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詹彦辉专利>正文

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2471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包括一供使用者站或坐于其上的基部,其具有一约垂直地面的第一旋转轴线;一第一旋转延伸部,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是枢设于该基部上且使该第一旋转延伸部以该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转动;一第二旋转延伸部,其具有一枢转部及一对握柄部,该枢转部是枢设于该第一旋转延伸部的第二端上,且形成一第二旋转轴线,使得该对握柄部以该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自由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达到扭腰运动较舒适且不易造成运动伤害,以及运动时上半身保持挺直不前弯的功效,并根据使用者的手臂自动偏转调整,故可适用较大范围的使用者,亦可应用于多种腿部运动,且摆动幅度范围较大。(*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动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不易造成运动伤害,可适用较大范围的使用者,亦可应用于多种腿部运动,且摆动幅度范围较大的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如图2所示,通常此握柄部91的高度大约在使用者双手容易抓握的范围;且,该扭转把手90可左右旋转某一角度范围,另外,该扭转把手90在左、中、右三位置分别以P1、P2、P3表示。然而,当使用者上半身保持直立而做腰部左、右扭转的运动时,该握柄部91的最外端92理论上只能沿着一圆形轨迹(图2中虚线所示)的某部分移动。特别是如图3所示,当该扭转把手91在左位置P1时,该左边的握柄部91最外端92至该使用者左肩膀X1的距离S1较短(空间小),迫使该使用者的较内侧的左手臂很不自然的弯曲;同时,该右边的握柄部91最外端92至该使用者右肩膀X2的距离S2变得很长,使用者较外侧的右手臂被强迫拉至远处,甚至有可能右手还不够长。反之,当使用者向右扭腰时,该扭转把手91在右位置P3时,则距离S2将变得太小而距离S1变得太大。如此不断重覆,会使得整个扭腰运动极不舒适、造成运动伤害,甚至在运动中出现撞伤使用者的问题。当然,上述较外侧的手臂被拉到远处时,使用者也可弯腰前倾来避免手不够长的窘境,然而,此弯腰前倾的动作也造成整个重心前移,容易跌倒,特别是搭配脚部运动时,整体运动将变的很不协调。若使用者为女性,此不断的前倾(前弯)、侧弯的动作,也可能导致使用者的胸部被压迫,对运动中的呼吸调节或是生理发育均有负面效果。另外,不同身材的使用者的手臂长度不同,传统的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无法依据不同手臂长度而自动调整适应。又,碍于使用者双手的长度有限,该扭转把手91可偏转的角度范围较小。因此,有必要研发出新产品以解决上述缺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供使用者站或坐于其上的基部,其具有一约垂直地面的第一旋转轴线;一第一旋转延伸部,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是枢设于该基部上且使该第一旋转延伸部以该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转动;一第二旋转延伸部,其具有一枢转部及一对握柄部,该枢转部是枢设于该第一旋转延伸部的第二端上,且形成一第二旋转轴线,使得该对握柄部以该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自由转动。前述的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其中基部为一平板,供使用者站立于其上。前述的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其中基部为一踏步机,该踏部机至少包括一底框及一对可上下摆动的踏板。前述的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其中基部为一滑步机,该滑步机至少包括一底框及一对可前后滑移的踏板。前述的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其中第一旋转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小段及一第二小段,该第一小段与该第二小段相连接且可水平枢转,又,其是依一第三旋转轴线而转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可达到扭腰运动较舒适且不易造成运动伤害,以及运动时上半身保持挺直不前弯的功效,并根据使用者的手臂自动偏转调整,故可适用较大范围的使用者,亦可应用于多种腿部运动,且摆动幅度范围较大。