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9435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3 11:44
一种用于高跟鞋(4)的鞋内底(14),其中,鞋内底(14)在近侧具有第一区域(1),第一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后跟部进行支撑,并且鞋内底还在第一区域的远侧具有第二区域(2),第二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中部进行支撑,其中,第二区域设置有泪滴形的凸起区域(12),泪滴形的凸起区域定位成使得泪滴形状的尾部在近侧方向上延伸,其中,第一区域(1)具有这样的厚度,即,该厚度在远侧方向上逐渐增大,使得获得在第一区域(1)的至少百分之六十上延伸的楔形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Insole)。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鞋内底的高跟鞋。高跟鞋在女性之中已受欢迎多年,这是由于这种鞋通常具有良好的外观。这种鞋已长时间形成流行时尚和风格趋势的一部分。由于上述原因,女性以前总能接受这种鞋的缺陷。女性未来将继续穿高跟鞋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高跟鞋的缺陷在于它们不是非常舒适并且甚至经常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在本文中的高跟鞋被限定为这样一种鞋:当鞋搁置在平坦的地面上并对脚进行支撑时,脚的后跟比脚的脚趾高最少四厘米。因为脚的后跟位于高于脚的脚趾的位置,所以脚趋向于向下滑动。另外,穿着高跟鞋的人的重量通常将由前脚部支撑,而在传统鞋的情况下,重量更均匀的分布在后跟部、脚中部和前脚部。关于这一点的结果在于,高跟鞋提供远远低于传统鞋的支撑(因为大部分重量变成压迫前脚)并且高跟鞋感受到比传统鞋显著更少的舒适感。为了提高高跟鞋的穿着舒适感,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US2004/0211086被认为是本专利技术的最接近现有技术。在这里描述了一种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其中,鞋内底在最近处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后跟部进行支撑,并且在第一区域的远处还具有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中部进行支撑,其中,第二区域设置有泪滴形凸起区域,该区域设置成使得泪滴形的尾部在近侧方向(proximaldirection)上延伸。在脚的中部下设置泪滴形凸起区域给予脚的中部额外的支撑,并且通常施加至前脚部的力的一部分由脚中部承受。因此增加了由高跟鞋提供的支撑。US2004/0211086还描述了在第一区域的远端处的新月形凸起区域,该新月形凸起区域形成一脊部,该脊部防止后跟部的向下滑动。因此通常施加于前脚部的一部分重量由在后跟部的远端处的新月形凸起区域承受。因此也实现了更好的支撑分布,由此脚在高跟鞋中被更好地支撑并且由此前脚部稍微减轻了压力。已知的鞋内底的缺陷在于穿着舒适感不是最佳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其中,改进了穿着舒适感和支撑。为了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其中,鞋内底在近侧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设置成用于脚的后跟部进行支撑,并且该鞋内底还在第一区域的远侧具有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中部进行支撑,其中,第二区域设置有泪滴形的凸起区域,该泪滴形的凸起区域定位成使得泪滴形状的尾部在近侧方向上延伸。第一区域具有这样的厚度,即,该厚度在远侧方向上逐渐增大,使得获得在第一区域的至少百分之六十上延伸的楔形形状。通过在后跟部下面设置楔形形状的凸起区域,其中厚度在远侧方向上增加,脚所搁置的表面倾斜为更加水平的方向。取决于后跟部的高度,该表面通常相对于水平面成一可评估的倾斜角度(陡坡)。由于后跟部所搁置的表面不是很陡(较小的倾斜角度),所以搁置在其上的脚的后跟部将会因此承受较少向下的滑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鞋内底中,通常更多地位于前脚部的重量以这样的方式至少部分地转移到脚的后跟部。该效果通过设置在第一区域的至少百分之六十上延伸的楔形形状而获得。因为楔形形状在第一区域的至少百分之六十上延伸,所以凸起区域将不会被穿着者察觉为脊部。测试已显示出,设置在第一区域的百分之六十上逐渐增大的楔形的凸起区域被穿着者认为是非常舒适的,同时显著改进了在高跟鞋中对脚的支撑。协同作用还出现在第二区域中的泪滴形的凸起区域与第一区域中的楔形的凸起区域之间。除了具有增大脚中部的竖直支撑的积极作用之外,第二区域中的泪滴形的凸起区域也将会具有消极作用,这是由于脚被泪滴形的凸起区域推到更大的倾斜角度(远离鞋内底)。由于脚的后跟部以相对于水平面较小的角度支撑,所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鞋内底的第一区域中的楔形的凸起区域令人惊讶地减少第二区域中的泪滴形的凸起区域的不利影响。需要补偿减少的不利影响(推到更大的倾斜角度)的力被进一步分布在第一区域的基本整个表面上。穿着者将不再能够感受到该力。因此当与现有技术的鞋内底相比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鞋内底将被认为明显更舒适。第一区域的厚度优选地以恒定方式增大,使得楔形形状的上侧是基本平坦的。厚度的恒定增大形成具有平坦上侧的楔形形状。楔形的鞋内底减少了搁置后跟部的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通过允许楔形形状的厚度以恒定方式增大,搁置后跟部的表面的角度通过常因数减少。因此,后跟部从该表面的向下滑动将在楔形形状的整个表面区域上通过常因数减少。