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荣士专利>正文

改良的棒球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3195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良的棒球棒,其包含有:一后芯管,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FRP),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一捉握层,材质为发泡物,包覆于该后芯管的外周面;一前芯管,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并以其后端接合于该后芯管的前端;一击球层,材质为木材,包覆于该前芯管的外周面。(*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棒球棒有关,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成本低、制造快速且可有效吸震的棒球棒。
技术介绍
棒球运动所使用的球棒可概分为木棒、铝棒及碳纤维球棒三大类。其中,木棒的缺点在于重量较重,因此打击者在挥棒时较为吃力、挥棒速度较慢,使得击出去的球较不强劲、飞行距离较短;其次,木棒的结构较为脆弱,容易裂损甚至折断;再者,木棒在击中球体时所产生的震动十分剧烈,会使打击者手部感到酸麻甚至造成伤害。而铝棒虽然重量较轻,而且比木棒坚固耐用(但击球部位仍可能出现凹痕),但击球时亦仍有震动剧烈的问题,并且还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击球声及余响。至于近年发展出的碳纤维球棒,虽然重量轻盈且结构强固,然而其仍无法有效吸收击球时的冲击震动,而且,碳纤维球棒因为使用较多复合材料且制作难度较高,所以价格较贵,并非一般消费者所能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棒球棒,其重量较轻,可以提升挥棒速度而强化击球威力;而且,该棒球棒的结构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或弯曲变形;再者,该棒球棒可有效吸收击中球体时的震动藉以降低打击者手部的不适感。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棒球棒,其组制较为快速,且制造成本较低。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棒球棒,其击球部位的表面较不易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棒球棒,包含有 一后芯管,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FRP),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一捉握层,材质为发泡物,包覆于该后芯管的外周面;一前芯管,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并以其后端接合于该后芯管的前端;以及一击球层,材质为木材,包覆于该前芯管的外周面。其中该击球层由复数的木质条块以围绕该前芯管的方式所拼黏而成。其中各该条块截面上的木纹走向是大致对应于径向。其中该击球层的外周面上还包覆有一补强层,该补强层的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其中该前芯管是呈由后端往前端逐渐扩大的圆椎管状。其中该后芯管的前端是凸伸出该捉握层预定长度,且以该凸伸部分插接于该前芯管的后端,由此与该前芯管同轴固接。其中该前芯管的后端内部设有一接合环,该后芯管的前端即插接于该接合环中心。其中该前芯管内周面的后端缘形成一内凸环,该接合环即嵌埋于该处,与该内凸环互补嵌卡。其中该击球层的后端面抵接于该捉握层的前端面,且该击球层与该捉握层的外周面形成滑顺接合。其中该后芯管的内部预定位置填塞有一吸震块。其中该后芯管的后端开口填塞有一后封塞,该前芯管的前端开口封合有一前封塞。其中该捉握层的轴向长度为19至20英时,该击球层的轴向长度为12至14英时。附图说明下面配合附图举若干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对所用附图先简要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棒球棒的轴向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的分解图; 图3为沿图1中3-3剖线取得的剖视图,显示该棒球棒捉握部位的断面;图4为沿图1中4-4剖线取得的剖视图,显示该棒球棒击球部位的断面;图5类同图4,为示意本技术的棒球棒击球部位的另一实施态样;图6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棒球棒的轴向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棒球棒的轴向剖视图;以及图8为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棒球棒的轴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先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改良的棒球棒在图中的代表符号为10,其包含有一后芯管(12),为一笔直且外径维持不变的圆管,长度大约在21至23英寸之间,具有一前端(14)及一后端(16)。