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索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5389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锚索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锚索固定装置,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外筒体套设在所述内筒体外侧,所述内筒体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中穿设锚索,且所述内筒体与所述锚索的锚固端连接;所述内筒体外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倒刺状锚固部,所述外筒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可容所述锚固部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所述锚固部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通孔的位置均与一个锚固部相对应,所述锚固部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内筒体上,所述锚固部第二端穿过对应的通孔,并向所述锚索的拉拽方向倾斜伸出,以将所述外筒体固定于所述外筒体外侧的岩石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锚孔较深时锚索的快速锚固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矿业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锚索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锚索是一种用于进行锚固的工具,其广泛应用于工程施工时对山体或边坡的支护作业中。通常,锚索的一端固定于坡面,而另一端锚固在岩体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具体的,可在岩体之中打洞形成锚孔,并将锚索一端放入锚孔中进行固定,同时,在锚索与岩体锚固的一端与锚孔间加入锚固剂,待锚固剂凝固后,锚索即可被锚固定位。然而,当山体地质条件不好,岩体较为松软时,需要的锚孔深度较大,为了将锚固剂送入锚孔中,需要采用注浆等多道工序,锚固作业工序复杂,施工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锚索固定装置,以在锚孔较深时,对锚索进行快捷简便的锚固作业。本技术提供一种锚索固定装置,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外筒体套设在内筒体外侧,所述内筒体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中穿设锚索,且内筒体与锚索的锚固端连接;内筒体外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倒刺状锚固部,外筒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可容锚固部穿过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与锚固部的数量相同,且每个通孔的位置均与一个锚固部相对应,锚固部第一端固定于内筒体上,锚固部第二端穿过对应的通孔,并向锚索的拉拽方向倾斜伸出,以将外筒体固定于外筒体外侧的岩石中。进一步的,内筒体外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环形槽,每个环形槽中均套设一固定圈,每个锚固部的第一端均穿设在固定圈上。进一步的,锚索固定装置还包括有多个弹性件,每个弹性件均对应一个锚固部,每个弹性件的一端与内筒体的外圆周面连接,另一端抵设在对应的锚固部的内侧,以使锚固部的第二端向外转动伸出。进一步的,外筒体内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内环形槽,内环形槽的数量与环形槽数量相同,每个内环形槽的位置均与一个环形槽相对应,以使每个固定圈均卡设在相对应的环形槽与内环形槽所围成的环形空间内。进一步的,锚固部为锥形楔块,锥形楔块的大端固定于内筒体的外圆周面上,锥形楔块的小端向锚索的拉拽方向伸出。进一步的,中心孔为锥形孔,锥形孔小端朝向锚索的拉拽方向。进一步的,锚索固定装置还包括锥形锁头,锥形锁头卡设在锚索的锚固端,且锥形锁头的锥形面与内筒体端部内锥形孔的形状相匹配,锚索的锚固端为分散状,锥形锁头将锚索的锚固端压设在锥形孔内。进一步的,锚索固定装置还包括合金灌注锁头,合金灌注锁头固定在锚索的锚固端,合金灌注锁头的直径大于锥形孔的最小孔径。进一步的,锥形孔的最小直径大于锚索的外径。进一步的,外筒体的外圆直径小于锚孔孔径。本技术所提供的锚索固定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锚索;外筒体套设在内筒体外侧,内筒体具有中心孔,中心孔中穿设锚索,且内筒体与锚索的锚固端连接;内筒体外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倒刺状锚固部,外筒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可容锚固部穿过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与锚固部的数量相同,且每个通孔的位置均与一个锚固部相对应,锚固部第一端固定于内筒体上,锚固部第二端穿过对应的通孔,并向锚索的拉拽方向伸出,以将外筒体固定于外筒体外侧的岩石中。这样外筒体可通过锚固部直接固定在岩石之中,即使在锚孔较深时,也可简便快捷的进行锚固作业,从而有效化简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周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锚索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外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锚索固定装置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锚索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锚索固定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锚索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锚索固定装置,包括外筒体1和内筒体2。外筒体1套设在内筒体2外侧,内筒体2具有中心孔21,中心孔21中穿设用于进行锚固的锚索3,且内筒体2与锚索3的锚固端连接。内筒体2的外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倒刺状锚固部21,外筒体1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可容锚固部21穿过的通孔11,通孔11的数量与锚固部21的数量相同,且每个通孔11的位置均与一个锚固部21相对应,锚固部21的第一端固定于内筒体2上,锚固部21的第二端穿过对应的通孔11,并向锚索3的拉拽方向倾斜伸出,以将外筒体1固定于外筒体1外侧的岩石中。具体的,与锚索固定装置配合使用的锚索3通常采用钢绞线等材料构成。锚索3的锚固端与锚索固定装置的内筒体2连接,而另一端为拉拽端,一般和锚具相连,以进行拉拽固定。锚索固定装置的内筒体2用于穿设锚索3,而外筒体1则用于与外筒体1外侧的岩石固定。外筒体1的外形通常为圆柱形,且外圆直径小于锚孔的孔径。外筒体1的外圆周面上有多个可容锚固部穿过的通孔11,倒刺状的锚固部21从通孔11中穿出,并朝向锚索3的拉拽方向伸出,从而在外筒体1上呈倒钩状。当锚索固定装置在锚索3的拉拽下产生向锚孔外滑动的趋势时,锚固部11会与外侧的岩石之间产生摩擦,并勾住岩石,这样即可通过锚固部11与外侧岩石之间的摩擦力,阻止外筒体1的向外运动,从而实现锚索固定装置在岩石中的定位。为了实现内筒体2上多个锚固部21的固定,可以采用在内筒体2径向方向套设固定用的钢圈,以将锚固部21穿设在钢圈中的方式进行连接。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外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内筒体2外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环形槽22,每个环形槽22中均套设一固定圈23,每个锚固部21的第一端均穿设在固定圈23上。此时,为了使锚固部21向外伸出以勾住岩石,在锚索固定装置还包括多个弹性件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锚索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外筒体套设在所述内筒体外侧,所述内筒体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中穿设锚索,且所述内筒体与所述锚索的锚固端连接;所述内筒体外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倒刺状锚固部,所述外筒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可容所述锚固部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所述锚固部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通孔的位置均与一个锚固部相对应,所述锚固部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内筒体上,所述锚固部第二端穿过对应的通孔,并向所述锚索的拉拽方向倾斜伸出,以将所述外筒体固定于所述外筒体外侧的岩石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索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
所述外筒体套设在所述内筒体外侧,所述内筒体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
孔中穿设锚索,且所述内筒体与所述锚索的锚固端连接;
所述内筒体外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倒刺状锚固部,所述外筒体侧壁
上设置有多个可容所述锚固部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所述锚固部的
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通孔的位置均与一个锚固部相对应,所述锚固部第一
端固定于所述内筒体上,所述锚固部第二端穿过对应的通孔,并向所述锚索
的拉拽方向倾斜伸出,以将所述外筒体固定于所述外筒体外侧的岩石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索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外圆
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环形槽,每个所述环形槽中均套设一固定圈,
每个所述锚固部的第一端均穿设在所述固定圈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索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弹
性件,每个弹性件均对应一个锚固部,每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内筒体
的外圆周面连接,另一端抵设在对应的所述锚固部的内侧,以使所述锚固部
的第二端向外转动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索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内圆
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内环形槽,所述内环形槽的数量与所述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旭东张玉祥徐明陈伟强牛宾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