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8521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污水导入厌氧池;S2:将所述厌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固液分离池,产生的泥水混合物导入缺氧池,产生的上清液部分导入除磷池,部分导入硝化池;S3:将所述除磷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第一沉淀池,产生的上清液导入所述硝化池;S4:将所述硝化池处理后的硝化液导入所述缺氧池;S5:将所述缺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好氧池进行处理后,再导入第二沉淀池;S6:将所述第二沉淀池产生的部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和好氧池,产生的上清液进行出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所述除磷池和所述硝化池单独分开,使除磷和脱氮之间互不影响,保持了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越来越多的氮磷营养物质通过城市污水进入附近水体,使得水体营养化的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如何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物质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AVo工艺是脱氮除磷的典型工艺,主要包括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阶段,对于低C/N的污水,由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碳源竞争、泥龄矛盾等问题,致使A2/0工艺难以同时达到脱氮和除磷的要求。针对低碳问题,人们在A2/0工艺上增加了测流除磷的技术,既减少了后续微生物吸收磷的负荷又减少了微生物在吸收磷时所消耗的碳源;也有的是在A2/0工艺上增加了强化脱氮的技术,如同时硝化反硝化或反硝化吸磷,这两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脱氮除磷的去除效果,但是处理后的污水仍没有达到排放标准。鉴于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包括以下步骤:SI:将污水导入厌氧池;S2:将所述厌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固液分离池,所述固液分离产生的泥水混合物导入缺氧池,产生的上清液一部分导入除磷池,一部分导入硝化池;S3:将所述除磷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产生的污泥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导入所述硝化池;S4:将所述硝化池处理后的硝化液导入所述缺氧池;S5:将所述缺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好氧池进行处理后,再导入第二沉淀池;S6:将所述第二沉淀池产生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好氧池、一部分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进行出水。进一步,所述除磷池由反应池和第一混凝池组成,所述反应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所述第一混凝池。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产生的上清液的10 % -20 %导入所述反应池。进一步,所述硝化池由第一硝化池和第二硝化池组成,所述第一沉淀池产生的上清液和所述固液分离池产生的部分上清液导入所述第一硝化池处理后再导入所述第二硝化池处理。进一步,在所述好氧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二混凝池。进一步,在所述第二沉淀池后设有纤维滤池。进一步,所述反应池中投加的除磷剂为三氯化铁、硫酸铁或石灰。进一步,所述第一混凝池和第二混凝池中投加的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或聚丙烯酰胺。进一步,所述第二沉淀池产生的污泥的50 %-70 %回流至所述厌氧池、15 % -20 %回流至所述好氧池、1 % -30 %进行排放。进一步,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中水利停留时间均为2_4h,所述固液分离池、反应池、第一混凝池和第二混凝池中水利停留时间均为0.5-lh,所述第一硝化池和第二硝化池中水利停留时间均为3-4h,所述第一沉淀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中水利停留时间均为1.5-2h,所述好氧池中水利停留时间为3.5-4h。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将所述除磷池和所述硝化池单独分开,既实现了除磷和脱氮的功能,又使除磷和脱氮之间互不影响,保持了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2、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方法不存在传统活性污泥的污泥膨胀问题,不仅对水质的适应性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而且还可承受较大的水质波动,例如当进水C/N长期低至3.5、短期低至3.0,系统仍可保持稳定达标,当进水总氮、总磷异常时,可通过加大所述硝化池曝气、强化所述除磷池中的化学除磷,保障出水水质达标;3、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反应池和所述第一混凝池结合的方式,除去了进入所述反应池中高浓度的磷酸盐,大幅度提高了所述除磷剂和混凝剂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所述反应池中磷酸盐的去除也进一步减少了所述好氧池中微生物吸收磷的负荷,减少了微生物在吸收磷时所消耗的碳源,能够使微生物在低的碳氮比值下完成脱氮除磷的反应;4、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方法可实现污泥减量50 %以上,尤其是当进水浓度⑶D较高时,污泥减量更为显著,大大减低了本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5、所述硝化池内有机物浓度较低,硝化速率较高,减少了氧气的消耗,节省了能耗,此外,硝化池内局部区域微曝气,能够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6、在所述第二沉淀池后增设纤维滤池,经所述纤维滤池过滤后进行出水,过滤后的水质好,可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I:将污水导入厌氧池。具体为,收集池内的污水经提升栗提升至所述厌氧池,在所述厌氧池内,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充分释磷并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同时将污水中的有机蛋白转化为氨氮,并且在处理过程中,需对所述收集池和所述厌氧池进行搅拌。S2:将所述厌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固液分离池,所述固液分离池产生的泥水混合物导入缺氧池,产生的上清液一部分导入除磷池,一部分导入硝化池。具体为,所述厌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自流入所述固液分离池,通过所述固液分离池中微滤膜的过滤作用进行固液分离,产生的泥水混合物导入所述缺氧池,产生的上清液的一部分导入所述除磷池,一部分导入所述硝化池,其中,所述除磷池通过化学沉淀的方法除去其内的磷酸盐物质,所述硝化池需进行曝气处理加快硝化速率。S3:将所述除磷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产生的污泥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导入所述硝化池。S4:将所述硝化池处理后的硝化液导入所述缺氧池。具体为,在所述缺氧池内,来自所述硝化池的硝化液与来自所述固液分离池的泥水混合物混合,微生物利用厌氧阶段吸收和储存的有机物,与硝氮发生反硝化,并在缺氧条件下完成超量吸磷,且在所述缺氧池内,需对其进行不断的搅拌。S5:将所述缺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好氧池进行处理后,再导入第二沉淀池。具体为,在所述好氧池内进行曝气,进入所述好氧池的混合液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得到进一步氧化,聚磷菌可在此进一步吸磷,从而降低所述混合液中磷的浓度;经过好氧作用,所述缺氧池中的混合液导入所述第二沉淀池,当原污水总氮浓度超过60mg/L时,开启所述好氧池至所述缺氧池的混合液的回流阀门。S6:将所述第二沉淀池产生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好氧池、一部分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进行出水。具体为,将所述第二沉淀池产生的污泥的50 %-70 %回流至所述厌氧池、15 % -20 %回流至所述好氧池、10 % -30 %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进行出水。本专利技术将所述除磷池和所述硝化池单独分开,既实现了除磷和脱氮的功能,又使除磷和脱氮之间互不影响,保持了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方法不存在传统活性污泥的污泥膨胀问题,不仅对水质的适应性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而且还可承受较大的水质波动,例如当进水C/N长期低至3.5、短期低至3.0,系统仍可保持稳定达标,当进水总氮、总磷异常时,可通过加大所述硝化池曝气、强化所述除磷池中的化学除磷,保障出水水质达标。实施例一如上所述的高效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方法,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除磷池由反应池和第一混凝池组成,所述固液分离池产生的上清液的10%导入所述反应池处理后再导入所述第一混凝池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需对所述反应池和所述第一混凝池进行曝气处理。所述反应池中投加的除磷剂为三氯化铁,投加过程中需充分搅拌,使所述反应池中的磷酸盐物质以磷酸铁的形式沉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污水导入厌氧池;S2:将所述厌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固液分离池,所述固液分离池产生的泥水混合物导入缺氧池,产生的上清液一部分导入除磷池,一部分导入硝化池;S3:将所述除磷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产生的污泥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导入所述硝化池;S4:将所述硝化池处理后的硝化液导入所述缺氧池;S5:将所述缺氧池处理后的混合液导入好氧池进行处理后,再导入第二沉淀池;S6:将所述第二沉淀池产生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一部分回流至所述好氧池、一部分进行排放,产生的上清液进行出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树马艳辉周鸿波宋庆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盘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