该后芯管(12)的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FRP),本实施例采用预浸环氧树脂的碳纤维。一捉握层(18),概呈管状,紧密包覆于该后芯管(12)的外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该捉握层(18)的长度为19至20英寸,其后端缘切齐该后芯管(12)的后端缘,而前端缘距离该后芯管(12)的前端缘约2至3英寸,换言之,该后芯管(12)前端(14)是凸出捉握层(18)前述长度(如图2所示)。该捉握层(18)的外形对应于一般棒球棒后半段的形状,亦即中央区段概呈圆杆状,可供打击者双手捉握,最后端形成有一凸球(knob)(22),前端则呈现由后往前逐渐扩大的圆椎状。该捉握层(18)的材质为发泡物,本实施例采用聚胺基甲酸乙酯(Polyurethane;PU)。在实务制作上,可将预先制出的该后芯管(12)置入特定模具中并于其外周填注发泡材料,由模塑成型方式制出该捉握层(18),或者,该捉握层(18)亦可另外独立制作(例如射出成形),再由套合方式包覆于该后芯管(12)外周面。一后封塞(24),填塞于该后芯管(12)的后端(16)开口。一前芯管(26),亦是以纤维补强塑胶(本实施例同样采用碳纤维)制成,外径大于该后芯管(12),并且呈由后端(28)往前端(32)逐渐扩大的圆椎管状,而长度则大约在12至14英寸之间。该前芯管(26)内周面的后端缘形成有一内凸环(34),且前芯管(26)内部后端预先嵌埋有一接合环(36),该接合环(36)与该内凸环(34)互补嵌卡,此外,接合环(36)的内径对应该后芯管(12)的外径,而且接合环(36)的轴向长度亦大致等于该后芯管(12)前端(14)凸出邻份的长度(亦即前述的2至3英寸)。该前芯管(26)同轴地将其后端(28)接合于该后芯管(12)的前端(14),具体而言,该后芯管(12)前端(14)的前述凸出部份嵌插于该前芯管(26)后端(28)的接合环(36)中心,并以胶著或螺合等方式形成固接。一击球层(38),概呈管状,紧密包覆于该前芯管(26)的外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该击球层(38)的后端缘切齐该前芯管(26)的后端缘,而前端则略微凸超出该前芯管(26),而且,其外周的前段呈圆柱状而后段呈现由前往后缩小的圆椎状,同时,击球层(38)不仅后端面抵接于该捉握层(18)的前端面,且二者(38)(18)的外周面呈现滑顺接合。该击球层(38)的材质为硬质木材(例如山胡桃木),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截面呈圆环状的该击球层(38)由若干截面呈圆弧状的木质条块(42)所拼黏而成,图中以十片条块(42)对称围合,当然亦可为其他数目(例如图5所示的以两块条块(42’)对合而成),且不限于对称型式。制作时,将该等木质条块(42)拼黏至该前芯管(26)外周面,再进行车削以完成表面圆滑的该击球层(38)。此外,在制作该等条块(42)时因应木材的天然纹路,使各条块(42)截面上的木纹(44)走向大致对应于圆形截面的径向。当然,本技术中的击球层亦可能定由单一木材所一体成形,由套合方式包覆于该前芯管外周面。一补强层(46),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本实施例采用石墨纤维),环状包覆于该木质击球层(38)外周面的局合区域,前述区域对应于棒球棒最常用以击球的重点部位。一前封塞(48),封合于该前芯管(26)的前端(32)开口,表面与该击球层(26)前端切齐。以上即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改良的棒球棒(10)的详细结构。该棒球棒的优点如下一、由于该后芯管(12)及该前芯管(26)均为中空,而且纤维补强塑胶及发泡物的比重均低于木料,因此该棒球棒的整体重量较一般木棒轻盈许多,使得挥棒速度较快,击出去的球较为强劲、飞行距离较远。二、由于该棒球棒的中心具有纤维补强塑胶的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棒球棒,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后芯管,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    一捉握层,材质为发泡物,包覆于该后芯管的外周面;    一前芯管,材质为纤维补强塑胶,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并以其后端接合于该后芯管的前端;以及    一击球层,材质为木材,包覆于该前芯管的外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士
申请(专利权)人:张荣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