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雨旋流分离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4393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6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包括井体、外旋流筒、内旋流筒,所述井体两侧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井体内壁设有支撑环,所述外旋流筒搁置于支撑环上,所述外旋流筒顶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与进水管对接的进水口和与出水管对接的出水口,底部设有穿过支撑环的锥状筒,所述锥状筒的底部设有底流口,所述内旋流筒同轴固定于外旋流筒内,所述内旋流筒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的出水口对齐,并与井体出水管连通。通过离心作用,初雨中粗颗粒物和悬浮物可被分离,且可将外旋流筒、内旋流筒整体吊起,易于清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雨水预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
技术介绍
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径流,会含有大量的泥沙等颗粒和漂浮物,如果不对雨水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进行拦截处理就直接排到自然水体,就会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目前对雨水大多采用滤网过滤的处置方式,将雨水进行简单的过滤预处理,但这种滤网过滤的方式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滤网可能会堵塞,阻碍雨水的排放造成城市的内涝。公开号为CN 104278737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旋流井,该旋流井采用设置于井筒1内的旋流装置对雨水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分离颗粒物后的雨水从外筒2上的过水孔15流入井筒1,最后通过井筒上预埋的出水管13流出。该装置防止了滤网的堵塞,但仍然存在弊端:1、井筒1内的旋流装置结构较为复杂。2、大部分的水经溢流口8溢出,进入外筒2后再从过水孔15流出,由于雨水从外筒2顶部流下来,冲力较大,容易将沉淀于外筒椎底的泥沙冲起,随雨水一起排出,影响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会堵 塞且分离效果良好的初雨旋流分离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包括井体、外旋流筒、内旋流筒,所述井体两侧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外旋流筒设置于井体内,外旋流筒顶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与进水管对接的进水口和与出水管对接的出水口,底部设有穿过支撑环的锥状筒,所述锥状筒的底部设有底流口,所述内旋流筒同轴固定于外旋流筒内,所述内旋流筒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的出水口对齐,并与井体出水管连通。进一步的,所述井体内壁设有支撑环,所述外旋流筒搁置于支撑环上。进一步的,所述内旋流筒包括竖直设置的溢流筒和与溢流筒水平连接的排出筒,所述溢流筒外壁通过槽钢与外旋流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旋流筒的出水口处向内设有固定翻边,所述排出筒插入固定翻边内,排出筒的外壁与固定翻边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筒的顶部突出于外旋流筒的上端面。进一步的,所述外旋流筒的进水口设有挡壁,所述挡壁端部沿外旋流筒内壁周向向前延伸,对进水管的水流出口端形成部分遮挡。进一步的,所述井体的进水管与外旋流筒筒壁内切。进一步的,所述井体顶部设有井盖组件,所述井盖组件包括盖板和井盖,所述盖板盖于井体上,其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顶部周边设有限位面,所述井盖设于限位面内。进一步的,所述外旋流筒顶部固定有吊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仅由一个内旋流筒和一个外旋流筒组成, 结构简单。内旋流筒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的出水口对齐,并与井体出水管连通,通过离心作用,粗颗粒经底流口沉淀于井体底部,而初雨中的细而小的颗粒及大部分水可经出水管排出,实现初雨中粗颗粒物的分离,且分离效果良好。在外旋流筒进水口设置挡壁,使雨水能更好的沿切线方向进入筒内,进一步保证了分离效果。溢流筒上端面突出于外旋流筒上端面,初雨中的悬浮物经溢流筒流回外旋流筒内,而不会经出水管排出,实现初雨中悬浮物的分离。当需要对装置进行清理时,可以打开井盖,把吸污管伸入内旋流筒内,把井体底部的积泥清理干净。