常因数形成提高设置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鞋内底的高跟鞋的穿着舒适感的重要方面。楔形形状优选地在第一区域的至少70%,优选地至少80%,更优选地至少90%上延伸,最优选地在基本上整个第一区域上延伸。通过在基本整个第一区域上分布楔形形状,对向下滑动的增大的抵抗力(其导致以相对于水平面的较小的角度搁置后跟部)分布在基本整个第一区域上。增加适于防止向下滑动的表面区域将进一步提高舒适感。第一区域中的厚度优选地以最小1.5mm,更优选地以最小2.5mm,最优选地以最小4mm增大。第一区域中的厚度更优选地以最多7mm,优选地以最多6mm,更优选地以最多5mm增大。测试已显示出,2mm的厚度增加对穿着舒适感和高跟鞋的支撑具有积极作用。3mm的凸起区域更能增加使穿着舒适感,而最小4mm的凸起区域基本上最大化了穿着舒适感和支撑。最大7mm的凸起区域进一步适于增加高跟鞋的穿着舒适感,尽管凸起区域优选地是最大5mm,由此获得了基本最佳的穿着舒适感。鞋内底的增大的厚度优选地在第一区域的远端、在向第二区域的过渡处在最大7mm,优选地最大5mm,更优选地最大3mm的距离上减小。使增加的厚度在相对短的距离上减小引起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陡峭过渡。该陡峭过渡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发现该陡峭过渡增强了使用者的穿着舒适感。另一方面该陡峭过渡允许鞋内底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弯曲(直接地在减小的厚度的后面)。当高跟鞋在内侧上在用于对后跟部进行支撑的区域与用于对脚中部进行支撑的区域之间具有角度时,鞋内底的弯曲可能是必须的。鞋内底可遵循这个角度。泪滴形状优选地在最高点处具有最少3mm,优选地最小4mm,更优选地最小5mm,最优选地最小6mm的凸起区域,该凸起区域在泪滴形的尾部方向上呈锥形。测试已显示出,作为泪滴形状的最高点的最小3mm的凸起区域对高跟鞋的穿着者的穿戴舒适感具有显著地积极作用。当泪滴形状在最高点处具有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其中,所述鞋内底在近侧具有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后跟部进行支撑,并且所述鞋内底还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远侧具有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中部进行支撑,其中,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泪滴形的凸起区域,所述泪滴形的凸起区域定位成使得该泪滴形状的尾部在近侧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具有这样的厚度,即,该厚度在远侧方向上逐渐增大,使得获得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百分之六十上延伸的楔形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9.18 BE 2013/0623;2013.12.23 BE 2013/08721.一种用于高跟鞋的鞋内底,其中,所述鞋内底在近侧具有第一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成用于对脚的后跟部进行支撑,并且所述鞋内底
还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远侧具有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成用于
对脚的中部进行支撑,其中,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泪滴形的凸起区
域,所述泪滴形的凸起区域定位成使得该泪滴形状的尾部在近侧方
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具有这样的厚度,即,该厚
度在远侧方向上逐渐增大,使得获得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百分之
六十上延伸的楔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内底,其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以恒定
的方式增大,使得所述楔形形状的上侧是基本平坦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内底,其中,所述楔形形状在所述第
一区域的至少70%、优选地至少80%、更优选地至少90%上延伸、
最优选地在基本整个所述第一区域上延伸。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内底,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
的厚度以最小1.5mm、优选地以最小2.5mm、更优选地以最小4mm
增大。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内底,其中,所述鞋内底的增
大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远端、在向所述第二区域的过渡处在最
大7mm、优选地最大5mm、更优选地最大3mm的距离上减小。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内底,其中,所述泪滴形状在
最高点处具有最小3mm、优选地最小4mm、更优选地最小5mm、

\t最优选地最小6mm的凸起区域,所述凸起区域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埃伦·哈泽拉尔斯
申请(专利权)人:埃伦·哈泽拉尔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比利时;BE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