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389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属于消防领域。它保留了现行灭火棒的筒身、喷套、贮气瓶、顶针、后盖塞和保险环,其特征在于筒身内装有一推进器,后盖塞尾部套接有一后罩,从而提高了灭火棒的灭火效能及安全可靠性,可在俯射、仰射及平射状态下进行灭火,长期存放干粉也不致板结,且干粉剩余率在3%以上。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住宅,工作场所及车辆船舶中扑救油类,石油产品,有机溶剂,油漆及一般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属于消防领域。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干粉灭火棒,不是开启不便,就是剩粉量太多。中国《技术专利公报》第3卷第42号上公开了一种“轻型灭火棒”,它的目的是用于扑救油类,有机溶制,可燃气体和电路设备以及一般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它的构成包括筒身、喷套、阀体、钢瓶、顶针、后盖塞等;其特征是筒身内有一带孔的活塞,活塞与后盖塞间有一弹簧,其不足之处是:一.弹簧长期受压(一般为3-5年)会使弹性减弱,伸开长度减短,从而不能保证剩粉量小于5%;二.每年一次的正常检修不安全,装拆过程中,弹簧易将零件弹出伤人;三.灭火剂--干粉长期受压,易板结,不仅使剩粉量增大,更重要的是不能及时有效地扑灭初起火灾。本技术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剩粉率低于3%,长期存放干粉也不致板结的撞击式干粉灭火棒。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包括筒身、喷套、贮气瓶、顶针、后盖塞、安全膜、防潮膜和保险环,其特征在于筒身内有一推粉器,后盖塞尾部套接有一后罩,推粉器主要起导向、隔离、推粉的作用,它的一端是带盖的圆筒,盖上设有3个以上的小孔,其中,中心孔起喷粉的作用,两侧的小孔起搅拌和疏松干粉的作用,推粉器的凹槽上套接有一密封圈,主要起阻止气流沿筒身内壁流向干粉的作用。推粉器由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木材等制成。-->附图为本技术撞击式干粉灭火棒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将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撞击式干粉灭火棒由筒身6,装在其中的推粉器7,套在推粉器上的密封圈8,分别与筒身两端旋接的后盖塞5和喷套11,与后盖塞旋接的贮气瓶4,贴在贮气瓶瓶口的安全膜3,装在后盖塞中心孔内的顶针2,卡在后盖中部的保险环12,在保险环之上并与后盖塞套接的后罩1卡在后罩孔中的挂环13,以及贴在喷口9上的防潮膜10构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如下述:首先,拉出保险环12,用手掌撞击后罩1,以压迫顶针2运动,刺穿贮气瓶4上端的安全膜3,使高压气体释放,由于顶针2与后盖塞5密封,这样,可释放的气体便只能沿后盖塞5的斜孔进入筒身6的上腔,并通过推粉器7下端盖上的小孔进入筒身6下端的干粉内,约1-3秒钟,筒身6下部压力不断增大,致使喷口9下端的防潮膜10被击穿,于是,干粉便从喷口9中高速喷出。由于干粉不断向外喷射加之气体流经推粉器7上的小孔时有一压力损失,故在筒身有粉端的内压力始终小于无粉端,正是这个压力差驱动推粉器7紧靠干粉,直至干粉全部喷出。值得强调的是通过推粉器下端盖中心孔的气流可以打开干粉流动的通道,起到喷射的作用,两边的小孔可以使干粉浮动起到辅助喷射的作用。因此,干粉可以顺利而迅速地穿过喷口9直至全部喷出。本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在保证产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了结构,选用国内现有标准型材、塑料件和橡胶件等,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剩粉率低,即便长期存放,干粉也不致板结等特点,可在俯射、仰射及平射状态下进行灭火,广泛适用于各种住宅,工作场所及车辆、船舶中扑救油类,石油产品,有机溶剂,油漆及一般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包括筒身、喷套、贮气瓶、顶针、后盖塞、安全膜、防潮膜和保险环,其特征在于筒身1内有一推粉器7,后盖塞5尾部套接有一后罩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包括筒身、喷套、贮气瓶、顶针、后盖塞、安全膜、防潮膜和保险环,其特征在于筒身1内有一推粉器7,后盖塞5尾部套接有一后罩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式干粉灭火棒,其特征在于推粉器7上套接有一密封圈8。3、按照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战战徐昌鑫姚仕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庆岩综合加工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