如果底部积泥干固,吸污车无法吸走,则可以打开井体上面的盖板,用吊装把外旋流筒整体调出,在对井底进行彻底清理,清理较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轴向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向阶梯剖视图;图中:1—井体,101—进水管,102—出水管,2—外旋流筒,201—锥状筒,202—底流口,203—挡壁,204—固定翻边,3—内旋流筒,301—溢流筒,302—排出筒,4—井盖组件,401—盖板,402—井盖,5—吊环,6—支撑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 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包括井体1、外旋流筒2、内旋流筒3。井体1两侧设有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井体1顶部设有井盖组件4,井盖组件4包括盖板401和井盖402,盖板401盖于井体1上,其中心设有通孔,通孔顶部周边设有限位面,井盖402设于限位面内,井盖402顶面与盖板401顶面平齐。井体1内壁通过碰撞螺栓固定有支撑环6,外旋流筒2搁置于支撑环6上,外旋流筒2顶部开口且在顶部固定有吊环5,中部为与井体1内壁匹配的柱体结构,下端为锥状筒201,锥状筒201的底部设有底流口202。外旋流筒2侧壁固定有与进水管101对接的进水口和与出水管102对接的出水口。外旋流筒2下端的锥状筒201穿过支撑环6,但与井体1的底部不接触。井体1的进水管101沿切线方向与外旋流筒2侧壁连通。外旋流筒2的进水口设有挡壁203,挡壁203端部沿外旋流筒2内壁周向向前延伸,对进水管101的水流出口端形成部分遮挡。内旋流筒3设置于外旋流筒2内,其包括竖直设置的溢流筒301和与溢流筒301水平连接的排出筒302。溢流筒301侧壁顶部与外旋流筒2内壁间通过槽钢固定连接,槽钢位于溢流筒301两侧,呈180度夹角(图中未示出)。外旋流筒2的出水口与出水管102连通,且在出水口处向内设有固定翻边204,排出筒302插入固定翻边204内,排出筒302的外壁与固定翻边204采用玻璃胶固定连接。溢流筒301 上端面突出于外旋流筒2上端面,井体1、外旋流筒2、内旋流筒3同轴。在降雨初期,雨量较小,雨水通过地面径流进入雨水管道,再通过本装置的进水管101,在挡壁203的作用下以一定的流速沿切线的方向旋入外旋流筒2,遇到外旋流筒2内壁后被迫作回转运动。由于所受的离心力不同,雨水中的固体粗颗粒所受的离心力大,能够克服水力阻力向外旋流筒2内壁运动,并在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筒壁螺旋向下运动。细而小的颗粒及大部分水则因所受的离心力小,未靠近外旋流筒2内壁即随雨水做回转运动。在后续雨水的推动下,雨水继续向下和回转运动,于是粗颗粒继续向周边浓集,而细小颗粒则停留在中心区域,颗粒粒径由中心向外旋流筒2内壁越来越大,形成分层排列。随着雨水从外旋流筒2的柱体部分流向锥状筒201部分,流动断面越来越小,在外层雨水收缩压迫之下,含有大量细小颗粒的内层料浆不得不改表方向,转而向上运动,进入内旋流筒3,在溢流筒301内形成内旋流并通过排出筒302排出,而粗大颗粒则继续沿外旋流筒2内壁螺旋向下运动,最终由底流口202排出,成为沉砂。雨水中的悬浮物通过溢流筒301向上溢出,最后流回至外旋流筒2内。此装置需要定期维护,当需要维护时,可以打开井盖402,把吸污管伸入内旋流筒3内,就可以把井体1底部的积泥清理完毕。如果底部积泥干固,吸污车无法吸走,则可以打开井体1上面的盖板401,用吊装吊起外旋流筒2上的吊环5,把外旋流筒2和内旋流筒3整体 吊出,在对井底进行彻底清理。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包括井体(1)、外旋流筒(2)、内旋流筒(3),所述井体(1)两侧设有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内壁设有支撑环(6),所述外旋流筒(2)搁置于支撑环(6)上,所述外旋流筒(2)顶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与进水管(101)对接的进水口和与出水管(102)对接的出水口,底部设有穿过支撑环(6)的锥状筒(201),所述锥状筒(201)的底部设有底流口(202),所述内旋流筒(3)同轴固定于外旋流筒(2)内,所述内旋流筒(3)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2)的出水口对齐,并与井体出水管(10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初雨旋流分离井,包括井体(1)、外旋流筒(2)、内旋流筒(3),所述井体(1)两侧设有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内壁设有支撑环(6),所述外旋流筒(2)搁置于支撑环(6)上,所述外旋流筒(2)顶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与进水管(101)对接的进水口和与出水管(102)对接的出水口,底部设有穿过支撑环(6)的锥状筒(201),所述锥状筒(201)的底部设有底流口(202),所述内旋流筒(3)同轴固定于外旋流筒(2)内,所述内旋流筒(3)的出水口与外旋流筒(2)的出水口对齐,并与井体出水管(102)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雨旋流分离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流筒(3)包括竖直设置的溢流筒(301)和与溢流筒(301)水平连接的排出筒(302),所述溢流筒(301)外壁通过槽钢与外旋流筒(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旋流筒(2)的出水口处向内设有固定翻边(204),所述排出筒(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习洪周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美华禹水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