所述导电套(6)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源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主体(8)和连接在所述电源线主体(8)一端的插头(1),所述插头(1)包括本体(101)、形成于所述本体(101)一侧的熔断部(102)以及与所述熔断部(102)相配合的端盖(5),所述本体(101)顶部设有至少两个接触端子(103),每个接触端子(103)均分别与导线(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端盖(5)设有导电端(502),所述熔断部(102)内开设有一通孔(1021),所述通孔(1021)底部设有第一导电片(3),所述通孔(1021)内壁四周上设有导电套(6),所述导电套(6)的外壁与第二导电片(4)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片(4)的另一端与导线(7)连接,所述通孔(1021)内放置保险丝管(2),所述保险丝管(2)两端分别为第一电极端(201)和第二电极端(202),所述第二电极端(202)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片(3)的另一端通过导线(7)与所述接触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强
申请(专利权)人:张明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