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07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包括行走部分、联合收割部分和机架;所述的行走部分包括前轮、后轮和转向操作装置;所述联合收割部分包括割禾装置、送禾装置和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操作装置为设于整机后部的方向盘式的装置;所述的联合收割部分设有杠杆式的升降装置。这种联合收割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自重轻、节省动力、整机转向及升降方便、灵活、可靠、整机稳定性好的优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农业机械,尤其涉及用于谷类作物收割的联合收割机。现有联合收割机一般采用一台动力作为整机的动力源,其机体行走、收割、运送、脱粒等动力分配难以协调,造成机体结构复杂,动力损耗大,整机重量大,造价高,因而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针对此问题,本申请人于1997年8月25日,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了申请号为97240601.8,名称为“小型双动力联合收割机”的技术专利申请,该技术将联合收割机的行走部分和联合收割部分分别设置独立的动力装置,解决了动力分配的协调问题,大大简化了动力传动系统,从而使机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自重轻,节省动力。但该技术没有解决整机的升降问题,使其实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其整机的转向是由作为行走部分动力源的水田耕整机完成的,由于水田耕整机为扶手式转向结构,操作辛苦,稳定性差。在实际实施时,采用的是单轮水田耕整机,稳定性差,易发生倾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除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自重轻、节省动力等优点外,还具有整机转向及升降方便、灵活、可靠、整机稳定性好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包括行走部分、联合收割部分和机架;所述的行走部分包括前轮、后轮和转向操作装置,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所述联合收割部分包括割禾装置、送禾装置和脱粒装置,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为两个,安装于行走主轴的两端;所述机架固定于行走主轴的轴套上,机架及联合收割部分整体的重心位于行走主轴处;所述的转向操作装置为设于整机后部的方向盘式的装置;所述的联合收割部分设有杠杆式的升降装置。如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联合收割机,由于前轮设为两个,提高了整机的稳定性;由于在整机后部设置了方向盘式的转向操作装置,使转向变得灵活、可靠;由于设置了杠杆式的升降装置,并将机架及联合收割部分整体的重心设于行走主轴处,可以很方便地使联合收割部分以行走主轴为支点上、下转动而达到升降的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图2和图3给出了本专利技术联合收割机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实施例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施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动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本专利技术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包括行走部分、联合收割部分和机架10;其行走部分包括前轮13、后轮5和转向操作装置,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11;联合收割部分包括割禾装置1、送禾装置9和脱粒-->装置7,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6;前轮13为两个,安装于行走主轴16的两端;机架10固定于行走主轴16的轴套4上,机架10及联合收割部分整体的重心位于行走主轴16处;转向操作装置为设于整机后部的方向盘式的装置;联合收割部分设有杠杆式的升降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向操作装置包括设于该联合收割机后半部的方向盘28、方向盘操作杆24、设于方向盘操作杆24上的链轮29、设于右后轮架轴上的齿轮22、连杆21及设于齿轮22旁的链齿轮23;链齿轮23的上部为链轮,下部为齿轮,上部的链轮通过链条与链轮29联接,下部的齿轮与齿轮22啮合;在左、右后轮架轴上端均设有与架轴上端固定连接的摆杆20,所述连杆21的两端分别与两摆杆20的端部铰链联接。操作方向盘28,通过链轮29及链条带动链齿轮23上部的链轮转动,同时,链齿轮23下部的齿轮带动右后轮架轴上的齿轮22转动,这样就实现了右后轮的转向,同时,右后轮架轴上端的摆杆20也随齿轮22转动而摆动,并带动连杆21动作,连杆21通过左后轮架轴上端的摆杆21带动左后轮架轴及左后轮转向,这样就实现了整机的转向。