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及含其的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641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6 0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及含其的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式灯条具有多个主光源并排成一列而设于一导光板的入光侧,侧入式灯条还具有多个补强光源,且补强光源与主光源皆为发光二极管并在同一列上呈交错设置,其中主光源的功率大于补强光源,且主光源的功率固定时,两个相邻的主光源间距越大,补强光源设置功率越大,以提升导光板的入光侧端光线均匀度。通过主光源之间设置补强光源,使因光线配置问题而出现于导光板上的暗区被补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覆盖,而可减少亮暗对比使热点现象减缓,以让导光板整体的亮度变得较为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灯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减少由于发光二极管设置间距和出光角度问题而出现的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及含其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般背光模组1具有一导光板11和一侧入式灯条12,侧入式灯条12设于导光板11的入光侧111,并通常通过发光二极管(LED)作为灯源。但因LED设置的间距和出光角度问题,使导光板11上部分光线较弱的区域,相较于LED主光轴照射区域形成的一暗区112,导致导光板11上出现亮暗分明的情况,导致导光板11的亮度分布均匀性下降,也就是热点现象或亮点现象(hot spot)。目前已有技术人员对热点现象进行改善,例如于入光侧表面增加微结构使入射光线展角增加,进而减少暗区的面积。但是这种作法仅能稍微减少暗区的面积,但暗区依旧存在,因此实际上依然无法有效减缓导光板上亮暗分明的情况,导致导光板的亮度分布均匀性依旧不佳。于是,也有技术人员针对侧入式灯条进行改善,例如请见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908768A(中国台湾专利申请证书号TWI348574),内容提到在LED间加设反射镜,使LED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镜反射后再射入导光板,便能将LED所发出的光线全转为平行光射入导光板,以避免产生因LED出光角度问题而于导光板上出现的暗区。此种作法虽能改善暗区的产生,然而由于反射镜和LED为相异材质,若是将二者置于同一侧入式灯条上,会使得制作变得更为困难,进而影响制程速率与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的亮度分
布不均匀并出现暗区、而在LED间加设反射镜使得制作变得更为困难的缺陷,提供一种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及含与其的背光模组,使侧入式灯条所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板后,让导光板具有良好的亮度分布均匀性,以缓解热点现象。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具有多个主光源并排成一列而设于一导光板的入光侧,其特点在于:该侧入式灯条还具有多个补强光源,且该些补强光源与该些主光源皆为发光二极管并在同一列上呈交错设置,其中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大于该些补强光源,且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固定时,两个相邻的该些主光源间距越大,该些补强光源设置功率越大,以提升该导光板的入光侧端光线均匀度。通过补强光源的设置,即可补足相邻主光源相对导光板形成的照射区域间隔处,以减缓亮暗分布不均的现象。较佳地,任一该些主光源的功率除以任一该些补强光源的功率为X,而2≤X≤10。这样能避免主光源与补强光源的亮度过于接近,造成二者光线重叠处过亮,反而无法减少热点现象。较佳地,任一该些主光源的流明值除以任一该些补强光源的流明值为Y,100≤Y≤400。这样能避免补强光源的亮度过亮,造成主光源相对导光板形成的照射区域与补强光源的光线重叠处过亮,反而无法减少热点现象。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一导光板;及一导光板;及一灯条,设置于一导光板的入光侧,且该灯条具有多个主光源和多个补强光源,且该些补强光源与该些主光源皆为发光二极管而在同一列上呈交错设置,其中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大于该些补强光源,且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固定时,两个相邻的该些主光源间距越大,该些补强光源设置功率越大,以提升该导光板的入光侧端光线均匀度。通过设置于主光源间的补强光源,可改善相邻主光源相对导光板形成的照射区域间隔处亮度不足的现象。较佳地,每一该些主光源发出的光线分别于该导光板的入光侧形成一照射区域,相邻的该些照射区域之间形成有一暗区,且自每一该些补强光源入射至该导光板的光线至少有80%涵盖该暗区。