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263822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7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湿系统,系统含有除湿/再生单元、风机、外壳及切换系统;两个除湿/再生单元分别设置在外壳的空气口处,两个风机分别位于除湿/再生单元的内侧或外侧;所述切换系统包括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和两个热能切换开关,所述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风机相连,两个热能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中的换热器相连,空气被除湿/再生单元除湿后,一部分空气作为产品空气,另一部分空气进入除湿/再生单元实现除湿剂的再生,外部热能输入提供再生所需要的能量;除湿/再生单元在除湿和再生两种状态间切换;通过本系统,采用低品位的热能,包括太阳能等即可实现除湿制冷,具有效率高,系统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除湿剂的除湿系统
技术介绍
利用除湿剂的除湿的方法和系统主要为两种情况,其一为液体除湿,其二为固体除湿。液体除湿的优点是除湿剂再生过程中可以有加热,除湿过程中有冷却,这样导致除湿效率高,再生温度低,但液体除湿有除湿液腐蚀性强、溶液泄露、空气中携带液体等缺点。固体除湿没有液体除湿的上面的问题,但固体除湿的除湿和再生的切换较复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转轮转动的方式切换,二是固定除湿塔采用阀门切换。对于固体除湿转轮而言,由于转轮转动,除湿过程中一般不能冷却,再生过程中也不能加热,所以一般只能采取预冷却或预加热方式,这样导致除湿效率低,再生温度高。对于液体除湿和固定除湿塔而言,虽然除湿剂再生过程中可以有加热,但当环境空气湿度较大时,其再生温度仍然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除湿系统,其除湿剂再生过程中可以有加热,除湿过程中有冷却,除湿效率高,再生温度低,且即使环境空气湿度大时仍然可以采用较低再生温度再生,同时没有除湿液腐蚀性强、溶液泄露、空气中携带液体等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除湿系统,系统含有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两个风机、外壳及切换系统;所述外壳上开有第一空气口、第二空气口和第三空气口,两个除湿/再生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空气口和第二空气口处,两个风机分别位于除湿/再生单元的内侧或外侧;所述切换系统包括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和两个热能切换开关,所述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风机相连,两个热能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中的换热器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还开有第四空气口和第五空气口,第四空气口位于第一空气口一侧,第五空气口位于第二空气口的一侧,第一空气口、第二空气口均设置有进气阀门,第四空气口、第五空气口均设置有排气阀门。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两个辅助风机,两个辅助风机分别与两个风机串联。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除湿/再生单元。进一步地,所述的除湿/再生单元为除湿剂芯体和换热器的组合,或为表面附有除湿剂的换热器,或者为除湿剂芯体、表面附有除湿剂的换热器、换热器中的两种或者三种的组合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可以采用低品位的热能,包括太阳能等实现除湿制冷,具有效率高,系统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本原理模式一;图2为本技术基本原理模式二;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实现方式;图4为本技术第三种实现方式;图5为本技术第四种实现方式模式一;图6为本技术第四种实现方式模式二;图7为本技术第五种实现方式模式一;图8为本技术第五种实现方式模式二;图9为本技术第五种实现方式的变型;图10为本技术第六种实现方式模式一;图11为本技术第六种实现方式模式二;图12为本技术第六种实现方式模式三;图13和14为本技术第七种实现形式;图中,外壳10、第一风机11、第一除湿剂芯体12、第一换热器13、第二风机11A、第二除湿剂芯体12A、第二换热器13A、第三除湿剂芯体12B,第三换热器13B、第一阀门14、第四阀门15、第二阀门14A、第五阀门15A、第一空气口 100、第二空气口 102、第三空气口 101、第四空气口 204、第五空气口 205、第一辅助风机34、第二辅助风机34A、第三风机35、第三风机IlB、第一除湿/再生换热器42、第二除湿/再生换热器42A、除湿剂43、第一冷源阀门441、第一热源阀门443、第二冷源阀门442、第二热源阀门444、第三冷源阀门445、第三热源阀门447、第四冷源阀门446、第四热源阀门44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空气A的除湿通过两个除湿/再生单元进行交替除湿和再生,这里所述的除湿/再生单元为具有除湿剂且除湿剂能够再生的功能单元。