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克平专利>正文

窒息抢救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892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窒息抢救机,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它解决了目前窒息救生装置功能单一、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窒息抢救机包括壳体和用于将壳体固定在人体上的固定带,在壳体内腔中设有进气管、出气管以及供氧管,三根管子的外端均设于壳体上,所述的进气管的内端同时与动源气路切换阀和氧源气路切换阀相接;在壳体内腔中设有一个气缸,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壳体,活塞杆的外端固连着一块按压板;所述的动源气路切换阀的两个出气口通过气管与气缸的两个进气口相通;上述出气管和供氧管的内端均接于所述的氧源气路切换阀上。本窒息抢救机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安全性较高,可辅助患者进行呼吸,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抢救窒息者的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溺水、触电、煤气中毒等造成窒息的紧急抢救中,大部分采用手压锤击式心脏复苏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手压锤击式心脏复苏术是人工按压的方法,施行复苏术的人比较容易疲劳;同时,用力过度会使被救者胸骨折而胸腔内出血,用力弱又达不到目的;特别是力气小的老人、妇女、儿童在实施手压锤击式心脏复苏术时,由于无法达到强迫心脏复苏运动的力量,施救的效果很差。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操作简单,但施救者容易吸入患者肺中的气体,会对施救者造成损害,而被救者吸入的气体也大部分为人体代谢后的废气,无法达到施救的效果。为了能够及时对窒息患者进行施救,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氧气救生装置(申请号200320115629.8),包括贮氧瓶、开关、减压阀、输气管和鼻罩,其贮氧瓶的一侧设有可在腰间携带装置的瓶体,在该瓶体的底部设有一个充气阀;所述的开关是一个控制所述减压阀的杠杆式滑动开关,该开关设在所述瓶体的上部分,并与瓶体相应和连接的开关设置盒上;所述的减压阀包括外壳、进气管、出气嘴和出气量调节开关。上述装置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窒息患者进行救助,但是其功能非常单一,仅仅是为患者提供了可供呼吸的氧气,而没有任何辅助心肺复苏的装置。在窒息的情况下,救助的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为窒息患者进行体外心脏按压复苏,并提供氧气辅助其进行呼吸等功能完备的窒息抢救机;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结构复杂,设计不够合理,仅仅能够供氧、功能单一等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携带,操作方便,能够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安全可靠的窒息抢救机;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难以操作,安全性不高,容易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等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有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可靠,适用范围广,救治效果好的窒息抢救机;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应用范围小,不便于老弱妇孺操作,救治效果不够理想等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窒息抢救机,包括壳体和用于将壳体固定在人体上的固定带,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中设有进气管、出气管以及供氧管,三根管子的外端均设于壳体上,所述的进气管的内端同时与动源气路切换阀和氧源气路切换阀相接;在壳体内腔中设有一个气缸,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壳体,活塞杆的外端固连着一块按压板;所述的动源气路切换阀的两个出气口通过气管与气缸的两个进气口相通;上述出气管和供氧管的内端均接于所述的氧源气路切换阀上。本窒息抢救机在使用时,利用固定带将壳体固定于窒息患者人体上,使壳体外侧的按压板紧贴于窒息患者的胸部;然后,将进气管与氧气源相连,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动源气路切换阀和氧源气路切换阀工作。这样,一方面,氧气通过动源气路切换阀进入气缸中,控制活塞杆的伸缩,使按压板产生压力,对窒息患者的胸部进行按压动作;另一方面氧气通过氧源气路切换阀进入供氧管,使氧气进入窒息患者的口中;同时,利用出气管将窒息患者口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实现帮助窒息患者进行呼吸。本技术创造性地利用氧气同时作为动力源和氧源,实现了在对窒息患者进行按压的同时供给氧气,免除了现实生活中用人工进行手压锤击式心脏复苏的劳累,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给施救者造成的损害,并且施救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方式。