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9588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6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线圈和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还包括: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线圈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三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四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五端,用于接收工作电压,使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连通;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通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当电子设备如智能卡等与读写器通信时,智能卡通过线圈连接至读写器(POS机、NFC手机等)的线圈,同时,智能卡可以通过读写器线圈获得供电,但现有的智能卡无法将读写器产生的场能量进行有效利用,造成读写器线圈电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线圈和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还包括: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线圈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三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四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五端,用于接收工作电压,使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连通;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通断。此外,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控制端电连接,接收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控制端输出的所述控制信号。此外,还包括:中央控制单元MCU;其中,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与所述MCU的控制端电连接,接收所述MCU的控制端输出的所述控制信号。此外,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通断,包括: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断开。此外,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通断,包括: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断开。此外,还包括:整流装置;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五端与所述整流装置的输出端导通;所述整流装置的输出端输出工作电压。此外,所述切换装置的工作电压等于或大于所述整流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此外,还包括:电池;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五端与所述电池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电池为所述切换装置提供工作电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整流装置与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共用线圈时,在线圈与芯片处于连通状态时,电子设备在与其他设备进行近场通讯(NFC通讯)的同时,还可以从电子设备的线圈中取电,可以供电子设备工作,或对电子设备内置的电源进行充电,从而可以同时进行通信和取电,提高电子设备的利用率,防止了电能的浪费。此外,本实施例还可以关断线圈与芯片之间的通路,在线圈与芯片处于关断状态时,由于芯片不再耗电,从而可以使的整流装置能够最大限度的接收电能,向外供电,可以提高整流装置的取电效率。此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在线圈和芯片之间加入了切换装置,解决了系统共地的问题,使得无法共地的整流装置和芯片可以共地,电子设备可以正常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和3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整流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8提供的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8提供的切换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9提供的切换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0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原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原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配置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或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1在现
里,以电子设备为智能卡为例,如图1所示,智能卡包括:线圈和智能卡芯片,线圈是与智能卡芯片直接相连,只要智能卡进场(即,将智能卡放置在其他设备(如读卡器、手机)的射频场中),智能卡芯片的电路就会消耗场能量,取电电路无法与智能卡共用线圈而取得最佳取电效率,增加一个取电线圈则增大电路难度和成本,同时还会影响智能卡与设备通讯。因此,如何解决不增加取线线圈,而将取电电路(本实施例中也称为“整流装置”)与智能卡芯片共用线圈,并提高取电电路的取电效率是目前智能卡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包括:线圈101、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102,还包括整流装置103和切换装置104。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线圈101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整流装置103的第一输入端和切换装置104的第一端连接,线圈101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整流装置103的第二输入端和切换装置104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线圈10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相位相反的交流信号;从而使得切换装置104在导通时,第一通断模块904和第二通断模块905(参见实施例8附图9)中至少有一个处于导通状态;切换装置104的第三端与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10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切换装置104的第四端与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10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切换装置104的第五端,配置为接收工作电压,使线圈101与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102连通;本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下,切换装置104的第五端接收到工作电压,该工作电压可以使线圈101与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102连通,在没有接收到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线圈和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线圈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三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四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五端,用于接收工作电压,使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连通;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通断。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11 CN 2015100737050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线圈和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装置;其中,所述线圈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圈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三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四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装置的第五端,用于接收工作电压,使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连通;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线圈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与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的控制端连接,接收所述具有非接触功能的芯片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央控制单元MCU;所述切换装置的第六端与所述MCU的控制端连接,接收所述MCU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声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