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金成专利>正文

防渗漏胸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7066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渗漏胸腔引流管,它包括一根内胶管(3),内胶管(3)一端头的带有“V”字形缺口的液体吸入口(1),靠近液体吸入口(1)下方管壁上的上下错开的液体吸入孔(2)、内胶管(3)另一端的液体排出口(12),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内胶管(3)在液体排出口(12)的上方有一根与内胶管(3)成整体结构的侧管(7),侧管(7)的端口内的橡胶塞状的控制阀(10),控制阀(10)插入段的管孔为直孔(9),直孔(9)的内端为锥形,与端头部的锥形凹陷(11)的锥顶相对,相对的壁上有一个注射器插入或拨出靠自身弹性自动封闭的缝(15),内胶管(3)在相互错开的液体吸入孔(2)以下的管壁内有与侧管(7)管孔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孔(6),液(气)体进出孔(6)的上端有内胶管(3)的外壁设计有与液(气)体进出口(6)相通并与胶囊(14)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口(5),内胶管(3)上套有与内胶管(3)、侧管(7)的形状相同与液体吸入口(1)、液体吸入孔(2)相吻合的孔的套管(4),套管(4)由涂抹在内胶管(3)外壁上的胶粘剂复合成整体,胶囊(14)由涂抹在内胶管(3)液(气)体进出口(5)外壁上的隔离剂使此段上内胶管(3)与套管(4)隔离开所构成。(*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胸腔引流管。现有技术中,临床使用的胸腔引流管是一根硅橡胶管,硅橡胶管的两端口分别为吸入口和排出口。吸入口的端头有“V”字形的缺口,形状似鱼嘴状,在靠近“V”字形缺口的吸入口段的管壁上有相互错开的与管腔相通的吸入孔。临床应用时将设计有液(气)吸入口吸入孔端头段置于胸腔内,处于胸腔外的硅橡胶管在靠近皮肤的根部按常规用缝合在皮肤上的丝线结扎固定。它存在如下缺陷一是在引流过程中,由于引流管外壁与胸腔处的插入孔之间有缝隙,胸腔液容易从缝隙向外渗出;二是缝合不牢或丝线断开时引流管容易部分脱出或全部胶脱出,胸腔液容易向外渗出或流出,污染衣物或被褥,同时还会产生胸腔感染。本技术的目的是向人们公开一种固定牢固,胸腔积液不向胸腔外渗漏的防渗漏胸腔引流管。本技术是由下述结构实现的。一段长度为450~500毫米的医用软质硅橡胶管,作为内胶管,内胶管的一端的管口为液体吸入口,液体吸入口加工成“V”字形的缺口,形状似鱼嘴状,在靠近液体吸入口的管壁上有相互错开的液体吸入孔。引流管的另一端的管口为液体排出口,液体排出口之上处有一根与之成整体的侧管,侧管的管口内插入有自动封闭的胶塞状的自动控制阀,阀孔为直孔、控制阀的端头部是与直孔相对的注射器的针头插接管插入的锥形凹陷,直孔与锥形凹陷有相通的缝,此缝在静止状态时靠自身的弹性自动封闭。内胶管从相互错开的液体吸入孔之下的管壁内有与下部侧管管孔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孔,液(气)体进出孔在靠近液体吸入孔处,有通过内胶管外壁的与胶囊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口。内胶管的外壁在液(气)体进出口段涂抹有隔离液,从液体吸入口至液体排出口的外壁上及侧管的外壁上涂抹有胶粘剂,内胶管和侧管上套有与内胶管、侧管结构相同的外胶管,由胶粘剂将其复合成整体、涂抹隔离液的液(气)进出口段上的外胶管由隔离液隔开而形成胶囊。使用方法及优点效果临床上使用时将有液体吸入口、液体吸入孔的一端插入胸腔,使液(气)体吸入口、液体吸入孔段处于胸腔内,将注射器端头的安装针头的接头插入侧替端内的自动控制阀,当插接头穿过自动封闭缝到达直孔后,推动注射器,液(气)体便沿着侧管孔、内胶管管壁内的液(气)体进出孔,再经液(气)体进出口进入胶囊,随着注入液(气)体量的增多,胶囊鼓起。其注入的液体以生理盐水为佳,一般注入5~10毫升为宜,也可注入气体。注液完毕拨掉注射器、自动控制阀的缝靠自身的弹性自动封闭、使液(气)体滞留在胶囊内,直至引流结束后用注射器抽出。胶囊鼓起后向外牵拉引流管,使胶囊紧贴在胸膜壁层。在胸壁外用缝合在皮肤上的丝线结扎固定。正常引流时,腋囊紧贴在胸腔的胸膜上,液体不外渗,从而达到防漏的目的。下面结合实施侧及附图详述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防渗漏胸腔引流管的结构图。图2是图1中Ⅰ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或图2中胶囊14鼓起后的示意图。