因此,本装置能够在火灾和矿井事故及其他事故中因缺氧窒息的人员救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让心肺疾病患者随身携带,在出现病情时急救使用,以赢得更多的时间送医院抢救。同时,还适用于易发生缺氧造成事故和死亡的场所和病人。为了便于控制,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动源气路切换阀和氧源气路切换阀为电磁阀,且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通过电磁阀控制氧气的走向,以实现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进气管的内端通过一个三通接头分别与动源气路切换阀和氧源气路切换阀相连。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动源气路切换阀的两个出气口通过气管分别与气缸的两个腔室相贯通。根据需要反复切换通气口,一个腔室通气时,另一个腔室停止通气,由于两个腔室间产生气压差,从而使得气缸的活塞杆产生运动,带动按压板运动,对窒息患者进行抢救。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气缸设置在壳体内腔的气缸座上,按压板通过定位件固连在活塞杆外端。为了不对患者造成伤害,一般在按压板的表面设置一层柔性的垫层。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按压板可容纳在设于壳体上的凹槽内。为了便于取用,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插口。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控制电路上接有可充电电源。窒息抢救机与人体定位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固定带两端分别设置有搭扣,在壳体的两侧设有可与搭扣连接的搭扣母座。这里的固定带也可以是一边固定,另一边活动。在上述的窒息抢救机中,所述的控制电路中连接有电子血压机或心电测量仪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且其检测结果通过设置在壳体上的心电显示屏显示。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窒息抢救机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功能完善,适用范围广,安全性较高;2、抢救效果好,既能够为窒息患者提供氧气,又能辅助其进行呼吸;3、采用氧气作为动力源,有效地解决了在野外、室外难以提供工作动力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窒息抢救机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窒息抢救机的气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窒息抢救机的壳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窒息抢救机的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固定带;3、进气管;4、出气管;5、供氧管;6、动源气路切换阀;7、氧源气路切换阀;8、气缸;9、活塞杆;10、按压板;11、出气口;12、腔室;13、进气口;14、控制电路;15、三通接头;16、气缸座;17、定位件;18、凹槽;19、插口;20、可充电电源;21、充电口;22、搭扣;23、搭扣母座;24、心电显示屏;25、操作控制屏;26、气管;27、垫层。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和图4所示,本窒息抢救机包括壳体1和用于将壳体1固定在人体上的固定带2。固定带2两端分别设置有搭扣22,在壳体1的两侧设有可与搭扣22连接的搭扣母座23。在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插19,该插口19能够容纳人手,以便于取用窒息抢救机。如图2所示,在壳体1内腔中设有进气管3,出气管4以及供氧管5,三根管子的外端均设于壳体1上,进气管3的内端通过一个三通接头15同时与动源气路切换阀6和氧源气路切换阀7相接。在壳体1内腔中设有一个气缸座16,其上设有气缸8,气缸8的活塞杆9穿过壳体1,活塞杆9的外端通过定位件17固连着一块按压板10,按压板10的外层粘接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垫层27,使得按压板10与人体接触时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该按压板10可容纳在壳体1上的凹槽18内。动源气路切换阀6的两个出气口11通过气管26与气缸8的两个进气口13相通,从而使其分别与气缸8的两个腔室12相贯通。上述出气管4和供氧管5的内端均接于所述的氧源气路切换阀7上。本实施例中,动源气路切换阀6和氧源气路切换阀7为电磁阀,且分别与控制电路14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窒息抢救机,包括壳体(1)和用于将壳体(1)固定在人体上的固定带(2),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腔中设有进气管(3),出气管(4)以及供氧管(5),三根管子的外端均设于壳体(1)上,所述的进气管(3)的内端同时与动源气路切换阀(6)和氧源气路切换阀(7)相接;在壳体(1)内腔中设有一个气缸(8),气缸(8)的活塞杆(9)穿过壳体(1),活塞杆(9)的外端固连着一块按压板(10);所述的动源气路切换阀(6)的两个出气口(11)通过气管(26)与气缸(8)的两个进气口(13)相通;上述出气管(4)和供氧管(5)的内端均接于所述的氧源气路切换阀(7)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克平
申请(专利权)人:蒋克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