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20087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盖板、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复数信号引线。盖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一遮光区。遮光区系位于透光区外。透明电极层系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信号引线完全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信号引线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藉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信号引线无须被遮光区所掩盖,从而可缩小遮光区的范围,扩大透光区(即为触控面板之可视区)的范围,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系关于一种。
技术介绍
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举凡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及平板计算机等可携式电子产品,均广泛地采用触控面板,来做为用户的操作接口。触控面板包含图案化的透明电极层以及配置于透明电极层四周的信号引线。透明电极层可藉由电容感测的方式来得到用户的触控位置。信号引线可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与控制电路板。信号引线的上方通常会制作遮光层,以掩盖这些信号引线,而使信号引线不致显露于触控面板上,而被使用者看到。然而,由于信号引线上方具有遮光层,故会缩小触控面板的透光区域之范围,而影响用户在操作时的视觉观感,此外,由于触控面板的边框即为遮光层所定义的范围,故当需要大范围的遮光层来掩盖大量的信号引线时,势必会扩大边框的面积,而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之一目的在于扩大触控面板的透光区范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方式,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盖板、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复数信号引线。盖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一遮光区。遮光区系位于透光区外。透明电极层系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信号引线完全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依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方式,一种触控面板之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于一盖板之一透光区上形成复数信号引线。于盖板之透光区上形成与信号引线电性连接之一透明电极层。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系完全覆盖于盖板的透光区上,而非覆盖于遮光区上。换句话说,信号引线无须被遮光区所掩盖,从而可缩小遮光区的范围,扩大透光区(即为触控面板之可视区)的范围,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以上所述仅系用以阐述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专利技术之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之说明如下:图1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2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A-A’线的剖面图;图3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B-B’线的剖面图;图4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5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6绘示图5之触控面板沿着C-C’线的剖面图;图7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8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D-D’线的剖面图;图9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E-E’线的剖面图;图10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F-F’线的剖面图;第11至14图绘示图7之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图;图15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6绘示图15之触控面板沿着G-G’线的剖面图;图17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8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9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20绘示图19之触控面板沿着H-H’线的剖面图;以及第21至24图绘示图19之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之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之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图式中各组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图1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可包含盖板100、透明电极层200以及信号引线300。盖板100具有遮光区110 (图中粗框线外的区域)以及透光区120(图中粗框线内的区域)。遮光区110可具有遮光材料于其中,以防止使用者观看到遮光区110下方的组件。透光区120不具有遮光材料于其中,以允许使用者能观看到透光区120下方的显示面板之显示画面,而做为触控面板的可视区。遮光区110系位于透光区120外,且可围绕透光区120。透明电极层200系覆盖于盖板100之透光区120上。信号引线300系完全覆盖于盖板100之透光区120上,信号引线300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20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的可视度比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的可视度低,以致于信号引线300相较于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系更为不可见的。因此,信号引线300无须被遮光材料所掩盖,而可完全覆盖于盖板100中不具有遮光材料的透光区120上,从而可缩小遮光区110的范围,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且还可扩大透光区120的范围,以利扩大触控面板的可视区范围。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述之「可视度」系代表物体相对于人类肉眼,可被察觉到的难易度。举例来说,一组件的可视度高即代表该组件容易被人类肉眼察觉到,相反地,一组件的可视度低即代表该组件难以被人类肉眼察觉到。因此,信号引线300的可视度比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的可视度低,会使得人类肉眼在观看触控面板时,较不易察觉到信号引线300,而会视觉上地忽略信号引线300的存在。举例来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之材质可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或氧化锋招(aluminum zincOxide)等等,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由于信号引线300之材质系透明的,故其可视度比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的可视度更低。换句话说,人类肉眼较容易察觉不透光的遮光区110,而较不易察觉透明的信号引线300,故大脑会视觉上地忽略信号引线300的存在。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的宽度可为微米级。举例来说,信号引线300的可小于或等于5微米。具有上述尺寸的信号引线300相对于人类肉眼系极细微而难以察觉的,而会使大脑视觉上地忽略信号引线300的存在。由于具有上述尺寸的信号引线300相对于人类肉眼系极细微而难以察觉的,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信号引线300具有上述尺寸时,信号引线300的材质亦可为不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银、或铜等金属,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均位于透光区120内时,透明电极层200可分布于透光区120的中央区域,而信号引线300可分布于透光区120的周边区域。由于透明电极层200与信号引线300系分布于透光区120内的不同区域,故可防止信号引线300接触透明电极层200的不同电极块,而发生短路的状况。然而,由于透明电极层200仅分布于透光区120的中央区域,而无分布于透光区120的周边区域,故仅有透光区120的中央区域系具有触控功能的。因此,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不,每一信号引线300系与透明电极层200相迭。换句话说,每一信号引线300可位于透明电极层200之正上方或正下方,而非围绕于透明电极层200外围。亦即,透明电极层200可布满整个透光区120,而位于信号引线300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如此可进一步扩大透明电极层200的范围,从而扩大触控面板的可触控区域。此外,可参阅图2,本图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A-A’线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可包含绝缘层400。绝缘层400可整面性地分布于透明电极层200上,而可夹抵于透明电极层20当前第1页1 2&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盖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一遮光区,其中该遮光区系位于该透光区外;一透明电极层,覆盖于该盖板之该透光区上;以及复数信号引线,完全覆盖于该盖板之该透光区上,该些信号引线电性连接该透明电极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宽鑫鄢仁源杨俊评云花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