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林下套作南苜蓿有机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5873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20:47
一种杨梅林下套作南苜蓿有机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①园地选择、②施基肥与整地、③播种、④田间管理:南苜蓿出苗后,用草木灰撒施于园地,草木灰用量每亩40~50kg;出苗期和幼苗期应细喷慢灌,每次以地表不出现显著的“径流”为度;用人工方式拔除南苜蓿园中杂草;利用低山丘陵众多的天敌自然控制虫害;⑤采收:南苜蓿在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采收,应根据长势、市场供需状况灵活掌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综合经济收益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南苜蓿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在杨梅林套作南苜蓿的栽培方法。属于人类生活必需部中蔬菜栽培领域
技术介绍
杨梅(Myrica rubra)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常绿果树,野生于长江流域以南丘陵山区,作为经济林主要栽培于浙江、江苏、福建、湖南、广东等省份。目前杨梅园栽培模式有清耕栽培、生草栽培、与茶树混交、与果树混交、与绿化树种混交、与马尾松混交以及与栀子混交等,都是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来提高杨梅园经营效益。而在清耕栽培条件下,杨梅园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因此,杨梅园进行覆盖或套作(套种)很有实用价值。为此,现有技术中作了相关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参考申请号为201510251773.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杨梅林下黄秋葵有机栽培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4885742A),该申请利用黄秋葵发达的根系,以解决清园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时黄秋葵作为特种保健蔬菜,又存在很好的经济效益。南苜蓿又称金花菜、黄花草子、黄花苜蓿、苜蓿草子等,拉丁名Medicagopolymorpha(拉丁异名Medicago hispida或Medicago denticulata),为豆科植物,越年生草本,高20?30cm。茎从基部分枝,常平卧地面。羽状三出复叶,叶柄较长,托叶边缘有锯齿。总状花序,花黄色。荚果旋卷,有刺。种子肾形。花期4?5月,果期6?8月。南苜蓿适应性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一带常作绿肥或蔬菜栽培,也做饲料;作蔬菜时,嫩叶供食用。南苜蓿一般单独栽培,也有与葡萄、甘蔗、夏苋菜三者一起多熟立体栽培,或者间种于梨园的情况。公众可以参考《农业与技术》1997年第4期,刘飞等所著的“金花菜、甘蓝、夏苋菜、葡萄多熟立体高效复种”;还可以参考《中国瓜菜》2015,28(4):63-64,潘玖琴等所著的“连栋大棚丝瓜长季节立体栽培套种黄花苜蓿周年高效模式”。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杨梅园以有机栽培方法套作南苜蓿的文献报道。如何结合杨梅树与南苜蓿的套种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作出创造性劳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丰富市场蔬菜品种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增加栽培经济效益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合杨梅种植和南苜蓿栽培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如下两种:第一种,一种,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①园地选择:在低山丘陵的中下坡或山谷平地,要求土层厚度在15cm以上的壤土,表层土质疏松;用作南苜蓿园的地段应离开杨梅植株lm以上;②施基肥与整地:在杨梅林下,清理杂草、柴根竹鞭和妨碍农事操作的石块之后,撒施符合有机栽培要求的有机肥,以南苜蓿的实际种植面积计,每亩用量50?75kg,而后翻地,翻地时,应防止挖伤杨梅根系,翻地深度3?5cm;③播种:要求种子饱满的当年新种;种子为未经去壳的荚果;种子经摊晒1?3天后,着手播种;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采用散播方式,播种量10?30g/m2;播后覆土和镇压;④田间管理:南苜蓿出苗后,用草木灰撒施于园地,草木灰用量每亩40?50kg;出苗期和幼苗期应细喷慢灌,每次以地表不出现显著的“径流”为度;用人工方式拔除南苜蓿园中杂草;利用低山丘陵众多的天敌自然控制虫害;⑤采收:南苜蓿在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采收,应根据长势、市场供需状况灵活掌握。