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焦超声波治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57808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声波治疗系统,具体而言,涉及利用图像对准与融合的方法而引导的聚焦超声波(HIFU)治疗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治疗系统包括:中央控制装置;超声波能量施加装置;超声波能量施加装置的运动及定位装置;实时B超图像引导装置;进一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系统还具有体位固定装置,借助该体位固定装置可以将实时B超图像与诊断图像配准,并在该配准的基础上将所述B超图像与所述诊断图像融合,以引导所述的治疗。与本领域已有的技术方案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而低成本地解决了高强度超声波聚焦治疗,尤其是针对肿瘤治疗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很实用的技术方案,可以容易地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声波治疗系统,具体而言,涉及利用图像对准与融合的方法而引导的聚焦超声波(HIFU)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超声波疗法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随着超声治疗技术发展,超声波特殊疗法,尤其是高强聚焦超声波(High-intensity focusedultrasound,HIFU),使用损伤剂量可用来有效治疗很多种疾病,特别是治疗肿瘤,比传统外科手术或化疗对患者的损伤小,可以实现无创治疗,因而其临床应用发展非常迅速,适应症包括肝癌、骨肉瘤、乳腺癌、胰腺癌、肾癌、软组织肿瘤和盆腔肿瘤等。治疗肿瘤的超声治疗装置通常采用球面聚焦方式,各点发射超声波均指向球心,形成超声波聚焦。在超声治疗装置上,发射器从体外分散发射超声波到人体内,在发射、透射过程中发生聚焦,形成高能聚焦点,在病灶上形成高强度、连续超声能量,从而产生瞬态高温效应(65~100℃)、空化效应、机械效应、以及声化学效应,选择性地使病灶组织凝固性坏死,使肿瘤失去增殖、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在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治疗的过程中,焦点定位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治疗定位操作的方便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学成像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贯穿整个临床工作,不仅广泛用于疾病诊断,而且在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的计划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疗效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医学图像可以分为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两个部分。解剖图像主要描述人体形态信息,包括X射线透射成像、CT、MRI、US,以及各类内窥镜(如腹腔镜及喉镜)获取的序列图像等。另外,还有一些衍生而来的特殊技术,例如从X射线成像衍生来的DSA,从MRI技术衍生来的MRA,从US成像衍生而来的Doppler成像等。功能图像主要描述人体代谢信息,包括PET、SPECT、fMRI等。同时,也有一些广义的或者使用较少的功能成像方式EEG、MEG、pMRI(perfusion MRI)、fCT等。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蓬勃发展,其为超声波治疗也提供了多种有助于诊断的信息,可以为治疗定位更多可选择的方法。在超声波治疗领域中,通常采用的是B型超声波显像仪(B超),也有采用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诊断机(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术(MRI)。下面分别进行简单介绍。B型超声波显像现有技术的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普遍采用B超设备进行定位以及监控治疗。本专利技术的相同申请人于1998年1月25日提交、并于2000年11月29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98100283.8号,题为《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扫描治疗系统》,对于此种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披露,全文结合于此作为参考文献。采用B超监控系统具有如下优点成本低,图像实时,具有与治疗用超声波相同的声通道,可以利用图像灰度的变化观察高强聚焦超声波(HIFU)照射后组织的变形坏死,等等。但是,超声图像的观察深度有局限性,骨性物质对图像的影响较大,难以观察骨后方组织,并且,在治疗监控中,存在严重的伪影。进一步,超声图像对组织边界的识别能力较差,对肿瘤的分辨率不够理想,尤其对于小肿瘤和体内深部的肿瘤,几乎难以从B超图像上进行分辨,导致操作者很难确定肿瘤的边界,有时甚至完全不能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操作者借助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手上的CT或MRI胶片进行大致确定。但是,这样确定的肿瘤靶区和实际肿瘤区会有一定的偏差,治疗靶区有可能超出肿瘤边界,或者比肿瘤边界确定的区域小很多。对于经验不足的操作者,偏差会更大。