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温控制器及设有该控制器的LED照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68578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8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色温控制器,包括驱动电源、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第一芯片的第2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还包括电感,电感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8脚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六电阻和第四电容,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七电阻;还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第二芯片的第3脚与第一单向可控硅的触发极相连,第二芯片的第1脚与第二单向可控硅的触发极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的设置,可实现LED灯具色温的三段调节,再通过两芯片外围电路的设置,可提高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是涉及色温控制器及设有该控制器的LED照明系统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技术是未来照明技术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作为新一代光源,LED除了高效节能外,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控制颜色。通过控制LED光源的颜色可在景观、陈列、投影、显示等方面丰富它的颜色信息,为专用光源提供更好的色度及光谱功率分布调谐特性。在室内照明时,LED还具有颜色生理及颜色心理方面的调控功能。一般来讲,色温越低,颜色越接近于火焰色,就越会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色温越高,光色蓝中带青,就给人以寒冷、文雅的感觉。正因色温对人们心理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选择灯具光色前,色温的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天气、环境温度及喜怒哀乐的变化,使得用户对色温的期望亦会出现不确定性,例如,当环境温度偏高时,就希望能看到冷光源,也即色温较大的光源;当环境温度偏低时,则希望能看到热光源,也即色温较小的光源。为达到如上期望,则要求LED灯具的色温应具有可调性。但现有的LED等光源通常只能发出一种色温,用户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色温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色温控制器及设有该控制器的LED照明系统,该系统通过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的设置,可实现LED灯具色温的三段调节,再通过两芯片外围电路的设置,可提高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色温控制器,包括负输出端接地的驱动电源、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第一芯片的第2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第一芯片的第4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第一芯片的第7脚和第8脚连接形成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第一芯片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入端之间串联有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第一芯片的第3脚悬空,第一芯片的第1脚接地,第一芯片的第5脚和第6脚连接形成第二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反向连接有二极管,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芯片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九电阻;还包括电感,电感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8脚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六电阻和第四电容,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七电阻,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6脚之间连接有第五电容,第二芯片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八电阻,第二芯片的第2脚和第7脚均悬空;还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第二芯片的第3脚与第一单向可控硅的触发极相连,第二芯片的第1脚与第二单向可控硅的触发极相连,第一单向可控硅的阴极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的阴极均与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本技术中,驱动电源为整个电路提供原动力,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与第一可控硅的阳极端连接有第一负载,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与第二可控硅的阳极端连接有第二负载。应用时,通过控制驱动电源的开关,则可对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的关断与导通进行控制,进而选择性地实现对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进行供电形成回路。具体地,当第一次启动驱动电源时,第一单向可控硅收到第二芯片的控制信号由关断变为导通,第二单向可控硅未收到控制信号依然处于关断状态,这时,仅有第一负载接通驱动电源,形成回路。再断开并第二次启动驱动电源时,第二单向可控硅受到第二芯片的控制信号则由关断变为导通,而第一单向可控硅由于失去阳极至阴极之间的正向电压,因而变为关断状态,这时,仅有第二负载连通驱动电源,形成回路。再断开并第三次启动驱动电源时,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由于均收到第二芯片的控制信号,所以均处于导通状态,这时,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均连通驱动电源,形成回路。可见,当此控制器应用于LED照明系统时,通过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的关断及导通控制,则可实现三种色温的控制,分别为:由第一负载单独发出的第一色温值的光;由第二负载单独发出的第二色温值的光;由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同时发出的第三色温值的光。本技术通过对驱动电源的开关则可实现对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的关断与导通,进而可进一步实现对三段色温的调节与控制,具有稳定、安全及高效的优点。为加强本电路的滤波抗干扰功能,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与地之间并联有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为提高本电路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源包括交流电源、交流保护单元和整流桥,交流保护单元包括保险丝和滑动变阻器;整流桥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分别接入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保险丝连接在交流电源与整流桥的正输入端之间,滑动变阻器连接在整流桥的正输入端与负输入端之间。本技术中,整流桥的正输出端即为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整流桥的负输出端即为驱动电源的负输出端。为便于实现对驱动电源的开关,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保险丝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芯片(IC1)为SD5134;所述第二芯片(IC2)为MICUD35。可调色温的LED照明系统,包括LED光源和如前所述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色温控制器,LED光源包括第一LED组和第二LED组,第一LED组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可控硅的阳极之间,第二LED组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单向可控硅的阳极之间。第一LED组与第二LED组是为不同色温的LED芯片组,具体地,第一LED组为低色温LED组,第二LED组为高色温LED组,它们可分别发出不同色温的光,具体地,第一LED组发出暖白,第二LED组发出正白,第一LED组和第二LED组可同时发出中性色的光。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色温控制器通过对驱动电源的开关则可实现对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的关断与导通,当此控制器应用于LED照明系统时,通过第一单向可控硅和第二单向可控硅的关断及导通控制,则可实现三种色温的控制,分别为:由第一负载单独发出的第一色温值的光;由第二负载单独发出的第二色温值的光;由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同时发出的第三色温值的光。另外,通过两芯片外围电路的设置,可提高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色温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可调色温的LED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所示,色温控制器,包括负输出端接地的驱动电源、第一芯片IC1和第二芯片IC2;第一芯片IC1的第2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第一芯片IC1的第4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第一芯片IC1的第7脚和第8脚连接形成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第一芯片IC1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入端之间串联有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一芯片IC1的第3脚悬空,第一芯片IC1的第1脚接地,第一芯片IC1的第5脚和第6脚连接形成第二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反向连接有二极管D,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九电阻R9;还包括电感L,电感L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8脚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色温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负输出端接地的驱动电源、第一芯片(IC1)和第二芯片(IC2);第一芯片(IC1)的第2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第一芯片(IC1)的第4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第一芯片(IC1)的第7脚和第8脚连接形成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第一芯片(IC1)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入端之间串联有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一芯片(IC1)的第3脚悬空,第一芯片(IC1)的第1脚接地,第一芯片(IC1)的第5脚和第6脚连接形成第二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反向连接有二极管(D),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九电阻(R9);还包括电感(L),电感(L)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8脚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六电阻(R6)和第四电容(C4),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七电阻(R7),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6脚之间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芯片(IC2)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八电阻(R8),第二芯片(IC2)的第2脚和第7脚均悬空;还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G1)和第二单向可控硅(G2),第二芯片(IC2)的第3脚与第一单向可控硅(G1)的触发极相连,第二芯片(IC2)的第1脚与第二单向可控硅(G2)的触发极相连,第一单向可控硅(G1)的阴极和第二单向可控硅(G2)的阴极均与电感(L)的另一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色温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负输出端接地的驱动电源、第一芯片(IC1)和第二芯片(IC2);第一芯片(IC1)的第2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第一芯片(IC1)的第4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第一芯片(IC1)的第7脚和第8脚连接形成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第一芯片(IC1)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入端之间串联有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一芯片(IC1)的第3脚悬空,第一芯片(IC1)的第1脚接地,第一芯片(IC1)的第5脚和第6脚连接形成第二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反向连接有二极管(D),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九电阻(R9);还包括电感(L),电感(L)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端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8脚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六电阻(R6)和第四电容(C4),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5脚之间连接有第七电阻(R7),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IC2)的第6脚之间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芯片(IC2)的第4脚与驱动电源的正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八电阻(R8),第二芯片(IC2)的第2脚和第7脚均悬空;还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G1)和第二单向可控硅(G2),第二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蕙菱张祖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