第一除湿/再生单元由第一除湿剂芯体12和第一换热器13构成,第二除湿/再生单元由第二除湿剂芯体12A和第二换热器13A构成,两个除湿/再生单元在外壳10内并置于两侧,两侧设有第一空气口 100和第二空气口 102,外壳中部介于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之间设有第三空气口 101,第一风机11可设置于第一除湿/再生单元的任意一侧,图中为左侧,第二风机IIA设置于第一除湿/再生单元的任意一侧,图中为右侧。除湿系统I由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两个风机,外壳及切换系统构成。图1中,第一风机11开启,第二风机IlA停止,空气A在第一风机11驱动下,经过第一除湿/再生单元的第一除湿剂芯体12被除湿剂吸附或者吸收水蒸气得到除湿,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3(第一换热器13为关闭状态),被除湿后的空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空气Al作为产品空气经过空气口 101供给有需要的场合,如房间,设备等,另一部分空气A2先经过第二除湿/再生单元的第二换热器13A,空气被加热,加热的空气再经过第二除湿剂芯体12A对芯体进行再生,空气降温后,再经过停止的第二风机IlA排出。由于空气A2的含湿量低于空气A的含湿量,与直接采用空气A加热后对除湿剂芯体再生相比而言,空气A2加热的温度可以低。第一除湿剂芯体12被饱和后,系统切换至图2的状态。图2中,第二风机IIA开启,第一风机11停止,空气A在第二风机IIA驱动下,经过第二除湿/再生单元的第二除湿剂芯体12A被除湿剂吸附或者吸收水蒸气得到除湿,再经过第二换热器13A,空气被加热,被除湿、加热后的空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空气Al作为产品空气经过空气口 101供给有需要的场合,如房间,设备等,另一部分空气A2先经过第一除湿/再生单元的第一换热器13(状态为关,不对空气进行加热),再经过第一除湿剂芯体12对芯体进行再生,空气降温后排出,再经过停止的第一风机11排出。除湿系统在图1和图2所示状态之间切换通过切换系统实现,所述切换系统包括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和两个热能切换开关,所述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风机相连,两个热能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换热器相连。风机切换开关使风机在开启与停止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然后通过热能切换开关切换热能N的供给,从而使换热器在加热与不加热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如采用电加热,能量供给的开关即为电开关,如为蒸汽或者热水等加热,能量供给的开关即为蒸汽或者热水阀门。图1,图2中的风机也可以是能够正反转的风机,风机在正反转两种状态间切换,SP图1中,风机11正转,风机IlA反转,图2中,第一风机11反转,第二风机IlA正转。图1和图2中的空气A—般为来自环境的空气,A2也排出至环境,由于环境的稀释能力,空气A和A2不会短路。当环境的稀释能力有限,空气A不是环境空气时,可以考虑采用阀门切换,如图3所不O图3与图1、图2不同在于,增加了两个空气口:第四空气口 104和第五空气口 105,外壳上共有五个空气口,即第一空气口 100,第二空气口 102,第三空气口 101,第四空气口 104,第五空气口 105,第一空气口 100设置第一阀门14,第四空气口 104设置第四阀门15,第二空气口 102设置第二阀门14A,第五空气口 105设置第五阀门15A。图3中第一阀门14开,第四阀门15关,第二阀门14A关,第五阀门15A开,空气A经过第一阀门14进入,A2经过第五阀门15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含有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两个风机、外壳及切换系统;所述外壳上开有第一空气口、第二空气口和第三空气口,两个除湿/再生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空气口和第二空气口处,两个风机分别位于除湿/再生单元的内侧或外侧;所述切换系统包括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和两个热能切换开关,所述两个风机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风机相连,两个热能切换开关分别与两个除湿/再生单元中的换热器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一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碧颖暖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