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749222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4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步骤:A、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B、当需要调整作为待对齐对象的另一元器件时,若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所述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所述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对齐方法有助于在电路设计时元器件自动对齐,充分利用电路板空间,并且节省了调整元器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电路设计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在电路设计中,由于电路板元器件较多,并且电路板面积较小,元器件的摆件会非常密集,且元器件的封装大小各异。通常,原理图网表导入后开始PCB 布局时,元器件总是散乱的分布在板边或板上的各个角落,并且元器件的分布未按照模块放置,需要手动逐个抓取元器件并和原理图对比后放到PCB上面,在放置元器件的时候会多次调换位置,有时是为了方便走线,有时不同岗位的操作人员对某部分的电路要求不一致,所以会遇到元器件经常来回调整,加上格点设置不一样,会导致元器件摆放不整齐,很容易导致元器件封装过近或者过远。目前的电路设计软件无法实现实时元器件自动对齐,导致元器件摆放不整齐,影响空间的利用和调整元器件位置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降低了设计效率,浪费人力成本。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电路板设计过程中元器件无法自动对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包括步骤:A、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B、当需要调整作为待对齐对象的另一元器件时,若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所述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所述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所述对齐要求包括: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对齐方向、所述目标对齐对象在显示界面中坐标系的参考坐标点、对齐动作执行所在的电路层、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间隔、所述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的网络关系。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将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中的相同网络对齐设置。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对齐方向包括X轴、Y轴、Z轴或斜向方向。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当待对齐对象为多个元器件时,所述对齐要求还包括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隔。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按照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上的基准坐标执行对齐动作。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当待对齐对象与目标对齐对象为同一元器件时,则选择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上的一个基准坐标执行对齐动作;当待对齐对象与目标对齐对象不为同一元器件时,则选择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上的多个基准坐标执行对齐动作。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将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上的基准坐标的偏移量调整为零。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在同一电路层上,执行对齐动作。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系统,其中,包括:设定模块,用于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自动对齐模块,用于当需要调整作为待对齐对象的另一元器件时,若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所述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所述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有益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当用户在调整某一元器件时,若其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设定的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从直观上看,此待对齐对象是被“自动吸附”到目标对齐对象的附近,所以本专利技术的对齐方法有助于在电路设计时元器件自动对齐,充分利用电路板空间,并且节省了调整元器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电路设计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例中元器件对齐前的布局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例中元器件对齐后的布局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及系统,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其包括步骤:S1、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S2、当需要调整作为待对齐对象的另一元器件时,若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所述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所述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在进行电路设计时,首先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这样,当需要调整另一元器件(待对齐对象)时,在移动此另一元器件的过程中,如果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上述设置的距离阈值范围之内时,则自动将该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即从直观上看,此待对齐对象是被“自动吸附”到目标对齐对象附近。所以设计人员无需手动调整元器件的位置,节省了调整元器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电路设计效率。本专利技术有助于元器件自动对齐,充分利用电路板空间。进一步,所述对齐要求包括: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对齐方向、所述目标对齐对象在显示界面中坐标系的参考坐标点、对齐动作执行所在的电路层、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间隔、所述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的网络关系。具体的,在平面坐标系中,所述对齐方向例如为X轴方向或Y轴方向,在立体坐标系中,所述对齐方向可以是X轴方向、Y轴方向或者Z轴方向,当然并非以此为限,还可以是其他斜向的方向。而对齐动作执行所在的电路层可以是电路板的TOP 层(顶层),BOTTOM 层(底层)或其他中间层等,也就是说待对齐对象和目标对齐对象可以是同一层也可以是不同层内的,当然优选的是在同一层内,这样更有利于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而不会将各种元器件错乱的放置在不同层,避免设计失误。在选择待对齐对象时,可以有如下方法:(1)在电路设计软件显示界面中逐一选取元器件;(2)在电路设计软件显示界面中批量选取,将此批量选择的元器件作为一整体,当此整体的边缘进入上述距离阈值范围时则进行自动对齐导致。此时设置的间隔为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当待对齐对象为多个元器件时,所述对齐要求包括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隔),即不是以目标对齐对象的边缘为间隔起始位置的,如此确保两相邻元器件之间的安全设置距离,对于其他对齐要求,则与逐一选取元器件的情况相同。所述对齐要求包括:目标对齐对象在电路设计软件显示界面中预先建立的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即参考坐标点);举例来说,电路设计软件显示界面中可预先建立平面或立体坐标系,若为平面坐标系,则每个位置均对应有平面坐标(x,y),而若为立体坐标系,则每个位置对应有立体坐标(x,y,z)。在电路设计的布局上,都是按照电路的模块化设计,这部分电路的同一网络会涉及到多个器件,所以在布局的时候往往是需要同一网络放置在一起,比如电源和GND,这样在布线的时候可以减少走线的长度和增加铜皮的完整性。故,本专利技术中,对齐要求还包括: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B、当需要调整作为待对齐对象的另一元器件时,若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所述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所述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选择一元器件作为目标对齐对象,并设定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相关联的对齐要求,并设定一距离阈值范围;B、当需要调整作为待对齐对象的另一元器件时,若待对齐对象距离目标对齐对象在所述距离阈值范围之内,则自动将所述待对齐对象放置在符合上述设定的对齐要求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要求包括: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对齐方向、所述目标对齐对象在显示界面中坐标系的参考坐标点、对齐动作执行所在的电路层、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间隔、所述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的网络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目标对齐对象与待对齐对象中的相同网络对齐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目标对齐对象的对齐方向包括X轴、Y轴、Z轴或斜向方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设计中元器件的自动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待对齐对象为多个元器件时,所述对齐要求包括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协邦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