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彦硕专利>正文

水上跳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2009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上跳床,可漂浮在水面上,该水上跳床包含一弹跳单元、数个可将该弹跳单元向上顶升的浮载体及一可使该浮载体互相牵制连结的连结索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弹跳单元,具有一呈环圈状的床架、一张设在该床架内部的床面及多个连结在该床架与床面周缘之间的弹性元件;    该浮载体,是呈独立设置且彼此分离,且内部可充填气体而将该弹跳单元向上顶升远离于水面,并各具有一对应该弹跳单元且固设在外周面顶缘的上固定耳及一固设在该上固定耳下方的下固定耳,该上固定耳可连结在该弹跳单元的床架上;    该连结索单元,是可连结在该浮载体的下固定耳上,且使该浮载体互相牵制连结。(*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上跳床(1)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动、游乐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漂浮于水面上的水上跳床。(2)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水上跳床包含有一弹跳单元1及一连结在该弹跳单元1下方且呈甜甜圈状的浮载体2。利用该浮载体2可漂浮在水面上,且利用该弹跳单元1可提供操作者进行弹性跳跃。虽然这种水上跳床可使操作者在进行弹性跳跃的同时,可享有游泳、戏水的乐趣,但是实际使用时却有以下的缺失:一、该浮载体2是制成单一形体,且是呈中空环圈状,内部具有一个完全贯通的环形充气空间,利用在环形充气空间中充填空气以达到漂浮的目的。因弹跳单元1具有相当的面积,所以用来支撑弹跳单元1的浮载体2也具有较大的体积,相对地必须应用较大的机器设备来制作该浮载体2,制作成本较高。二、该浮载体2的周壁一旦遭外力刺穿、破损,环形充气空间内部的空气随即会产生泄漏,且浮载体2的漂浮作用也会逐渐丧失,操作者若不谙水性,恐有发生溺水的危险。三、纵使可对破损的浮载体2进行修补,但是浮载体2修补后的强度仍然堪虑。四、弹跳单元1的体积大、收折不易,在组装、收藏、搬运上均较为不便。五、因浮载体2具有相当的高度且外周面光滑,当水中戏水后的操作者欲爬上弹跳单元1上并不容易,可能需要旁人的协助,且操作者对浮载体2其中一侧产生压制而欲爬起时,浮载体2另一侧恐有产生翻翘,且使整体产生翻覆的危险。-->(3)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浮载体且浮载体可单独替换,而可产生使用安全的水上跳床。本技术水上跳床,是可漂浮在水面上,该水上跳床包含有一弹跳单元、数个可将该弹跳单元向上顶升的浮载体及一可使该浮载体互相牵制连结的连结索单元。该弹跳单元具有一呈环圈状的床架、一张设在该床架内部的床面及多个连结在该床架与床面周缘之间的弹性元件。该浮载体是呈独立设置且彼此分离,且内部可充填气体而将该弹跳单元向上顶升远离于水面,并各具有至少一对应该弹跳单元且固设在外周面顶缘的上固定耳及一固设在该上固定耳下方的下固定耳,该上固定耳可连结在该弹跳单元的床架上。该连结索单元是可连结在该浮载体的下固定耳上,且使该浮载体互相牵制连结。借此,利用该浮载体的设置,可达到单独替换、使用安全的目的。(4)附图说明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水上跳床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一种水上跳床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仰视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一床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一弹跳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沿图4中的直线6-6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床架收折动作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床架收折完成剖面图。图9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弹跳单元收折成半圆形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弹跳单元收折完成立体图。(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水上跳床的较佳实施例是可漂浮在水面-->上,该水上跳床包含一弹跳单元10、数个可将该弹跳单元10向上顶升的浮载体20、一可使该浮载体20互相牵制连结的连结索单元30、一连结在其中一浮载体20上的爬梯单40、一对应于该爬梯单元40的配重件50。