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杠杆式升降装置包括机架10,机架10包括一对主梁30和一对附梁31,附梁31为一直角杆,附梁31的一条短边的端部与主梁30的中部附近铰接;杠杆式升降装置还包括手柄27、手柄杆40,手柄杆40下半段设有螺纹,并与设于主梁30右侧部分的螺纹孔配合,手柄杆40的下端端部与附梁31的后端端部铰接;在主梁30左侧部分对-->应于附梁31后端端部处,设有螺纹杆41,在主梁的对应处设有与之配合的螺纹孔;在螺纹杆41的上端设有链轮34,在手柄杆40上设有对应的链轮35,链轮34与链轮35以链条联接;螺纹杆41的下端与附梁31的后端端部铰接。转动手柄27,手柄杆40下部的螺纹段也随之转动,使得主梁30右侧部分的后端相对附梁31的后端上移或下移,同时,手柄杆40上的链轮35通过链条带动链轮34及螺纹杆41转动,使得主梁30左侧部分的后端也相对附梁31的后端上移或下移,这样,机架整体就会以行走主轴16为支点而上下转动,从而实现联合收割机前部的割禾装置1的升降。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1包括4.5马力柴油机42和变速箱3,设于行走主轴16处,柴油机42的输出接变速箱3的输入,变速箱3的输出接行走主轴16。动力装置11为整机行走专用,专为前轮提供动力,前轮带动后轮,共同实现整机的行走。在实施本专利技术时,柴油机42、变速箱3及行走主轴16可直接采用现有双轮水田耕整机的相应部分,既易实现,功能也能满足要求。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联合收割机的联合收割部分的动力传动采用如下方案:动力装置6的输出,通过传动皮带接脱粒装置7的脱粒转轴44;脱粒转轴44通过链轮、链条接送禾装置9的传动轴45,传动轴45通过链轮、链条接割禾装置1的传动轴46。动力装置6为联合收割部分专用,与行走部分独立,使动力分布协调、简单。动力装置6亦可采用4.5马力柴油机。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割禾装置1包括拔禾轮12、-->往返剪15和输送搅轮2;传动轴46通过链轮、链条接输送搅轮2的转轴47;传动轴46还通过连杆、拐轴接往返剪15;输送搅轮2的转轴47通过皮带轮、三角皮带接拔禾轮12的转轴48。拔禾轮12将作物收扰于往返剪15的剪口处,由往反剪15剪断,再由输送搅轮2送入送禾装置9的入口,通过送禾装置9送入脱粒装置7脱粒,即完成了收割过程。如图1所示,在主梁30的后端部设有带燕尾轨道51的稳定座,主梁30的后端部设为相应的结构与燕尾轨道51配合并沿其上下滑动。燕尾轨道51的设置可以控制主梁的震动,提高整机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设有与变速箱3联接并伸向整机后部的操纵杆49、50,通过操作操纵杆49、50,可以实现选档、换档以及控制前轮配合后轮转向等功能。本专利技术联合收割机的前轮采用铁挖轮与橡胶轮替换来分别适应水旱地的行走与收割。将本机的联合收割部分取下,换上犁头可作耕田机使用,接上拖斗可作小型运输机使用。这里仅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实际实施时细节上可有许多变化,如转向操作装置和升降装置的有关结构件的位置可以左右对调等,只要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实质,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包括行走部分、联合收割部分和机架(10);所述的行走部分包括前轮(13)、后轮(5)和转向操作装置,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11);所述联合收割部分包括割禾装置(1)、送禾装置(9)和脱粒装置(7),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3)为两个,安装于行走主轴(16)的两端;所述机架(10)固定于行走主轴(16)的轴套(4)上,机架(10)及联合收割部分整体的重心位于行走主轴(16)处;所述的转向操作装置为设于整机后部的方向盘式的装置;所述的联合收割部分设有杠杆式的升降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双动力水旱稻麦联合收割机,包括行走部分、联合收割部分和机架(10);所述的行走部分包括前轮(13)、后轮(5)和转向操作装置,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11);所述联合收割部分包括割禾装置(1)、送禾装置(9)和脱粒装置(7),该部分设有独立的动力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3)为两个,安装于行走主轴(16)的两端;所述机架(10)固定于行走主轴(16)的轴套(4)上,机架(10)及联合收割部分整体的重心位于行走主轴(16)处;所述的转向操作装置为设于整机后部的方向盘式的装置;所述的联合收割部分设有杠杆式的升降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作装置包括设于该联合收割机后半部的方向盘(28)、方向盘操作杆(24)、设于方向盘操作杆(24)上的链轮(29)、设于右后轮架轴上的齿轮(22)、连杆(21)及设于齿轮(22)旁的链齿轮(23);所述链齿轮(23)的上部为链轮,下部为齿轮,上部的链轮通过链条与链轮(29)联接,下部的齿轮与齿轮(22)啮合;在左、右后轮架轴上端均设有与架轴上端固定连接的摆杆(20),所述连杆(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摆杆(20)的端部铰链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式升降装置包括机架(10),机架(10)包括一对主梁(30)和一对附梁(31),所述附梁(31)为一直角杆,附梁(31)的一条短边的端部与所述主梁(30)的中部附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生吴厚毅陈兴善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朔日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