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191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包括送风初、高效过滤器,上箱体,下箱体,送、排风机,支撑杆,有机玻璃罩,换笼区,台面,内、外风幕,内、外排风道,排风初、高效过滤器,控制面板,调节阀;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上箱体下部设有有机玻璃罩,所述上箱体依次设置有送风初效过滤器、送风机、送风高效过滤器,所述上、下箱体与有机玻璃罩之间形成换笼区,所述换笼区四面回字形通过内排风道、外排风道形成内风幕和外风幕,所述台面下方依次设置有排风初效过滤器、排风机、排风高效过滤器和排风口;本新型通过内外风幕、内外排风道双层防护,有效防止污染空气散布与逃逸,换笼安全,有效保护操作人员免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净化技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
技术介绍
将实验室测试动物之间以及它们与试验人员之间彼此隔离,防止传染或者感染;同时为了降低操作成本,通常作法是将它们单独或者以一个同源组圈放置在容器中,通常是小笼子,在笼子中最便于防护与保护。对于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简称SPF级实验动物,在喂养时会涉及到笼器具的更换,现有技术中,换笼的方式均在普通的洁净工作台,或在洁净区内无保护区域内进行,其缺陷是笼盒到了一定的时间需要更换,一方面将笼盒中的小动物从一个旧笼盒换到一个新笼盒;另一方面,如何在更换笼盒的过程中,避免感染上类似于人类的传染病或未知病毒时,其分泌及排泄物均有可能在操作人员操作时传染给操作人员,从而产生职业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设计带有双风幕保护的换笼工作站,当操作人员对实验动物宠具进行更换时,操作人员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通过双层风幕和内、外排风道对实验动物的笼具进行更换,原有笼具内实验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不可能通过隔离风幕而危害到操作人员,从而保护操作人员免受到伤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包括送风初效过滤器、上箱体、下箱体、送风机、送风高效过滤器、支撑杆、有机玻璃罩、换笼区、台面、内风幕、外风幕、内排风道、外排风道、排风初效过滤器、排风机、排风高效过滤器、排风口、控制面板、调节阀、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通过多根对称设置有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上箱体下部设置有有机玻璃罩,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为四面体结构,其戴面为矩形;所述上箱体顶端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装配有送风初效过滤器,所述送风初效过滤器下部装配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下部设置有送风高效过滤器;所述送风高效过滤器的出风口位于有机玻璃罩顶部,所述送风高效过滤器的出风口与有机玻璃罩、台面之间形成换笼区,所述换笼区的四个侧面由内风幕和外风幕双层围绕形成洁净空气区;所述台面下方设置有下箱体,所述台面四周回字形设置有内排风道和外排风道,所述内排风道吸入换笼区的空气流,形成内风幕;所述外排风道吸入外部空气和换笼区空气,形成外内幕;所述台面下方设置有排风初效过滤器,所述排风初效过滤器与内排风道、外排风道连通,所述内排风道和外排风道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所述排风初效过滤器下方装配有排风机,所术排风机下方装配有排风高效过滤器,所述排风高效过滤器下方设置有排风口,所述下箱体底部设置有脚轮,所述下箱体侧边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进风口通过送风机经过送风初效过滤器吸入空气,通过送风高效过滤器过滤将净化空气送入换笼区,通过与换笼区交换将污染空气经过内风幕和内排风道吸入排风初效过滤器,通过排风机和排风高效过滤器过滤将污染空气净化后,经过排风口排出;换笼区四周逃逸出去的空气经过外风幕和外排风道捕捉进入排风初效过滤器,通过排风机和排风高效过滤器过滤将污染空气净化后,经过排风口排出。所述控制面板与送风机、排风机电气信号连接。所述内排风道戴面为梯形,其梯形的上部设置有三向集风板,所述三向集板的角度设置为30度一 60度;所述外排风道设置为向内部倾斜形,所述外排风道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5度一 45度。所述排风机功率大于所述送风机功率。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双风幕换笼工作站上箱体为送风系统,保证换笼区域的洁净度,避免实验动物在换笼具时受到污染;下箱体为排风系统,将换笼时污染的有害气体通过排风机,经排风高效过滤器后排出;有机玻璃罩与内风幕、外风幕形成换笼区的双层防护层;通过调节阀控制调节外排风道的风量,可适用于不同大小的笼具进行换笼作业;所述上箱体由箱体、送风初效过滤器、送风高效过滤器、送风机、有机玻璃罩组成;外界的空气经过送风初效过滤器过滤后由送风机加压,经送风高效过滤器后,将洁净的空气送入换笼区的工作区,并在四周形成双层风幕;下箱体由内、外排风道、初效过滤器、排风机、排风高效过滤器组成;换笼区和部分外界的空气,经由内、外排风道进入初效过滤器,经排风机加压,后经排风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带有内风幕、外风幕的换笼工作站,通过内外风幕、内外排风道,可有效防止污染空气有散布与逃逸,当操作人员对实验动物宠具进行更换时,操作人员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通过隔离风幕对实验动物的笼具进行更换,原有笼具内实验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不可能通过隔离风幕而危害到操作人员,从而保护操作人员免受到伤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主视图示意图;图2为本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侧视图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送风初效过滤器2.上箱体3.下箱体 4.送风机5.送风高效过滤器6.支撑杆7.有机玻璃罩8.换笼区9.台面10.内风幕 11.外风幕 12.内排风道13.外排风道14.初效过滤器15.排风机 16.排风高效过滤器 17.排风口 18.控制面板 19.调节阀 20.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包括送风初效过滤器1、上箱体2、下箱体3、送风机4、送风高效过滤器5、支撑杆6、有机玻璃罩7、换笼区8、台面9、内风幕10、外风幕11、内排风道12、外排风道13、排风初效过滤器14、排风机15、排风高效过滤器16、排风口 17、控制面板18、调节阀19、脚轮20。所述上箱体2和下箱体3通过多根对称设置有支撑杆6固定连接,所述上箱体2下部设置有有机玻璃罩7,所述上箱体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风幕换笼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初效过滤器、上箱体、下箱体、送风机、送风高效过滤器、支撑杆、有机玻璃罩、换笼区、台面、内风幕、外风幕、内排风道、外排风道、排风初效过滤器、排风机、排风高效过滤器、排风口、控制面板、调节阀、脚轮;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通过多根对称设置有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上箱体下部设置有有机玻璃罩,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为四面体结构,其戴面为矩形;所述上箱体顶端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装配有送风初效过滤器,所述送风初效过滤器下部装配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下部设置有送风高效过滤器;所述送风高效过滤器的出风口位于有机玻璃罩顶部,所述送风高效过滤器的出风口与有机玻璃罩、台面之间形成换笼区,所述换笼区的四个侧面由内风幕和外风幕双层围绕形成洁净空气区;所述台面下方设置有下箱体,所述台面四周回字形设置有内排风道和外排风道,所述内排风道吸入换笼区的空气流,形成内风幕;所述外排风道吸入外部空气和换笼区空气,形成外内幕;所述台面下方设置有排风初效过滤器,所述排风初效过滤器与内排风道、外排风道连通,所述内排风道和外排风道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所述排风初效过滤器下方装配有排风机,所术排风机下方装配有排风高效过滤器,所述排风高效过滤器下方设置有排风口,所述下箱体底部设置有脚轮,所述下箱体侧边设置有控制面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文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沈氏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