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器节电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1482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6 14:02
一种电热水器节电插座,包括连接在220V电源上的L端和N端,还包括第一电容C1、桥式整流器D1~D4、稳压二极管VD1、第二电容C2、第一光敏电阻VR1、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1、插座CZ1、双向可控硅VS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双向触发二极管VB1、光电耦合器IC1、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六三极管Q6、第二三极管Q2、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四电容C4、第四三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三极管Q5、触摸点P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实际应用效果好,解决现有插座功能单一的缺陷,提高其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达到节能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节能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电热水器节电插座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家用电器控制装置中,特别是基于MCU的数字显示控制功能的控制装置,无论是否配备遥控器,其主控制芯片是必须具备的。一旦接通电源,进入待机状态,主控制器芯片就开始工作,接收和发送各种控制指令。这时要消耗少量的电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待机功耗。—般的家用电器的待机功耗在几瓦到十几瓦之间,尽管功率不大,但累积起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例如:一台家用电热水器的待机功率大约为3W,每年待机消耗的电能在28度左右。100万台家用电热水器的待机消耗就高达2800万度,相当于一个中型电厂一天的发电量,数目实在惊人。降低家用电器的待机功耗成为近些年的节能减排热门课题,一些厂家研究出低功耗的主控制器芯片,一些厂家设计出新颖的控制电路。但无论如何,一个不易改变的矛盾问题就是控制装置不可以处于不耗电的待机状态,工作就要耗费电力,就会产生待机功耗。目前,家用电热水器的普及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仅2011、2012年两年我国家用电热水器的总产量就达到三千四百多万台。不少新建小区电热水器成为标准配备,户均I台多。分析家用电热水器的使用情况,与其他家用电器如彩电、空调、洗衣机还有很大不同。彩电、空调、洗衣机不用时可以断电,即用即插,待机功耗问题不凸显;但电热水器一旦启用,不可能时常拔下电源。因为储热式电热水器(不含即热式)的水加热到所需洗浴温度需要一定时间,反复拔插电源不仅存在安全隐患,重新加热也会需要较长的等候时间。另外,正常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电加热元件的平均工作时间大约只占八分之一,其余都处于两次加热之间的待机保温状态。也就是说家用电热水器的待机时间较其他家用电器要长得多,待机电能损耗相比其他家电也更为突出。目前针对家用电热水器的上述待机功耗问题的解决技术方案鲜见报道,提出一种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一定会促进家用电热水器的技术进步,改善其能耗指标,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绿色环保工程的进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构成简单,经济环保的电热水器节电插座。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电热水器节电插座,包括连接在220V电源上的L端(火线端)和N端(零线端),还包括第一电容Cl、桥式整流器Dl?D4、稳压二极管VDl、第二电容C2、第一光敏电阻VRl、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l、插座CZl、双向可控硅VSl、第一电阻Rl、第二电阻R2、双向触发二极管VBl、光电耦合器ICl、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六三极管Q6、第二三极管Q2、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四电容C4、第四三极管Q4、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三极管Q5、触摸点Pl;所述插座CZl—端接至L端,另一端接至双向可控硅VSl的第I引脚,所述双向可控硅VSl的第3引脚接至N端;所述第一电容Cl一端接至L端,另一端接至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I引脚,所述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2引脚接地,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3引脚接至N端,所述稳压二极管VDI—端、第二电容C2—端、第三电阻R3—端、光敏电阻VRl—端、第七电阻R7—端、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第五二极管D5正极及第十一电阻Rll—端分别接至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4引脚上,所述稳压二极管VDl另一端和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光敏电阻VRl另一端接至第五电阻R5—端,第五电阻R5另一端接至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四电阻R4—端接至第一三极管Ql基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l集电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至第六电阻R6—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至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至光电耦合器ICl的第2引脚;所述第三电阻R3另一端接至光电耦合器ICl的第I引脚,所述光电耦合器ICl的第4引脚经第一电阻Rl接至双向可控硅VSl的第I引脚,所述双向可控硅VSl的第2引脚经双向触发二极管VBl分别接至第二电阻R2—端、第三电容C3—端和光电耦合器ICl的第3引脚,所述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至光电耦合器ICl的第4引脚,所述第三电容C3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经第八电阻R8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至光电耦合器ICl的第2引脚,所述第九电阻R9一端接至第二三极管Q2基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基极接至第十电阻RlO—端,第十电阻RlO另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C4 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D5负极接至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所述第十一电阻Rll另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基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基极,另一端接至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基极经第十三电阻Rl 3接至触摸点Pl。