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858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1 00:45
一种改进型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针芯、弹簧以及推发器;其特征在于:外壳前端设有一个用于调节针刺深度的调节圈,调节圈间隙套装在推发器头部外侧,调节圈与外壳在周向转动连接,在轴向定位连接,调节圈与外壳之间设有转动定位结构;调节圈的内壁上设有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转动调节圈处于不同定位位置时,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以轴向不同位置迎击针芯的撞击面,以此改变针尖穿刺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原来的调节部件连接在推发器上,改变为将调节部件连接在外壳上,此时由于转动调节部件与推发器无关,所以不会导致误发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从本质上彻底解决了以往转动调节头时容易导致误发射造成产品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用采血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一次性使用的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本技术对以往的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进行了改型,克服了以往产品使用中可能造成误发射的风险。这种采血针可以调节剌入人体皮肤的深度,以适应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皮层的需要。
技术介绍
在医用采血器械中,可调穿刺深度的采血针一改以往采血针无法调节采血深度的缺点,适用面更广,适应性更强。它可以针对不同采血对象,比如成人、儿童、男性、女性以及各种类型皮层等,进行区别对待,灵活处理,从而达到最佳采血效果。因此,这种采血针在应用中不仅得到了医护人员好评,而且深受采血病人欢迎。中国专利CN200945164Y(专利号:200620077771.1)公告授权了一件名称为《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的技术专利。该专利主要由弹射结构和调节头两部分组成,其中,调节头设在推发器头部,并转动连接,调节头前端有一带出针孔的外端面,出针孔后端有一内端面,该内端面为旋转斜面或旋转阶梯面,改变调节头的转动角度,旋转斜面或旋转阶梯面以出针孔的不同深度迎击针芯的撞击面。该专利技术方案已应用多年,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以下不足:即使用时在转动调节头进行穿刺深度调节的过程中,由于调节头连接在推发器上,很容易误按调节头通过推发器触发针芯弹射结构,导致提前发射,造成采血针产品浪费。为此,如何更好和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是本技术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一次性使用的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其目的是要解决上述现有采血针在转动调节头时容易导致误发射造成产品浪费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型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针芯、弹簧以及推发器。所述外壳内定位设有至少两个弹性爪,所有弹性爪共同形成一个弹性夹。所述针芯被夹持在弹性夹中,弹簧顶压在针芯尾部并作用在针芯的弹射方向上,弹性夹利用末端的卡钩和夹持力将针芯卡夹住形成发射前锁定。所述推发器头部从外壳前端伸出,推发器身体滑动连接在外壳中,推发器对应各弹性爪迎面设有迫使弹性夹末端向侧向张开的斜面。其创新在于: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外壳前端设有一个用于调节针刺深度的调节圈,该调节圈为筒状构件;调节圈套装在推发器头部外侧,并与推发器间隙设置,推发器头部用于接触穿刺部位皮肤的端面在调节圈前端的端口中露出;调节圈与外壳在针芯圆周方向上转动连接,同时调节圈与外壳在针芯轴向上定位连接,调节圈与外壳之间在转动方向上设有转动定位结构。所述调节圈的内壁上设有内端面,该内端面朝向调节圈后端方向,且内端面为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针芯上对应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设有侧翼,侧翼正对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的端面为撞击面,推发器上对应侧翼设有导槽,导槽在推发器头部外侧设有开放口,以便撞击面在针芯弹射过程中通过开放口冲向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转动调节圈使调节圈相对外壳在圆周方向处于不同定位位置,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以轴向不同位置迎击针芯的撞击面,以此改变针尖穿刺深度。上述技术方案的有关内容和变化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针芯”、“弹簧”和“推发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和作用均为现有技术。可以参见本技术
