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线电缆加工方法,具体用于制备电线电缆皮材料。
技术介绍
电线电缆皮广泛应用于电缆制作过程中,其耐电压和绝缘电阻比较高,但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较大,一般主要用作低压(≤1KV)和中高压(6~10KV)电缆的绝缘层。用于电线电缆皮绝缘层的绝缘料的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PVC),其具有价格便宜、透明性好、难燃、电绝缘性好和耐腐蚀等优点,可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和运用多种成型方法制得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软质或硬质制品。尤其在电线电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PVC树脂的热稳定性差,加工过程中易受热发生由活性部位(如烯丙基氯、叔氯、叔氢、带双键或过氧化物残基的端基等)引发的自催化脱氯化氢反应,形成共扼多烯链,并进而发生断链、交联等反应而变色、降解,致使塑料制品质量变差,性能下降,进而影响其加工和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电线电缆皮的加工工艺,其加工制得的电线电缆皮材料具备性能稳定,抗老化的优点。为了达到上述目 ...
【技术保护点】
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电线电缆皮的加工工艺,包含如下步骤:(1)配料;取用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氯乙烯树脂 30~80份,玻璃微珠 5~15份,纳米氧化钛 2~8份,纳米碳酸钙 1~3份,分散剂 1~3 份,稳定剂 2~5 份,润滑剂 1~3 份,增塑剂 2‑6 份,抗氧化剂2~3份;(2)磨浆;将步骤(1)中的原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后磨浆;磨浆细度小于等于80μm;(3)捏合;将步骤(2)磨浆后的原料在捏合机中啮合5~10分钟;捏合温度控制在60~75℃;(4)挤塑;在挤塑机中将捏合后的原料挤塑;挤塑温度控制在155~180℃;(5)炼塑;控制温度在160~175℃,炼塑,得到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电线电缆皮的加工工艺,包含如下步骤:
(1)配料;取用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聚氯乙烯树脂30~80份,玻璃微珠5~15份,纳米氧化钛2~8份,纳米碳酸钙1~3份,分散剂1~3份,稳定剂2~5份,润滑剂1~3份,增塑剂2-6份,抗氧化剂2~3份;
(2)磨浆;
将步骤(1)中的原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后磨浆;磨浆细度小于等于80μm;
(3)捏合;
将步骤(2)磨浆后的原料在捏合机中啮合5~10分钟;捏合温度控制在60~75℃;
(4)挤塑;
在挤塑机中将捏合后的原料挤塑;挤塑温度控制在155~180℃;
(5)炼塑;
控制温度在160~175℃,炼塑,得到成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电线电缆皮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氯乙烯树脂为SG-1型树脂;所述抗氧化剂为双酚A;所述玻璃微珠的粒径大小为50~100nm;所述纳米氧化钛的粒径大小为10~15nm;所述分散剂为分散剂NNO,分散剂成分为亚甲基二萘磺酸钠;所述稳定剂为硬脂酸锌和月桂酸锌的混合物或者为钙/锌复合稳定剂;所述硬脂酸钠与月桂酸锌的质量比为2:1;所述润滑剂为聚乙烯蜡、石蜡、氯化石蜡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所述增塑剂为多元醇苯甲酸酯、偏苯三酸三辛脂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电线电缆皮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为取用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聚氯乙烯树脂60份,玻璃微珠10份,纳米氧化钛5份,纳米碳酸钙3份,分散剂1份,稳定剂5份,润滑剂3份,增塑剂5份,抗氧化剂2份;1~2份紫外线吸收剂UV-536、1~2份紫外线吸收剂UV-32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电线电缆皮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挤塑过程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完成,且捏合后的原料经过冷却降温至45℃以下是送入双螺杆挤出机;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各区的加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谢文清,罗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万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