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用T形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5996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鼻用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形管为三通管,其横管壁与竖管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开有引流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将T形管置于鼻腔1~2个月,它能起到扩张窦口,支撑中鼻甲、防止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降低息肉再生率、通畅引流、气流的作用,从而提高术后治愈率。(*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器具,特别是放在鼻腔内起支撑和引流作用的T形管。目前,采用内窥镜进行鼻窦手术治疗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鼻窦囊肿等疾病,术后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内窥镜随诊,以清除术腔痂皮和新生息肉。这不但给患者带来时间上和经济上的负担,而且反复清理鼻腔还会增加鼻腔粘膜创伤,延缓伤口愈合,即便如此,仍会发生鼻腔粘连和副鼻窦口的闭塞,对于不能及时随诊的患者和儿童,其发生率更高,影响手术治愈率。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治愈率、结构简单、使用简便的鼻用T形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鼻用T形管为三通管,其横管壁与竖管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开有引流口。引流口为椭圆形口。鼻用T形管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不同规格,其横、竖管的管径在0.6~0.8cm左右,引流口最好大于竖管的管口。在实施内窥镜手术后,将T形管放置在中鼻道,其横管与中鼻甲平行,起到支撑和防止中鼻甲粘连的作用。竖管插入上颌窦口内,不但可以扩张窦口,还可将上颌窦内的分泌物及渗出物通过竖管和横管上的引流口排出,同时还可通过此管导入冲洗、检查等器具,并能有效防止导入器具对鼻腔粘膜造成创伤。本技术的特点是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将T形管置于鼻腔1~2个月,它能起到扩张窦口,支撑中鼻甲、防止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降低息肉再生率、通畅引流、气流的作用,从而提高术后治愈率。经临床观察30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在鼻腔一侧置入T形管的中鼻甲粘连发生率为10%,窦口闭塞发生率为6.7%,息肉再生发生率为13.3%,临床治愈率为86.7%,而未置T形管的另一侧中鼻甲粘连发生率为40%,窦口闭塞发生率为30%,息肉再生发生率为26.7%,临床治愈率为60%。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由硅胶制成的T形管(1)为三通管,其横管(2)壁上开有引流口(3),该引流口处在与竖管(4)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引流口为椭圆形口,它大于竖管的管口,以便于置入器具。横、竖管的管径为0.8cm,横管长度为3cm,竖管长1.5cm,这种规格的T形管适合于成年患者及10岁以上儿童。权利要求1.一种鼻用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形管为三通管,其横管壁与竖管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开有引流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用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口为椭圆形口。专利摘要一种鼻用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形管为三通管,其横管壁与竖管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开有引流口。本技术的特点是: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将T形管置于鼻腔1~2个月,它能起到扩张窦口,支撑中鼻甲、防止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降低息肉再生率、通畅引流、气流的作用,从而提高术后治愈率。文档编号A61M29/00GK2429190SQ0021227公开日2001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13日专利技术者孙秀珍 申请人:大连医科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鼻用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形管为三通管,其横管壁与竖管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开有引流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医科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