技术介绍
所引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2.上述方案中,所述“斜面”包括平面、弧面或锥面,但不论如何均相对采血器轴线倾斜设置,从而构成斜面。换句话说,斜面具有平面形式的斜面、凹面形式的斜面(斜面在倾斜方向上是直线,在垂直倾斜方向凹面或凸面,但本质还是斜面)、锥面形式的斜面和弧面形式的斜面(斜面在倾斜方向上不平有凹弧或凸弧,但本质还是斜面)四种类型。在本技术中任何一种均可适用,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第一种是平面形式的斜面;第二种是凹面形式的斜面;第三种是锥面形式的斜面;第四种是弧面形式的斜面。3.上述方案中,所述“调节圈与外壳在针芯圆周方向上转动连接,同时调节圈与外壳在针芯轴向上定位连接”有多种实现形式,只要调节圈与外壳在周向实现转动连接,在轴向实现定位连接均可达到本技术目的。4.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动定位结构由周向相隔设置的定位槽与凸起配合构成,定位槽和凸起两者中,一个设在外壳的配合面上,另一个设在调节圈的配合面上。所述定位槽通常在周向相隔设置二至六个,对应构成二至六档穿刺深度调节。为了标识调节档位,对应所述二至六档穿刺深度,在调节圈外侧设有相应的档位标记,在外壳上对应档位标记设有定位标记。5.本技术一次性采血针包含扭帽型和盖帽型两种结构。即本技术一次性采血针通常情况下设有保护帽,而保护帽的结构形式可以采用扭帽型或盖帽型。这并不影响实现本技术目的。本技术的设计原理和效果是:为了解决转动调节头时容易导致误发射造成产品浪费的问题,本技术在采血针头部设计了一个用于调节针刺深度的调节圈,调节圈套装在推发器头部外侧,并与推发器间隙设置,调节圈与外壳在周向上转动连接,在轴向上定位连接,调节圈通过转动定位结构实现档位转换,调节圈通过内壁上所设的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与针芯上所设的撞击面配合,转动调节圈使调节圈相对外壳在圆周方向处于不同定位位置时,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以轴向不同位置迎击针芯的撞击面,以此改变针尖穿刺深度。本技术将原来的调节部件连接在推发器上,改变为将调节部件连接在外壳上,此时由于转动调节部件与推发器无关,所以不会导致误发射。这种针对调节部件的连接关系变更从本质上彻底解决了以往转动调节头时容易导致误发射造成产品浪费的问题。本技术从表面看只是变更了调节部件与推发器之间的连接关系,但具体到现有的采血针结构中则并非容易想到,理由:一是,发现问题本身就不容易;二是,不能增加另外的零部件;三是,随着调节部件连接关系的变化,调节部件上所设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由推发器头部内侧转变到推发器头部外侧,如何解决位于推发器内侧的针芯在弹射过程中撞击推发器外侧的旋转阶梯面或旋转斜面也是本技术需要解决难点之一;四是,如何实现调节部件连接关系的有效变更。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构思巧妙,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存在非显而易见性,因此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采血针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采血针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调节圈与外壳装配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调节圈与外壳装配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调节圈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推发器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针芯立体图;图8和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状态(一)示意图;图10和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状态(二)示意图;图12和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状态(三)示意图;图14和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状态(四)示意图;以上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1.外壳;2.尾盖;3.针芯;4.弹簧;5.推发器;6.扭帽;7.弹性爪;8.斜面;9.卡钩;10.调节圈;11.端面;12.