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1901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7 2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方法,包括两条边梁钢筋骨架、若干个孔洞、若干条挑梁钢筋骨架以及若干条底板基础钢筋,孔洞和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若干根挑梁,边梁钢筋骨架、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以及位于其内侧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边梁,条形基础、挑梁以及边梁共同构成筏板基础的梁,设置在两条条形基础之间并且位于两条边梁钢筋骨架之间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筏板基础的底板。该加固结构对原条形基础起到了紧箍作用,在施工时不破坏原结构,对原结构进行了等同增大截面的加固,形成的筏板基础更加有效的承受上部荷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构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条形基础的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关系到人们生计,关系到环境的重大国家项目和城市规划项目在施工时候与既有建筑发生了冲突,有些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在生性。目前我国已经加强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另外,目前在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中,因为建筑物的功能改变、承载力增加等原因而需要对原建筑进行加固施工,以满足使用要求,基础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着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在传递给地基。因此基础加固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我们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或民用工业建筑加固时,首先需要对基础进行加固。基础加固有着多种加固的方法,这些加固方法一般的理念是不改变原基础形式,而加固基础结构,加固后基础结构得到加强。在进行条基基础加固时,一般采用增大截面和锚杆静压桩加固法,这两种加固方法加固时都需要对原来的基础有所扰动。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条基基础老化强度不足,加固时若有扰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采用增大截面的方法使条形基础增大时,原结构和加固后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承受上部荷载,一旦原结构强度严重不时此加固方法效果甚微。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时,增加了地基的强度,从而使得原条基得到加固,此加固法没有增加条基强度,条基基础强度严重不足时采用此加固方法,静压桩在施工时容易产生侧向压力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何提供一种既能有效对条形基础进行加固,又能不受限于条形基础的结构强度的条形基础加固结构是建筑加固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该加固结构对原条形基础起到了紧箍作用,在施工时不破坏原结构,对原结构进行了等同增大截面的加固,形成的筏板基础更加有效的承受上部荷载。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包括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条形基础的两侧的两条边梁钢筋骨架、沿所述条形基础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距离开设在所述条形基础中的若干个孔洞、贯穿所述孔洞并且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所述条形基础的两侧的两条所述边梁钢筋骨架中的若干条挑梁钢筋骨架以及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两条所述条形基础之间的两条所述钢筋骨架中的若干条底板基础钢筋,所述孔洞和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贯穿所述条形基础的若干根挑梁,所述钢筋骨架、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以及位于其内侧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边梁,所述条形基础、所述挑梁以及所述边梁共同构成筏板基础的梁,设置在两条所述条形基础之间并且位于两条所述钢筋骨架之间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筏板基础的底板。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边梁钢筋骨架包括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竖直平面内排列的纵向钢筋和绑扎所述纵向钢筋的箍筋。上述技术方案中,若干条所述条形基础纵横交接设置,若干条所述边梁钢筋骨架纵横交接设置,设置在两条所述条形基础之间并且位于两条所述边梁钢筋骨架之间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纵横交错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若干个所述孔洞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0.5~1.5米距离设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通过在条形基础的两侧增加边梁,沿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间距增加挑梁,钢筋穿入拉结两边边梁,边梁之间拉结钢筋形成底板,边梁与底板形成筏板基础,该加固结构对原条形基础起到了紧箍作用,在施工时不破坏原结构,对原结构进行了等同增大截面的加固,形成的筏板基础更加有效的承受上部荷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原条形基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其中一个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的示意图。其中,100、条形基础;200、边梁钢筋骨架;210、纵向钢筋;220、箍筋;300、挑梁钢筋骨架;400、底板基础钢筋;500、边梁;600、筏板基础的梁;700、筏板基础的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3,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为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上述加固结构包括沿条形基础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条形基础100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条形基础100的两侧的两条钢筋骨架200、沿条形基础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条形基础1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距离开设在条形基础100中的若干个孔洞(图中未示出)、贯穿上述孔洞并且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条形基础100的两侧的两条钢筋骨架200中的若干条挑梁钢筋骨架300以及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两条形基础100之间的两条钢筋骨架200中的若干条底板基础钢筋400,上述孔洞和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贯穿条形基础100的若干根挑梁(图中未示出),钢筋骨架200、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以及位于其内侧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边梁500,条形基础100、上述挑梁以及边梁500共同构成筏板基础的梁600,设置在两条条形基础100之间并且位于两条钢筋骨架300之间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筏板基础的底板700。钢筋骨架200包括沿条形基础100的长度方向延伸210并且在竖直平面内排列的纵向钢筋和绑扎纵向钢筋210的箍筋220。若干条条形基础100纵横交接设置,若干条钢筋骨架200纵横交接设置,设置在两条条形基础之间并且位于两条钢筋骨架之间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纵横交错设置。若干个上述孔洞沿条形基础1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0.5~1.5米距离设置。下面介绍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每条条形基础的两侧地面分别挖出两个基坑,其中,位于相邻的两条条形基础之间的两个基坑连成一体;(2)在每条条形基础上分别掏出沿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距离排列的若干个孔洞,其中,每个孔洞贯通条形基础的两侧侧面;(3)在每个孔洞中放置绑扎好的一个挑梁钢筋骨架;(4)在每条条形基础的两侧基坑中分别放置绑扎好的两个边梁钢筋骨架,其中,挑梁钢筋骨架的两端分别穿过位于其两侧的两个边梁钢筋骨架;(5)在两条条形基础之间的两个边梁骨架之间绑扎底板基础钢筋;(6)在所述孔洞和所述基坑中浇筑混凝土。1、土方作业(1)在条基的两侧进行挖土施工,在挖土施工时尽量不碰到原条基,不扰动原条基。(2)土方开挖后,减少了条基的水平支撑,因此垫层要即挖即浇。(3)开挖时严格要求放坡,应注意墙体的支撑,并注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包括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条形基础的两侧的两条边梁钢筋骨架、沿所述条形基础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距离开设在所述条形基础中的若干个孔洞、贯穿所述孔洞并且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所述条形基础的两侧的两条所述边梁钢筋骨架中的若干条挑梁钢筋骨架以及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两条所述条形基础之间的两条所述钢筋骨架中的若干条底板基础钢筋,所述孔洞和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贯穿所述条形基础的若干根挑梁,所述钢筋骨架、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以及位于其内侧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边梁,所述条形基础、所述挑梁以及所述边梁共同构成筏板基础的梁,设置在两条所述条形基础之间并且位于两条所述钢筋骨架之间的底板基础钢筋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筏板基础的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1 CN 20162005930541.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包括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条形基础的两侧的两条边梁钢筋骨架、沿所述条形基础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距离开设在所述条形基础中的若干个孔洞、贯穿所述孔洞并且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所述条形基础的两侧的两条所述边梁钢筋骨架中的若干条挑梁钢筋骨架以及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两条所述条形基础之间的两条所述钢筋骨架中的若干条底板基础钢筋,所述孔洞和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部分浇筑混凝土构成贯穿所述条形基础的若干根挑梁,所述钢筋骨架、位于其内侧的挑梁钢筋骨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天熊严正旭费继华陈锦荣陈静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固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