这样能使暗区被补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覆盖,并避免其余光线影响到照射区域,使其因光线重叠而更亮,以达进一步减缓亮度分布不均的效果。较佳地,任一该些主光源的功率除以任一该些补强光源的功率为X,并满足2≤X≤10关系式。这样能避免主光源与补强光源的亮度过于接近,造成二者光线重叠处过亮,因此无法减少热点现象。较佳地,任一该些主光源的流明值除以任一该些补强光源的流明值为Y,并满足100≤Y≤400关系式。这样能避免补强光源的亮度过亮,造成主光源相对导光板形成的照射区域与补强光源的光线重叠处过亮,反而无法减少热点现象。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主光源之间设置补强光源,使因光线配置问题而出现的暗区可被补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覆盖,有效改善亮度分布不均的现象。且由于补强光源的功率小于主光源的功率,所以若是出现主光源和补强光源光线重叠的现象,也不会导致照射区域过亮,而可减少亮暗对比使热点现象减缓,让导光板整体的亮度变得较为均匀。并且,由于灯条上同时设置皆为发光二极管的主光源和补强光源,不受相异材质施作影响,因此制程程序变得较为简易,而不会降低制程速率与产品的良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灯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1:背光模组11:导光板111:入光侧112:暗区12:侧入式灯条本技术2:背光模组21:侧入式灯条211:主光源212:补强光源22:导光板221:入光侧222:照射区域223:暗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请参阅图2和图3,其分别为本技术的灯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在本实施例中揭露一种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21,其具有多个主光源211和多个补强光源212,而补强光源212与主光源211皆为发光二极管并且在同一列上呈交错设置。其中主光源211的功率大于补强光源212,且主光源211的功率固定时,两个相邻的主光源211间距越大,补强光源212设置功率越大,以提升导光板22的入光侧221端光线均匀度。其中,当灯条21设置于导光板22的入光侧
221时,导光板22即能通过侧入式灯条21上交错设置的主光源211与补强光源212,减少导光板22上的亮暗对比,使最终导光板22上的亮度分布变得均匀。请参阅图4,其为本技术的灯条光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主光源211的光线入射至导光板22后,其展光范围即相对导光板22形成一照射区域222,在相邻的二照射区域222间则因光线亮度不足而形成一暗区223。通过补强光源212所发出的光线可将导光板22上主光源211光线无法涵盖的区域补足,使得导光板22上的暗区223消失,有效改善导光板22邻近入光侧221端的亮暗不均状态。以实际操作而言,由于侧入式灯条21是与导光板22配合使用,所以主光源211和补强光源212不同于一般车用或实验室用的发光二极管,因此主光源211瓦数最高约为1W,且为避免补强光源212相较于主光源211亮度过亮,因此补强光源212最高瓦数仅会选用最高约0.1W~0.5W的发光二极管。并且为可使导光板22具有较佳的亮度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主光源211和补强光源212的功率关系,也即主光源211的功率除以补强光源212的功率为X,并满足2≤X≤10关系式,使补强光源212的亮度不会影响到照射区域222,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具有多个主光源并排成一列而设于一导光板的入光侧,其特征在于:该侧入式灯条还具有多个补强光源,且该些补强光源与该些主光源皆为发光二极管并在同一列上呈交错设置,其中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大于该些补强光源,且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固定时,两个相邻的该些主光源间距越大,该些补强光源设置功率越大,以提升该导光板的入光侧端光线均匀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热点现象的侧入式灯条,具有多个主光源并排成一列而设于一导光板的入光侧,其特征在于:该侧入式灯条还具有多个补强光源,且该些补强光源与该些主光源皆为发光二极管并在同一列上呈交错设置,其中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大于该些补强光源,且该些主光源的功率固定时,两个相邻的该些主光源间距越大,该些补强光源设置功率越大,以提升该导光板的入光侧端光线均匀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灯条,其特征在于,任一该些主光源的功率除以任一该些补强光源的功率为X,而2≤X≤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灯条,其特征在于,任一该些主光源的流明值除以任一该些补强光源的流明值为Y,100≤Y≤400。4.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导光板;及一灯条,设置于一导光板的入光侧,且该灯条具有多个主光源和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东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