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效絮凝技术的机械加速澄清池及其提升搅拌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1678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7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之间的导流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内并用于对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的多片提升桨叶;所述导流筒内设置有多块用于使原水絮体互相碰撞以形成大颗粒矾花的导流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提升搅拌机构,在运行时,提升桨叶旋转对第一絮凝室中的原水产生向上的提升力;在原水絮体进入导流筒时,导流板使得小颗粒矾花碰撞形成大颗粒矾花,随即流出导流筒进入第二絮凝室与导流筒外侧实现泥渣回流,避免泥渣大量堆积堵塞泥渣回流缝,提高机械加速澄清池出水水质和水量,避免跑矾花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包括上述提升搅拌机构的机械加速澄清池,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工程及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提升搅拌机构的机械加速澄清池。
技术介绍
机械加速澄清池是一种通过机械搅拌将混凝、反应和沉淀置于一个池中进行综合处理的构筑物,悬浮状态的活性泥渣层与加药的原水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增加颗粒碰撞机会,提高混凝效果。经过分离的清水向上升,经集水槽流出,沉下的泥渣部分再回流与加药原水机械混合反应,部分则经浓缩后定期排放。目前,机械加速澄清池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跑矾花,即小颗粒、轻质量、多数量的矾花上浮进入清水槽,会引起加速池水处理效果降低,出水水质超标,严重影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正常运行;斜管堵塞,由于机械加速澄清池经常出水达不到设计量和设计出水水质,因此许多用户增加斜管,以期提高出水水质和出水量,但是由于絮凝形成的矾花密度小,密实度低,沉降性能差等缺点,泥渣可经过斜管区进入集水槽,积累在斜管区表面;以及泥渣回流不畅等,即斜管区至泥渣回流部分经常由于泥渣回流不畅造成泥渣逐渐堆积至斜管,需要运行人员经常冲洗斜管。针对机械加速澄清池的上述常见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比如拓宽泥渣回流缝、加大搅拌机提升叶轮和搅拌桨的尺寸、增加底部排泥次数和排泥时间等方法来克服。然而,拓宽泥渣回流缝的宽度,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当遇到洪峰期或负荷较高时,仍然会导致泥渣回流不畅问题;降板和提升叶轮尺寸的适当增大对于大直径的机械加速澄清池并不能起到明显效果;增加排泥时间和次数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还无法将堵塞回流缝的泥渣排净,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跑矾花、泥渣回流不畅等常见
不良运行现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能够有效解决机械加速澄清池的跑矾花、泥渣回流不畅等常见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提升搅拌机构的机械加速澄清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之间的导流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内并用于对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的多片提升桨叶;所述导流筒内设置有多块用于使原水絮体互相碰撞以形成大颗粒矾花的导流板。优选地,每片所述提升桨叶的宽度和叶片夹角均自其叶根至叶尖逐渐减小,以沿其长度方向产生均匀的轴向作用力。优选地,每片所述提升桨叶的叶根处的最大宽度为180~200mm,最大叶片夹角为50~60°,每片所述提升桨叶的叶尖处的最小宽度为18~20mm,最小叶片夹角为8~12°。优选地,每片所述提升桨叶的整体形状自其叶根至叶尖为向下弯曲以防止附面层流而损失能量的弧形板。优选地,每片所述提升桨叶的侧边上还设置有通过圆滑过渡以产生流线型流体从而降低流体阻力的导边。优选地,各所述提升桨叶均设置于所述导流筒的底部开口处。优选地,各所述提升桨叶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导流筒的轴向。优选地,各所述导流板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导流筒的轴向。优选地,所述导流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回流所述第二絮凝室内的泥渣的导流喇叭口。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包括池体和设置于所述池体内的提升搅拌机构,所述提升搅拌机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搅拌机构。本技术所提供的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主要包括设置在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之间的导流筒,和设置在导流筒内并用于对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的多片提升桨叶。并且在导流筒内还设置有多块用于使原水絮体互相碰撞以形成大颗粒矾花的导流板。本技术所提供的提升搅拌机构,
