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斋藤嘉邦专利>正文

医疗用中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702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该医疗用中空针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上设置有在相对于该筒状部件2延伸方向的倾斜方向形成开口的开口斜端面11,在筒状部件前端部10背向开口斜端面11的位置,设置有沿相对于筒状部件2延伸方向的倾斜方向形成的副斜面12,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这种针的内部设置有注射药液及血液等流体可通过的流路,因此可作为注射用、透析用、点滴用、采血用、输血用等的注射针及空心针等医疗用中空针使用。以往,皮下注射针及空心针等医疗用中空针,是通过对小直径的筒状部件磨削加工而制造出来的。即,在筒状部件的前端部。沿相对于该筒状部件中心轴线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从而形成在相对该筒状部件中心轴线的倾斜方向上具有开口的开口斜端面,由此,制造出医疗用中空针。众所周知,如果筒状部件前端部的管壁厚度比较薄,医疗用中空针的尖锐端部就会很细,在注射等实际操作时,就不会损伤患者等注射部位血管等,在注射部位产生的痛感就会消失。因此,在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中,为了使尖锐端部变得很细,在磨削形成开口斜端面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将开口斜端面相对于筒状部件中心轴方向的倾角尽可能地做得小一些,但是,以此方式进行磨削,在医疗用中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形成开口斜端面的范围,即磨削筒状部件的范围就会变得很大,结果,由于筒状部件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得很细,这有损于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也就是说,要想既不损害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要将尖锐端部做得很细是非常困难的。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不损伤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能将其尖锐端部做得很细的医疗用中空针及制造这种医疗用中空针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其结构是,它具有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在其外周侧形成圆筒外周面,在该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一倾斜磨削面,该第一倾斜磨削面是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并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形成开口的方式形成的,而且是以使该第一倾斜磨削面在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侧的磨削边界与前述圆筒外周面连续连接的方式而设置的,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二倾斜磨削面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第二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正向相对于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且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形成的,第三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二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且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形成的,在前述筒状部件前端的背向第一倾斜面的位置,设置有沿着前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前述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而形成的第四倾斜磨削面,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面的这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医疗用中空针,由于不仅设置了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等磨削面,而且还设置了第四磨削面,因此,其尖锐端部可以做得很细。借此,使尖锐端部以尖端部管厚壁逐渐变薄的形式变细。这样,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医疗用中空针时,在注射等实际操作中,不会损伤患者注射部位的血管等(即,由于尖锐端部既细又锐利,所以,可将实际刺入时损伤血管等情况抑制到最小程度),而且在该注射部位不会产生痛感。再者,在该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中,由于尖端部至少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因此,仅在尖锐端部形成了第四倾斜磨削面的这一部分,与以往医疗用中空针比较,其尖锐端部是设置在偏向筒状部件中心轴线侧部的位置(也即,更靠近中心轴线的位置)。由此,把本专利技术的医疗用中空针插入血管内时,由于其尖锐端部处于远离血管内壁的位置,结果可防止该尖锐端部刺入血管内壁,从而避免了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以及由血管的损伤而产生的痛感。特别是,在针刺动作频繁进行的透析等场合,由于扎针部位产生疼痛,使透析遇到的困难非常大,但是,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医疗用中空针作为透析针使用时,由于在针刺部位产生的痛感极小,可大幅度地降低透析中所遇到的困难。此外,即使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倾角做得不太小,但通过第四倾斜磨削面的设置,可以使筒状部件前端部通过管壁厚逐渐变薄而形成的尖锐端部做得很细,这样,在医疗用中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既可以将形成各倾斜磨削面的范围(例如第二范围L2等)、即,将筒状部件的各磨削范围做得比较小,又可以将尖锐端部做得比较细。由此,既不需要将筒状部件在很宽的范围内做得比较细,又不会损伤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的医疗用中空针,是一种其强度不会受损、尖锐端部又很细的医疗用中空针。再者,第四倾斜磨削面设置在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这样,在该第一倾斜磨削面中的与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侧的磨削边界与圆筒外周面是连续的。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一侧,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四倾斜磨削面等不连续邻接的结构。由此,例如,可以消除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四倾斜磨削面在筒状部件的前端方向连续邻接、在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四倾斜磨削面之间所形成的台价,从而避免了由于注射时意外地损伤血管组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而且,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作为留置针的金属内针使用时,具有下述效果。留置针是指,将预先形成的金属内针及其外侧的由含氟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的管针分别单独制成后,在最后的加工工序中,将金属内针插入管针中组装而成的医用针。但是,在将金属内针插入管针时,由于管针内径极小,以往的金属内针,其尖锐端部(也即刃尖)容易刺入管针内壁,因此存在着损伤管针的问题。但是,本专利技术的医疗用中空针作为金属内针使用时,由于尖锐端部至少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其尖锐端部形成了第四倾斜磨削面,这一部分与以往的金属内针相比,尖锐端部配置在偏向筒状部件中心轴线侧部的位置(也即,更靠近中心轴线的位置)。由此,当金属内针插入管针时,由于其尖锐端部位于远离管针内壁的位置,使得金属内针尖锐端部刺伤管针内壁的现象得以避免,从而可靠地防止了管针的损伤。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是将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做成由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这四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的结构,因此,除了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适用于所谓的顶槽型等针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由于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磨削面的一部分,这样,在尖锐端部附近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位置,特别是在筒状部件的圆周方向与第四倾斜磨削面等邻接的位置,不会留下筒状部件的圆筒外周面等。因此,除了具有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与圆筒外周面在圆周方向邻接时不会形成台阶等,所以还具有可进一步避免注射时的痛感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平面状。也就是说,对圆筒状部件进行平面磨削,这样,在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的部位,形成管壁厚度比较厚的部位和管壁厚度比较薄的部位。结果,除了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由于形成了管壁厚度较厚的部位,很明显,这部分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很高。此外,由于管壁厚度较薄的部位位于尖锐端部附近,因此,既提高了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使尖锐变得更细。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案,是在第四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从前述尖锐端部侧朝前述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一侧延伸。结果,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是沿用该医疗用中空针进行注射等时的针刺入方向形成的,所以,除具有上述第四方案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具有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内部沿其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在其外周侧形成圆筒外周面; 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设置有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上有开口的、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倾斜磨削面; 前述的第一倾斜磨削面,是以使该第一倾斜磨削面在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侧向磨削边界与前述圆筒外周面连续连接的方式而设置的; 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倾斜磨削面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第二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正向相对于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形成的,第三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二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形成的; 在筒状部件前端部的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设置有沿前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前述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形式磨削而形成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嘉邦
申请(专利权)人:斋藤嘉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