该弹跳单元10具有一呈圆形环圈状的床架11、一张设在该床架11内部的床面12及多个连结在该床架11与床面12周缘之间的弹性元件13。请配合参阅图4、图5及图6,该床架11具有一以金属圆管构成二分之一圆弧状的第一框杆111、一可相对于该第一框杆111产生对接及折叠的第二框杆112、二插接在该第一、二框杆111、112对接端部的固定插销113及二对应该固定插销113而可插拔地插接在该第一、二框杆111、112对接端部的活动插销114。该第一框杆111具有二根均呈四分之一圆弧状且呈可拆装地互相套接的第一杆件115、116及一螺设在该第一杆件115、116插接处的螺栓116’,该第一杆件115、116末端处的顶缘各焊接有一截面呈倒U型的枢转片119,该枢转片119可供固定插销113及活动插销114穿设定位。该第二框杆112也具有二根均呈四分之一圆弧状且呈可拆装地互相套接的第二杆件117、118及一螺设在该第二杆件117、118插接处的螺栓118’,该第二杆件117、118对应于枢转片119的末端部也设有一销孔112’及焊固有一枢板119’,该活动插销114是呈可拆装地插设在该销孔112’中,该枢板119’是轴枢在该固定插销113上。该床面12是以高强度的编织物所制成,并配合该床架11而制成圆形。本实施例的该弹性元件13可为具伸缩弹性的弹性织带,且是在环绕床架11的第一、二框杆111、112后,使其二端部固接在床面12周缘。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该浮载体20是制成可随时充灌、泄漏气体的球状,且呈独立设置而彼此分离,利用内部充灌的气体可将该弹跳单元10向上顶升而远离于水面。并各具有一对应该弹跳单元10且固设在外周面顶缘的上固定耳21及一固设在该上固定耳21下方的下固定耳22,该上固定耳21可利用呈环圈状的连结件211连结在该弹跳单元10的床架11上。如图2、图3所示,该连结索单元30具有一呈环圈状且依序串连在该下固定耳22中的环索31及一呈辐射状的牵制件32。借助该环索31可使该浮载体20的底部被约束限制而不会产生外扩。该-->牵制件32具有一定位环321、多个由该定位环321向外延伸并牵连至该下固定耳22上的牵引绳322及多个固接在该牵引绳322末端部的扣具323,利用该扣具323可勾设连结在该浮载体20的下固定耳22上,可使该浮载体20的底部互相牵制连结。如图2、图3所示,该爬梯单元40具有一可由水面朝浮载体20顶部延伸的梯体41及二固设在其中一个浮载体20外周面顶缘上且与上固定耳21的形状结构相同的定位件42,该梯体41具有二固设于顶端部且可勾挂定位在该定位件42中的挂勾411。如图2、图3所示,该配重件50是与该爬梯单元40相隔一百八十度,且具有一连结在其中一个浮载体20的下固定耳22上的吊索51及一固结在该吊索51底端部且可沉入水面以下的配重块52。再如图2、图3所示,当浮载体20利用连结件211将该上固定耳21与床架11予以连结时,就可使得浮载体20环设在弹跳单元10的周面,再利用连结索单元30的环索31将该浮载体20的下固定耳22串连限位,以及利用牵制件32牵连在该浮载体20之间时,就可使得该浮载体20的底部受到约束、不产生外扩,且使该浮载体20可将弹跳单元10向上顶升并与水面距离有相当的高度。而该爬梯单元40则可利用挂勾411与定位件42的配合,可挂设定位在其中一个浮载体20外侧,且相对应的另一个浮载体20则设有该配重件50。因此,当本技术的水上跳床漂浮在水面上时,操作者可在弹跳单元10上进行弹跳操作、休憩,也可经由爬梯单元40或以直接跳跃方式进入水中进行戏水、游泳…等水中活动,且欲再由水中回至弹跳单元10上时,利用爬梯单元40可轻易爬起,尤其是对高龄者或幼童,具有较佳的辅助效果,且操作者爬梯时虽会对水上跳床其中一侧产生压制作用,但是利用该配重件50的设置,可达到平衡目的,可避免过度倾斜甚至翻覆的危险。当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跳床,可漂浮在水面上,该水上跳床包含一弹跳单元、数个可将该弹跳单元向上顶升的浮载体及一可使该浮载体互相牵制连结的连结索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弹跳单元,具有一呈环圈状的床架、一张设在该床架内部的床面及多个连结在该床架与床面周缘之间的弹性元件;该浮载体,是呈独立设置且彼此分离,且内部可充填气体而将该弹跳单元向上顶升远离于水面,并各具有一对应该弹跳单元且固设在外周面顶缘的上固定耳及一固设在该上固定耳下方的下固定耳,该上固定耳可连结在该弹跳单元的床架上;该连结索单元,是可连结在该浮载体的下固定耳上,且使该浮载体互相牵制连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跳床,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爬梯单元,该爬梯单元具有一可由水面朝浮载体顶部延伸的梯体及二固设在其中一个浮载体外周面的顶缘上且可供梯体勾挂定位的定位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上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彦硕
申请(专利权)人:杨彦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