首先由于提升桨叶能够自由周向旋转,并且在其旋转的时候能够通过对水流的作用力从而形成对原水絮体(主要位于第一絮凝室中)的提升作用力,同时提升桨叶设置在导流筒内,而导流筒设置在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之间,因此,在提升桨叶的提升作用下,第一絮凝室中的原水混合物(含絮体)就迅速被吸入导流筒,并达到第二絮凝室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泥水分离等操作,再加上导流筒内设置的导流板能够使原水絮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互相碰撞,比较容易形成大颗粒矾花,絮凝效果较好,如此在后续的泥水分离过程中,泥水分离更加彻底,有效防止跑矾花现象的发生,避免斜管内积泥,防止斜管堵塞,保证泥渣回流顺畅。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通过提升桨叶和导流筒的共同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机械加速澄清池运行过程中常见的跑矾花、泥渣回流不畅等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提升桨叶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提升桨叶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导流筒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图4中:第一絮凝室—1,第二絮凝室—2,导流筒—3,导流板—301,提升桨叶—4,叶根—401,叶尖—402,导边—403,导流喇叭口—5;进水管—6,回流缝—7,刮泥机—8,搅拌机—9,刮泥机机械臂—10,泥水分离室—11,集水槽—12;Q—原水,Q1—由提升桨叶和刮泥机的扰动形成的内部循环流量,Q2—导流筒内过流量,Q3—通过配水导流孔的流量,Q4—导流筒外侧回流泥渣量,Q5—通过回流缝回流的泥渣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主要包括导流筒3和提升桨叶4。其中,导流筒3设置在第一絮凝室1和第二絮凝室2之间。而第一絮凝室1一般设置在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池体底层,第二絮凝室2一般设置在机械加速池的池体表层,两者之间一般通过混凝土板或其余板材隔开,而导流筒3就可设置于该板材上预留的孔洞之中。顾名思义,导流筒3的主要作用为“导流”,即引导流体经过自身,即将位于第一絮凝室1中的原水絮体引导至第二絮凝室2中,因此在导流筒3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提升桨叶4设置在导流筒3内,其主要作用为对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优选地,可将提升桨叶4设置在导流筒3的底部开口处,如此提升桨叶4距离第一絮凝室2中的原水絮体较近,可提高提升效果。当然,提升桨叶4在导流筒3内的设置位置是随意的,其余比如设置在导流筒3的中间位置等也同样可行。导流筒3和提升桨叶4为提升搅拌机构的核心部件,其中提升桨叶4能够自由周向旋转,通过周向旋转产生的水流作用力对第一絮凝室1中的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使得原水絮体逐渐从第一絮凝室1的底部流动到导流筒3内。如图4所示,导流筒3内设置有多片导流板301,一般呈流线型,不仅能够保证原水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第一絮凝室(1)和第二絮凝室(2)之间的导流筒(3),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流筒(3)内并用于对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的多片提升桨叶(4);所述导流筒(3)内设置有多块用于使原水絮体互相碰撞以形成大颗粒矾花的导流板(3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提升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第一絮凝室(1)和第二絮凝室(2)之间的导流筒(3),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流筒(3)内并用于对原水产生提升作用力的多片提升桨叶(4);所述导流筒(3)内设置有多块用于使原水絮体互相碰撞以形成大颗粒矾花的导流板(3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每片所述提升桨叶(4)的宽度和叶片夹角均自其叶根(401)至叶尖(402)逐渐减小,以沿其长度方向产生均匀的轴向作用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每片所述提升桨叶(4)的叶根(401)处的最大宽度为180~200mm,最大叶片夹角为50~60°,每片所述提升桨叶(4)的叶尖(402)处的最小宽度为18~20mm,最小叶片夹角为8~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每片所述提升桨叶(4)的整体形状自其叶根(401)至叶尖(402)为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炯王晓东李星钟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都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