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技术

技术编号:1373402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1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该方法包括: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根据第一充电参数对电池进行充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预先建立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充电参数,使充电参数随着循环充电次数动态变化,解决了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方式多数是保持恒定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会缩短电池寿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通信
,并且更具体的地,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电池的循环充放电寿命与充电的电流、截止电压直接相关,以锂电池为例,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一般锂电池做完500次循环充放电之后,电池容量仅剩余80%,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的电量逐渐下降。然而,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方式多数是保持恒定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没有随着电池容量的衰减而调整充电参数,比如充电电流或截止电压等,当电池容量下降以后仍然保持原有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这样会进一步缩短电池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方式多数是保持恒定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会缩短电池寿命的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根据第一充电参数对电池进行充电。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充电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充电参数对电池进行充电。这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通过预先建立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充电参数,使充电参数随着循环充电次数动态变化;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根据电池的老化程度调整充电参数,可有效地保护电池,延长电池寿命,避免充电时的功耗浪费,解决了保持恒定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的弊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基本步骤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容量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框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基本步骤流程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框图之一;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框图之二;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框图;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包括:步骤101,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其中,循环充电指电池完成一次完整的充电过程,以锂电池为例,循环充电指从电量为20%到充满至100%的过程;且通常情况下,终端设备的中央处理器(CPU)会记录电池的循环充电次数。步骤102,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其中,第一对应关系为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循环充电次数的变化,充电参数也随之变化;因电池容量随着循环充电次数的增多而衰减,随之调整充电参数,可有效地延长电池寿命。优选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电流和/或充电截止电压。其中,充电截止电压即电池充电时所允许的最高电压。充电电流(即充电倍率)是指电池充电的电流值,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池额定容量的倍数,通常用C表示;以锂电池为例,若锂电池的额定容量为C(C的单位是mA·H),那么所允许的充电倍率通常为0.7C,则允许的最大充电电流为0.7C。步骤103,根据第一充电参数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根据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进行充电,以避免电池因为不适宜的充电参数而缩短使用寿命。具体地,步骤101之后,该方法包括:第一步,判断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门限值。具体地,对于锂电池来说,预设的门限值可以设置为500次。参见图2,为一预设条件下测得的锂电池容量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在循环充电次数在500次的时候,电池容量已经下降到80%左右,而600次以后,电池容量急剧下降至80%以下。第二步,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设置第一充电参数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小值。其中,当第一循环充电次数达到预设的门限值以后,将第一充电参数设置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小值,而不再降低,避免过低的充电参数难以完成充电过程。第三步,当判断结果为否时,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其中,当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未达到预设的门限值时,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充电参数,使充电参数随循环充电次数动态变化,延长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寿命。优选地,步骤103或上述第三步中,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的步骤,包括:当第一循环充电次数小于预设的门限值时,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次数等级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获取与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次数等级,充电次数等级的取值范围为1~N,N≥2,且,较高的循环充电次数对应的充电次数等级不小于较低的循环充电次数对应的充电次数等级;根据以下公式(公式1),确定第一充电参数: Y = P - ( X - 1 ) ( P - Q ) ( N - 1 ) ]]>其中,Y为第一充电参数,X为第一充电次数等级,P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大值,Q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小值。具体地,以充电参数为充电电流作为一个具体示例:设置电池容量为C,P为0.7C,Q为0.5C,那么公式1可演变为公式2: Y = 0.7 C - ( X - 1 ) 0.2 C ( N - 1 ) ]]>其中,继续设置N为5,设置第二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表1: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第一充电次数等级0~1001100~2002200~3003300~4004400~5005由表1可知,较高的循环充电次数对应的充电次数等级不小于较低的循环充电次数对应的充电次数等级;根据表1和公式2,可得到表2:表2: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第一充电次数等级充电电流0~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充电参数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充电参数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电流和/或充电截止电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电池的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的步骤之后,包括:判断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门限值;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设置所述第一充电参数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小值;当判断结果为否时,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参数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参数的步骤,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循环充电次数与充电次数等级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次数等级,所述充电次数等级的取值范围为1~N,N≥2,且,较高的循环充电次数对应的充电次数等级不小于较低的循环充电次数对应的充电次数等级;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充电参数: Y = P - ( X - 1 ) ( P - Q ) ( N - 1 ) ]]>其中,Y为所述第一充电参数,X为所述第一充电次数等级,P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大值,Q为预设的充电参数最小值。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截止电压时,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充电参数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的步骤,包括:获取与所述第一循环充电次数相对应的第一充电截止电压;检测所述电池当前的充电电压;判断所述充电电压是否达到所述第一充电截止电压:当判断结果为否时,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当判断结果为是时,停止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志涛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