图4是图1中Ⅱ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中自动封闭弹性阀10的放大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中1.液体吸入口2.液体吸入孔3.内胶管4.套管5.液(气)体进出口6.液(气)体进出孔7.侧管8.锥形孔9.直孔10.控制阀11.锥形凹陷12.液体排出口13.环形凸起密封筋 14.胶囊15.缝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内胶管3是一根长度为450~500mm的硅橡胶管,上端口的液体吸入口1对称地加工成两个“V”字形的缺口、端头形状似鱼嘴状。在靠近液体吸入口1的内胶管3的管壁上的两个上下错开的液体吸入口2、两孔错开的角度为180°。内胶管3的下端口为液体排出口12。与液体排出口12处于同一端的侧管7为硅橡胶管,与内胶管3构成整体结构,侧管7的管孔为锥形孔8。装在侧管7端口内的控制阀10为橡胶塞状(另参阅图5)采用硅橡胶制成,装入段为带直孔9的直管,直孔9的内端为锥形,与端头部的锥形凹陷11的锥顶相对,相对的壁上有一个注射器能插入或拨出时靠自身弹性自动封闭的条缝15(参阅图5),控制阀10直管插入段的外壁上有四个起密封作用的环形凸起密封筋13。内胶管3管壁内的液(气)体进出孔6与内胶管3的轴线平行,液(气)体进出孔6的下端与侧管7的锥形孔8相通。液(气)体进出孔6的上端处于液体吸入孔2的下方,此处的内胶管3的管壁上设计有与液(气)体进出孔6相通并与胶囊14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口5。内胶管3、侧管7上套有与内胶管3、侧管7的形状相同与液体吸入口1、液体吸入孔2相吻合的口、孔的硅橡胶制成的套管4。内胶管3及侧管7的外壁上涂抹胶粘剂与套管4复合成整体。内胶管3涂抹胶粘剂时同时在液体吸入孔2下液(气)体出口5段的内胶管3的外壁上涂抹甘油或凡士林作为隔离剂、复合后此段形成胶囊14。权利要求1.一种防渗漏胸腔引流管,它包括一根内胶管(3),内胶管(3)一端头的带有“V”字形缺口的液体吸入口(1),靠近液体吸入口(1)下方管壁上的上下错开的液体吸入孔(2)、内胶管(3)另一端的液体排出口(12),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内胶管(3)在液体排出口(12)的上方有一根与内胶管(3)成整结构的侧管(7),侧管(7)的端口内的橡胶塞状的控制阀(10),控制阀(10)插入段的管孔为直孔(9)、直孔(9)的内端为锥形,与端头部的锥形凹陷(11)的锥顶相对,相对的壁上有一个注射器插入或拨出靠自身弹性自动封闭的缝(15)、内胶管(3)在相互错开的液体吸入孔(2)以下的管壁内有与侧管(7)管孔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孔(6),液(气)体进出孔(6)的上端有内腋管(3)的外壁设计有与液(气)体进出口(6)相通并与胶囊(14)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口(5),内胶管(3)上套有与内胶管(3)、侧管(7)的形状相同与液体吸入口(1)、液体吸入孔(2)相吻合的孔的套管(4),套管(4)由涂抹在内胶管(3)外壁上的胶粘剂复合成整体,胶囊(14)由涂抹在内胶管(3)液(气)体进出口(5)外壁上的隔离剂使此段上内胶管(3)与套管(4)隔离开所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渗漏胸腔引流管,其特征还在于侧管(7)的管孔(8)为锥形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渗漏胸腔引流管,其特征还在于控制阀(10)直管段的外壁上有环形凸起密封筋(13)。专利摘要一种用于胸腔引流的防渗漏胸腔引流管,它由带有液体吸入口、吸入孔、排出口的内腔管,液体排出口上端的与内胶管成整体结构的侧管、侧管管口内的自动封闭的控制阀,内胶管管壁内的与内胶管轴线平行的并与侧管相通的液(气)体进出孔,液(气)体进出孔在靠近吸入孔处有与胶囊相通的开口,内胶管上套有与内胶管、侧管体构相同的外胶管,通过胶粘剂与内胶管复合成整体,临床应用有极好防渗漏性能。文档编号A61M1/00GK2320258SQ9725153公开日1999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8日专利技术者张金成, 邵秀会, 杨仁恒, 冯丽君, 孟春玲 申请人:张金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成邵秀会杨仁恒冯丽君孟春玲
申请(专利权)人:张金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