所述桥式整流器是由四个二极管串联成一回路构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实际应用效果好,解决现有插座功能单一的缺陷,提高其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达到节能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电热水器节电插座,包括连接在220V电源上的L端(火线端)和N端(零线端),还包括第一电容Cl、桥式整流器Dl?D4、稳压二极管VDl、第二电容C2、第一光敏电阻VRl、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l、插座CZl、双向可控硅VS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双向触发二极管VBl、光电耦合器ICl、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六三极管Q6、第二三极管Q2、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四电容C4、第四三极管Q4、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阻Rll、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l3、第五三极管Q5、触摸点Pl;所述插座CZl—端接至L端,另一端接至双向可控硅VSl的第I引脚,所述双向可控硅VSl的第3引脚接至N端;所述第一电容Cl一端接至L端,另一端接至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I引脚,所述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2引脚接地,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3引脚接至N端,所述稳压二极管VDI—端、第二电容C2—端、第三电阻R3—端、光敏电阻VRl—端、第七电阻R7—端、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第五二极管D5正极及第十一电阻Rll—端分别接至桥式整流器Dl?D4的第4引脚上,所述稳压二极管VDl另一端和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光敏电阻VRl另一端接至第五电阻R5—端,第五电阻R5另一端接至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四电阻R4—端接至第一三极管Ql基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l集电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至第六电阻R6—端,所述第七电阻R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热水器节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220V电源上的L端和N端,还包括第一电容(C1)、桥式整流器、稳压二极管(VD1)、第二电容(C2)、第一光敏电阻(VR1)、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1)、插座(CZ1)、双向可控硅(VS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双向触发二极管(VB1)、光电耦合器(IC1)、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六三极管(Q6)、第二三极管(Q2)、第九电阻(R9)、第八电阻(R8)、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四电容(C4)、第四三极管(Q4)、第五二极管(D5)、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三极管(Q5)、触摸点(P1);所述插座(CZ1)一端接至L端,另一端接至双向可控硅(VS1)的第1引脚,所述双向可控硅(VS1)的第3引脚接至N端;所述第一电容(C1)一端接至L端,另一端接至桥式整流器的第1引脚,所述桥式整流器的第2引脚接地,桥式整流器的第3引脚接至N端,所述稳压二极管(VD1)一端、第二电容(C2)一端、第三电阻(R3)一端、光敏电阻(VR1)一端、第七电阻(R7)一端、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第五二极管(D5)正极及第十一电阻(R11)一端分别并联在桥式整流器的第4引脚上,所述稳压二极管(VD1)另一端和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光敏电阻(VR1)另一端接至第五电阻(R5)一端,第五电阻(R5)另一端接至第一三极管(Q1)基极,第四电阻(R4)一端接至第一三极管(Q1)基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至第六电阻(R6)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至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至光电耦合器(IC1)的第2引脚;所述第三电阻(R3)另一端接至光电耦合器(IC1)的第1引脚,所述光电耦合器(IC1)的第4引脚经第一电阻(R1)接至双向可控硅(VS1)的第1引脚,所述双向可控硅(VS1)的第2引脚经双向触发二极管(VB1)分别接至第二电阻(R2)一端、第三电容(C3)一端和光电耦合器(IC1)的第3引脚,所述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至光电耦合器(IC1)的第4引脚,所述第三电容(C3)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经第八电阻(R8)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至光电耦合器(IC1)的第2引脚,所述第九电阻(R9)一端接至第二三极管(Q2)基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基极接至第十电阻(R10)一端,第十电阻(R10)另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C4)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D5)负极接至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基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一端接至第四三极管(Q4)基极,另一端接至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基极经第十三电阻(R13)接至触摸点(P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举柱
申请(专利权)人:六安市同心畅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