旋转阶梯面;13.撞击面;14.凸筋;15.缺口;16.外扣齿;17.定位槽;18.凸起;19.凹弧形口;20.连接杆;21.凸弧形边;22.侧翼;23.导槽;24.开放口;25.档位标记;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1)、针芯(3)、弹簧(4)以及推发器(5);所述外壳(1)内定位设有至少两个弹性爪(7),所有弹性爪(7)共同形成一个弹性夹;所述针芯(3)被夹持在弹性夹中,弹簧(4)顶压在针芯(3)尾部并作用在针芯(3)的弹射方向上,弹性夹利用末端的卡钩(9)和夹持力将针芯(3)卡夹住形成发射前锁定;所述推发器(5)头部从外壳(1)前端伸出,推发器(5)身体滑动连接在外壳(1)中,推发器(5)对应各弹性爪(7)迎面设有迫使弹性夹末端向侧向张开的斜面(8);其特征在于: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外壳(1)前端设有一个用于调节针刺深度的调节圈(10),该调节圈(10)为筒状构件;调节圈(10)套装在推发器(5)头部外侧,并与推发器(5)间隙设置,推发器(5)头部用于接触穿刺部位皮肤的端面(11)在调节圈(10)前端的端口中露出;调节圈(10)与外壳(1)在针芯(3)圆周方向上转动连接,同时调节圈(10)与外壳(1)在针芯(3)轴向上定位连接,调节圈(10)与外壳(1)之间在转动方向上设有转动定位结构;所述调节圈(10)的内壁上设有内端面,该内端面朝向调节圈(10)后端方向,且内端面为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针芯(3)上对应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设有侧翼(22),侧翼(22)正对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的端面为撞击面(13),推发器(5)上对应侧翼(22)设有导槽(23),导槽(23)在推发器(5)头部外侧设有开放口(24),以便撞击面(13)在针芯(3)弹射过程中通过开放口(24)冲向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转动调节圈(10)使调节圈(10)相对外壳(1)在圆周方向处于不同定位位置,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以轴向不同位置迎击针芯(3)的撞击面(13),以此改变针尖穿刺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一次性可调穿刺深度安全采血针,包括外壳(1)、针芯(3)、弹簧(4)以及推发器(5);所述外壳(1)内定位设有至少两个弹性爪(7),所有弹性爪(7)共同形成一个弹性夹;所述针芯(3)被夹持在弹性夹中,弹簧(4)顶压在针芯(3)尾部并作用在针芯(3)的弹射方向上,弹性夹利用末端的卡钩(9)和夹持力将针芯(3)卡夹住形成发射前锁定;所述推发器(5)头部从外壳(1)前端伸出,推发器(5)身体滑动连接在外壳(1)中,推发器(5)对应各弹性爪(7)迎面设有迫使弹性夹末端向侧向张开的斜面(8);其特征在于: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外壳(1)前端设有一个用于调节针刺深度的调节圈(10),该调节圈(10)为筒状构件;调节圈(10)套装在推发器(5)头部外侧,并与推发器(5)间隙设置,推发器(5)头部用于接触穿刺部位皮肤的端面(11)在调节圈(10)前端的端口中露出;调节圈(10)与外壳(1)在针芯(3)圆周方向上转动连接,同时调节圈(10)与外壳(1)在针芯(3)轴向上定位连接,调节圈(10)与外壳(1)之间在转动方向上设有转动定位结构;所述调节圈(10)的内壁上设有内端面,该内端面朝向调节圈(10)后端方向,且内端面为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针芯(3)上对应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设有侧翼(22),侧翼(22)正对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的端面为撞击面(13),推发器(5)上对应侧翼(22)设有导槽(23),导槽(23)在推发器(5)头部外侧设有开放口(24),以便撞击面(13)在针芯(3)弹射过程中通过开放口(24)冲向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转动调节圈(10)使调节圈(10)相对外壳(1)在圆周方向处于不同定位位置,旋转阶梯面(12)或旋转斜面以轴向不同位置迎击针芯(3)的撞击面(13),以此改变针尖穿刺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上沿周向相隔设有凸筋(14),凸筋(14)上设有缺口(15),周向分布的各个缺口(15)位于同一圆周方向上,从而形成间断型内卡槽;对应该间断型内卡槽在调节圈(10)后端设有向外侧方向的翻边,该翻边在调节圈(10)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形成外扣齿(16);在装配状态下,调节圈(10)后端插入外壳(1)前端,外扣齿(16)卡入间断型内卡槽,从而使调节圈(10)与外壳(1)在针芯(3)圆周方向上形成转动连接,同时在针芯(3)轴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