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传统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的旋动示意图图3是传统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的操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旋动示意图一图6是本技术的旋动示意图二图7是本技术的操作示意图一图8是本技术的操作示意图二图9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应用于踏步机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基部10底框11踏板12第一旋转延伸部20 第一小段20A第二小段20B 第一端21第二端22 上端23下端24第二旋转延伸部30枢转部31 握柄部32最外端33第一旋转轴线Y1第二旋转轴线Y2第三旋转轴线Y3基板80固定杆81扭转把手90握柄部91最外端92 距离S1、S2、S3、S4左肩膀X1 右肩膀X2 该基部10,供使用者站于或坐于其上,其具有一大约垂直地面的第一旋转轴线Y1。该第一旋转延伸部20,具有一第一端21及一第二端22,该第一端21是枢设于该基部10上且使该第一旋转延伸部20以该第一旋转轴线Y1为中心转动。该第二旋转延伸部30,其具有一枢转部31及一对握柄部32,该枢转部31是枢设于第一旋转延伸部的第二端22上,且形成一第二旋转轴线Y2,使得该对握柄部32以该第二旋转轴线Y2为中心而能够自由转动,如图5、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此基部10为一平板,供使用者站立其上。本技术动作原理如下所述,首先,使用者站立于该基部10上。然后,使用者的双手抓握住该第二旋转延伸部30的该对握柄部32上,再进行左、右水平扭转。以向左扭转为例,当使用者上半身保持直立向左扭腰时,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旋转延伸部20会向左偏转,该第二旋转延伸部30也会自动的偏至最舒适的角度及位置,而其握柄部32的左、右两个最外端33至该使用者的左、右肩膀X1、X2的距离分别被定义为S3及S4。当使用者的腰部进一步左扭时,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旋转延伸部20继续向左偏转,且该第二旋转延伸部30仍然也会自偏动至最舒适的角度及位置。当向左扭腰时,关于左手臂部分,此距离S3比传统器材在左扭时的距离S1远,此代表本技术的使用者的左手臂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关于右手臂部分,此距离S4比传统器材在左扭时的距离S2小,表示使用者的右手臂不会被强迫拉直不舒服(甚至右手不够长的窘境)。而且,由于本技术的距离S3、S4均一直保持大约相等的长度,此表示使用者的左、右手臂大约等长,最自然舒适,不会出现太挤或不够长的问题,进而让使用者的上半身始终保持直立的挺胸状态。同理,当向右扭腰时,原理同前,只是左右相反,故不另赘述。因此,在扭腰时,使用者较内侧的手臂有比较大的空间可以弯曲,故,操作时比较舒适,亦可大幅降低运动伤害的机率。而使用者较外侧的手臂也不会被强迫拉到远处(不适或拉伤)或是发生手不够长的窘境,进而让使用者的左、右手臂始终保持大约等长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该第一旋转延伸部20可以旋转的角度范围也较大,使运动量更佳。其次,请参阅图9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基部10及该第一旋转延伸部20的外形已略为修改,但仍可产生相同的功效。另外,如图10所示,此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旋转延伸部20,其具有一第一小段20A及一第二小段20B,该第一小段20A的上端23与该第二小段20B的下端24相连接且可大约水平枢转,又,其以一第三旋转轴线Y3为中心转动。也就是说,可旋转的部分由前述的两段式变成三段式。当然,本技术也可与其他类型的腿部运动器材结合,而达到相辅相乘的整体运动效果。如图11所示,该基部10为一踏步机,该踏部机至少包括一底框11及一对可上下摆动的踏板12。借此,当使用者双脚上下踩踏的同时,上半身的双手(及腰部)也可做较大幅度且较为顺畅的水平扭转运动,手脚均能协调运动,运动效果佳。同理,该基部10也可为一滑步机(图中未示),该滑步机至少包括一底框及一对可前后滑移的踏板。同样的也能达到相同的功效。其余腿部相关的运动器材众多,均属本技术的等效应用,在此不一一赘述。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可归纳为运动较舒适且不易造成运动伤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水平扭转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供使用者站或坐于其上的基部,其具有一约垂直地面的第一旋转轴线;一第一旋转延伸部,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是枢设于该基部上;一第二旋转延伸部,其具有一枢转部及一对握柄部,该枢 转部是枢设于该第一旋转延伸部的第二端上,且形成一第二旋转轴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彦辉
申请(专利权)人:詹彦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