这样的治疗系统需要较多依赖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实施治疗的复杂性提高了,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大,或者在较复杂情况下,甚至是难以实施治疗操作,无法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由此可见准确确定肿瘤边界很重要。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诊断机(CT)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诊断的一项重大突破。CT是用X射线对人体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一种重建图像,能使传统的X射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显示成像,并且图像逼真,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这种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无危险,它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CT最初只用于头部检查,1974年又出现了全身CT。在短短10余年间,CT已遍及全球,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全身CT可以作头、胸、腹、骨盆的横断扫描,也可作甲状腺、脊柱、关节和软组织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区域扫描。CT最适于查明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增大的淋巴结、血肿、脓肿和肉芽肿,确定其大小、形态、数目和侵犯范围,它可以决定某些器官癌肿的分期。在某些情况下,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如向脑池内注入造影剂或空气进行脑池造影,再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CT对肿瘤分辨率高于B超,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CT显示率为88%,B超仅为48%。尤其是脑出血、脑积水、脑动脉畸形。脑肿瘤等,CT更是拿手。在胆囊疾病诊断上,B超准确率超过CT,一般准确率在95%,对于肝硬化、脂肪肝、脾肿大、肠道病变觉察率也很高。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一些超声波治疗系统,利用固定装置实现了CT扫描图像的坐标系统与治疗坐标系统联接,利用CT图像作治疗计划,再利用CT图像的坐标系统与治疗坐标系统的关系,进行自动控制治疗,在治疗时没有任何图像监控。这里的CT诊断图像是过去图像(非实时图像),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改善了定位准确性,但是由于人体自身存在生理上的运动,如呼吸运动、心脏跳动、消化器官运动等,仍然会使治疗定位靶区发生偏差。由于没有监控,不能了解这类运动对计划的治疗靶区影响,治疗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同时,在完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要保证CT检查时与治疗时的体位一致,这是非常困难的。一般的做法是CT检查前,把人体封闭在一次性即时成形的刚性体模中,将人体连同体模一起进行检查,由于体模将人体封闭且刚性,患者不能脱离体模进行休息,以免破坏体模。患者不能长时间固定在封闭的体模中,必须检查后很快就将患者连同体模一起转移到治疗设备上进行治疗。这种方法要求在CT检查后应当马上或在较短的时间作出计划并进行治疗。另外,由于超声治疗的特性,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患者身体状态(例如患者的肥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特性(如肿瘤内血液供应量)肿瘤距皮肤的深度、肋骨对声通道的阻档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超声治疗的效果,并且很多因素都是难以度量的,对治疗的影响也很大。如声通道及治疗区的血液供应对治疗区的温升有很大影响,但血液供应的计算很难实现,如果没有实时的疗效评价,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则超声波治疗的整体治疗效果是很有限的。核磁共振成像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应用是MRI(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原子核磁共振成像,简称核磁共振成像,又称核磁共振CT(这里的CT是计算机化层析术的英文缩写)。其简单原理为,将患者置于成像体积内,向其施加射频信号,靶区域氢原子核受到射频信号激励,发出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焦超声波治疗系统,包括:a.中央控制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系统进行控制,包括控制超声波能量值范围、移动治疗焦点装置,以及对所述治疗系统输入信息/从所述治疗系统输出信息的接口装置;b.超声波能量施加装置,其用于在预定的能量施加区域施加能量,形成治疗焦点;c.所述超声波能量施加装置的运动及定位装置,其用于按照指令移动检测探头以成像,及移动所述超声能量施加装置以定位所述治疗焦点;d.实时B超图像引导装置,其能够对靶区域进行B超扫描,实时生成B超图像,并将所述生成的B超图像实时传送至所述中央控制装置,操作者可以根据所述图像对病灶定位及施加超声波能量进行治疗;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具有体位固定装置,借助所述体位固定装置可以将所述实时B超图像与诊断图像配准,并在该配准的基础上将所述B超图像与所述诊断图像融合,以引导所述的治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涛陈文直文银刚王智彪王芷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扶HIFU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