第二种,一种,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①园地选择:在低山丘陵的中下坡或山谷平地,要求土层厚度在15cm以上的壤土,表层土质疏松;用作南苜蓿园的地段应离开杨梅植株lm以上;②施基肥与整地:在杨梅林下,清理杂草、柴根竹鞭和妨碍农事操作的石块之后,撒施符合有机栽培要求的有机肥,以南苜蓿的实际种植面积计,每亩用量50?75kg;③播种:要求种子饱满的当年新种;种子为未经去壳的荚果;种子经摊晒1?3天后,着手播种;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采用条播法播种,每隔25?40cm距离,直接在圃地开2?3cm深的浅沟,再用种子播种,之后覆土,播种量10?30g/m2;播后覆土和镇压;④田间管理:南苜蓿出苗后,用草木灰撒施于园地,草木灰用量每亩40?50kg;出苗期和幼苗期应细喷慢灌,每次以地表不出现显著的“径流”为度;用人工方式拔除南苜蓿园中杂草;利用低山丘陵众多的天敌自然控制虫害;⑤采收:南苜蓿在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采收,应根据长势、市场供需状况灵活掌握。第二种技术方案中采用条播法播种,可以不翻地。同时播后一般不覆盖薄膜或架设遮阳网遮阴。作为优选,所述的杨梅林为经过有机认证的杨梅基地。步骤②中所述的整地时应根据地势将园地整成与自然走势基本一致,避免地面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可以避免园地易积水的问题,从而保证南苜蓿植株长势均匀。作为优选,步骤②中所述的有机肥为菜籽饼或茶籽饼商品有机肥。步骤③中种子散播前用泥浆与种子一起搓揉成颗粒,然后进行播撒。这样操作可以减少荚果之间的勾连,便于种子的播散。作为优选,步骤③播种后遇天气干旱,用薄膜覆盖,或架设遮阳网保湿,并在出苗后及时揭去薄膜或撤去遮阳网。作为优选,步骤③中所述的南苜蓿选用上海大叶种或地方良种。考虑到就地取材,步骤④中所述的草木灰可以采用有机杨梅生产基地收集的柴草烧制而成,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机生产基地收集的柴草烧制而成。进一步,步骤⑤中鲜叶采收期结束后,南苜蓿集中收割为饲料,或用作留种园,或任其自然枯萎而变成杨梅园肥料,或用作杨梅鲜果采摘期的地面铺垫物。在9月份南苜蓿播种前15?30天,在杨梅园全园撒施生石灰每亩40?60kg,可以平抑土壤酸化程度,升高土壤pH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杨梅林下栽培南苜蓿,进行有机栽培,可以丰富南苜蓿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有机南苜蓿商品鲜叶,丰富市场蔬菜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可改善杨梅林下微环境,促进杨梅生长发育。杨梅林下有机栽培南苜蓿,可以发挥各自的生态优势,促进生产,增加收益,具体如下:第一、杨梅林下栽培南苜蓿后,盖住了裸露园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第二、南苜蓿秋冬季呈现绿色,相当于进行了杨梅园“覆绿”,改善了秋冬季杨梅园景观效果;第三、南苜蓿是固氮作物,可以为自身提供天然氮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成本;晚春至初夏,嫩叶收获结束后,南苜蓿残留物不必清理,而可转化为杨梅树的肥料;第四、厚实的南苜蓿残留物,在杨梅鲜果采收期尚未腐烂透彻,这时又为杨梅落果提供缓冲作用,有利于减轻落果的砸伤程度,并减少泥沙的沾附,便于拾取与加工,增加落果的利用效益;第五、杨梅树具根瘤菌,也是固氮植物,除了自身利用外,其落叶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南苜蓿提供氮肥等肥料储备;第六、杨梅树体高大,植株间空档又多,既能使南苜蓿生长获得较多阳光,又对南苜蓿起到遮阴作用,从而促使南苜蓿较快生长,而且使南苜蓿茎叶保持较好的柔嫩度,增加适口性;第七、由于南苜蓿上方杨梅树冠的阻挡,南苜蓿茎叶可以在严冬减轻霜冻的危害,保持茎叶完好的外观,提高其商品性和售价,进而提高南苜蓿栽培的经济效益;第八、由于杨梅园处于低山丘陵,与当地农业耕地的土壤条件、小气候条件有所不同,单作的苜蓿与杨梅林下套作的苜蓿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杨梅林下套作南苜蓿有机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①园地选择:在低山丘陵的中下坡或山谷平地,要求土层厚度在15cm以上的壤土,表层土质疏松;用作南苜蓿园的地段应离开杨梅植株1m以上;②施基肥与整地:在杨梅林下,清理杂草、柴根竹鞭和妨碍农事操作的石块之后,撒施符合有机栽培要求的有机肥,以南苜蓿的实际种植面积计,每亩用量50~75kg,而后翻地,翻地时,应防止挖伤杨梅根系,翻地深度3~5cm;③播种:要求种子饱满的当年新种;种子为未经去壳的荚果;种子经摊晒1~3天后,着手播种;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采用散播方式,播种量10~30g/m2;播后覆土和镇压;④田间管理:南苜蓿出苗后,用草木灰撒施于园地,草木灰用量每亩40~50kg;出苗期和幼苗期应细喷慢灌,每次以地表不出现显著的“径流”为度;用人工方式拔除南苜蓿园中杂草;利用低山丘陵众多的天敌自然控制虫害;⑤采收:南苜蓿在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采收,应根据长势、市场供需状况灵活掌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强冯林国谢国权徐绍清黄士文黄炜萍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紫来山庄杨梅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