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多路阀和叉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824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阀、多路阀和叉车。控制阀包括阀体和阀杆。阀体内设有阀杆孔、工作腔、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阀杆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连通槽和出油孔,阀杆内设有与出油孔连通的回油流道,第一连通槽通过进油通道与回油流道连通,阀杆可移动地套设在阀杆孔内且具有锁止位置和回油位置,第一连通槽始终连通工作腔。在锁止位置时,阀杆与阀杆孔的内壁配合以截断工作腔和第一回油腔、且截断出油孔和第二回油腔,在回油位置时,第一连通槽连通工作腔和第一回油腔、出油孔和第二回油腔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控制阀,可调节回油的流量、压力,提高控制阀的微动性能和工作装置的精准定位性。而且内泄漏少,操作灵敏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制阀、多路阀和具有所述多路阀的叉车。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公开一种液压多路阀阀芯,该多路阀阀芯在阀芯本体上开设多种组合的基础节流槽和辅助节流槽,通过节流面积不同、节流长度不同的辅助节流槽进行组合,达到阀芯通流面积与阀芯位移成比例变化,进而调整进入阀口的流量、压力,提高多路阀的微动性能和工作装置的精准定位性。上述方案只是通过调整节流槽的形状及组合方式来提高多路阀的微动性能及工作装置的精准定位,但这种方式只有在节流槽开启后才能起到效果。由于节流槽在阀芯中位时需要被阀体遮盖,也就是说,当阀芯处于中位时阀芯上设置节流槽的部分位于阀芯孔内,节流槽无法流通油液。而节流槽与阀体之间通过很小的配合间隙来阻碍油液流动,如果两者的遮盖长度越长,油液泄漏的流动阻力就越大,因此随着多路阀耐压强度越高,需要遮盖的长度就越长。过短的遮盖长度容易导致多路阀的内泄漏过大,但是过长的遮盖长度虽然能够减小内泄漏,但由于只有当节流槽离开阀体遮盖区后,油液才能流动,因此遮盖长度越长,节流槽开始作用的距离就越长,即操作死区越长。因此上述方案不能有效的解决多路阀芯从中位到节流槽开启这段操作死区过长的问题,从而影响多路阀操作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控制阀,该控制阀可便于调整进入阀口的流量、压力,同时解决操作死区过长问题。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多路阀,该多路阀可便于调整进入阀口的流量、压力,同时解决操作死区过长问题。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多路阀的叉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阀杆孔、工作腔、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所述阀杆孔分别与所述工作腔、所述第一回油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连通;阀杆,所述阀杆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连通槽和出油孔,所述阀杆内设有与所述出油孔连通的回油流道,所述第一连通槽通过进油通道与所述回油流道连通,所述阀杆的至少一部分可移动地套设在所述阀杆孔内且至少具有锁止位置和回油位置,所述第一连通槽始终连通所述工作腔,在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阀杆与所述阀杆孔的内壁配合以截断所述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回油腔、且截断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在所述回油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回油腔、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连通。根据本技术的控制阀,通过在阀杆上设置回油流道,在阀杆从锁止位置向回油位置移动时,工作腔内的油液不仅可通过第一连通槽直接向第一回油腔回油,工作腔内的油液还可通过出油孔向第二回油腔回油,利于维持油液流动的平衡状态,达到阀杆的流通面积与阀杆的位移成比例变化,调节回油的流量、压力,从而提高控制阀的微动性能和工作装置的精准定位性。而且,出油孔向第二回油腔回油而非向第一回油腔回油,可使得油液得到缓冲,内泄漏少。由于阀杆通过出油孔泄油,在锁止位置时出油孔不易内泄漏,因此在锁止位置时出油孔处需要阀杆孔的内壁遮盖的长度无需过长,从而有利于减小泄油的操作死区,提高操作的灵敏性。根据本技术的多路阀,包括:进油阀体,所述进油阀体上设有进油口和回油口 ;倾斜阀体和倾斜阀杆,所述倾斜阀体固定在所述进油阀体上,所述倾斜阀杆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倾斜阀体上;起升阀体和起升阀杆,所述起升阀体固定在所述进油阀体上,所述起升阀杆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起升阀体上,其中,所述起升阀体内设有阀杆孔、工作腔、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所述阀杆孔分别与所述工作腔、所述第一回油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连通,所述起升阀杆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连通槽和出油孔,所述起升阀杆内设有与所述出油孔连通的回油流道,所述第一连通槽通过进油通道与所述回油流道连通,所述起升阀杆的至少一部分套设在所述阀杆孔内且至少具有中位位置和下降位置,所述第一连通槽始终连通所述工作腔,在所述中位位置时,所述起升阀杆与所述阀杆孔的内壁配合以截断所述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回油腔、且截断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在所述下降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回油腔、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连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路阀,通过在起升阀杆上设置回油流道,在起升阀杆从中位位置向下降位置移动时,工作腔内的油液不仅可通过第一连通槽直接向第一回油腔回油,工作腔内的油液还可通过出油孔向第二回油腔回油,利于维持油液流动的平衡状态,达到起升阀杆的流通面积与起升阀杆的位移成比例变化,调节回油的流量、压力,从而提高多路阀的微动性能和工作装置的精准定位性。而且,出油孔向第二回油腔回油而非向第一回油腔回油,可使得油液得到缓冲,内泄漏少。由于起升阀杆通过出油孔泄油,在中位位置时出油孔不易内泄漏,因此在中位位置时出油孔处需要阀杆孔的内壁遮盖的长度无需过长,从而有利于减小泄油的操作死区,提高操作灵敏性。根据本技术的叉车,包括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多路阀。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阀在锁止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阀在回油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阀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沿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路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 控制阀1、锁止位置A、回油位置B、阀体11、阀杆孔111、工作腔112、第一回油腔113、第二回油腔114、油道115、通道116、进油腔117、阀杆12、第一连通槽121、第二连通槽122、回油流道123、开口 1231、进油通道124、出油孔125、节流槽126、第一节流槽1261、第二节流槽1262、堵塞13、密封件14、多路阀2、进油阀体21、进油口 211、回油口 212、倾斜阀体22、倾斜阀杆23、起升阀体24、起升阀杆25、尾联2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阀杆孔、工作腔、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所述阀杆孔分别与所述工作腔、所述第一回油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连通;阀杆,所述阀杆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连通槽和出油孔,所述阀杆内设有与所述出油孔连通的回油流道,所述第一连通槽通过进油通道与所述回油流道连通,所述阀杆的至少一部分可移动地套设在所述阀杆孔内且至少具有锁止位置和回油位置,所述第一连通槽始终连通所述工作腔,在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阀杆与所述阀杆孔的内壁配合以截断所述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回油腔、且截断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在所述回油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回油腔、所述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军伟郭强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