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萧文庆专利>正文

纬纱机的接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586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纬纱机的接收机构,该接收机构位于纬纱机的卡接机构的下方并固定在纬纱机的支架上,包括移动装置、托架、接收架以及驱动装置,接收架倾斜的固定在纬纱机的支架上,移动装置包括套筒以及升降杆,升降杆一端置于套筒中,另一端固定在托架上,驱动装置带动升降杆上、下移动,套筒上开设有凸轮槽,该凸轮槽引导升降杆向上移动至托架托接纬纱机纺锤的位置以及向下移动并转动至纺锤滑入接收架的位置。(*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纬纱机,尤其涉及一种能避免纺锤上的纱线污染的纬纱机的纬纱机的接收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纬纱机由控制机构、导轨、输送机构、卡接机构及摆线机构组成。导轨引导纺锤滑入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将纺锤移动至卡接机构。卡接机构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将纺锤卡合于该卡接机构上并使纺锤转动。摆线机构引导纱线的一端缠绕在纺锤上,并且该摆线机构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前后运动以使纱线均匀的缠绕在纺锤上。在取下纺锤时,控制机构控制卡接机构使其与纺锤脱离卡合,从而纺锤从纬纱机上脱落。为避免纺锤落于地面而污染纺锤上的纱线,通常在纬纱机旁放置一容置箱以容纳从纬纱机上脱落的纺锤。但纺锤上的纱线会接触到容置箱,容置箱上的污染物会造成纱线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纬纱机,该纬纱机能避免污染纺锤上的纱线。为实现上述目,本技术提供一种纬纱机的接收机构,该接收机构位于纬纱机的卡接机构的下方并固定在纬纱机的支架上,包括移动装置、托架、接收架以及驱动装置,接收架倾斜的固定在纬纱机的支架上,移动装置包括套筒以及升降杆,升降杆一端置于套筒中,另一端固定在托架上,驱动装置带动升降杆上、下移动,套筒上开设有凸轮槽,该凸轮槽引导升降杆向上移动至托架托接纬纱机纺锤的位置以及向下移动并转动至纺锤滑入接收架的位置。由上所述,本技术纬纱机的接收机构通过移动装置带动托架移动至托接从卡接机构脱离的纺锤的位置以托接纺锤,并由托架托带纺锤移动至使纺锤脱离托架并滑入接收架的位置,从而使纺锤滑入接收架,因此使纬纱机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纺锤在容置箱的不规则排列使纺锤上的污染物接触纱线而造成纱线的污染。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纬纱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纬纱机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图3是图1所示纬纱机第一控制机构的传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纬纱机第一控制机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纬纱机第二控制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1所示纬纱机第三控制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纬纱机第一控制机构与第三控制机构组装到控制箱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纬纱机输送机构的第一随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纬纱机输送机构的固定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纬纱机输送机构的送料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纬纱机卡接机构的从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纬纱机摆线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纬纱机接收机构的立体组合图。图14是纬纱机接收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15是本技术纬纱机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纬纱机接收机构的立体组合图。图17是图15所示纬纱机接收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18是是图15所示纬纱机的驱动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及图2揭示了本技术纬纱机10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纬纱机10包括支架100、控制机构、导轨200、输送机构300、卡接机构400、摆线机构500以及接收机构600。控制机构、导轨200、输送机构300、卡接机构400、摆线机构500以及接收机构600均固定于支架100上导轨200用于引导纺锤20滑入输送机构300。输送机构300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将纺锤20输送至卡接机构400卡合。摆线机构500引导纱线均匀的缠绕在纺锤20上。接收机构600接收从卡接机构400脱落的纺锤20,以避免缠绕于纺锤20上纱线污染。支架100包括一控制箱110,控制箱110具有一前面板120、一后面板130、两侧面板140、顶板150及底板160,上述各板120、130、140、150、160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控制机构。控制箱110的前面板120上开设有一对横向延伸的滑槽121(如图9所示)、一对承转孔122、一对滑接孔123及一摆线孔124。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控制机构,用来控制输送机构300接收从导轨200滑落的纺锤20并将纺锤20送至卡接机构400以及控制卡接机构400卡合与释放纺锤20,第二控制机构,用来控制卡接机构400以使纺锤20转动,以及第三控制机构,用来控制摆线机构500以使纱线均匀的缠绕在纺锤20。请参阅图3、图4及图7,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马达710、第一驱动轮720、第一从动轮730、第一驱动带740以及传动装置750。第一驱动轮720固定于第一马达710上。传动装置750具有一轴杆座751、一轴杆752、一板状凸轮753以及两边缘凸轮754。轴杆座751固定于控制箱110的底板160上,该轴杆座751上开设有轴座孔756。轴杆752可转动的穿过轴杆座751上的轴座孔756并与该轴杆座751枢接。板状凸轮753呈“心形”状,该板状凸轮753固定于轴杆752的中部并邻近轴杆座751。边缘凸轮754具有一圆形板755。圆形板755固定于轴杆752的端缘处,该圆形板755的边沿向外垂直延伸出呈凸轮状的凸壁757。第一从动轮730固定于轴杆752一端。第一驱动带740分别套设于第一驱动轮720与第一从动轮730上。第一马达710的转动通过第一驱动轮720、第一驱动带740以及第一从动轮730驱动传动装置750的轴杆752转动,从而使边缘凸轮754的凸壁757与输送机构300配合以控制输送机构300接收从导轨200滑落的纺锤20并将纺锤20送至卡接机构400,以及使板状凸轮753与卡接机构400配合以控制卡接机构400卡合与释放纺锤20。请参阅图5,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马达810、第二驱动带820、第二驱动轮830以及第二从动轮840。第二驱动轮830固定于第二马达810上。第二从动轮840固定于卡接机构400的转动轴440(如图7所示)上。第二驱动带820套设于第二驱动轮830以及第二从动轮840上,因此第二马达810的转动转换为卡接机构400的转动轴440的转动。请参阅图5、图6及图7,第三控制机构包括第三马达910、第三驱动带920、感测器组930、调节杆940以及稳固杆950。第三驱动带920将第三马达9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摆线机构500的直线动动。调节杆940上设有螺纹,该调节杆94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控制箱110的前面板120与后面板130上。稳固杆950与调节杆940平行设置,该稳固杆950的两端也分别固定在控制箱110的前面板120与后面板130上。感测器组930由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组成,其中第一感测器931与第二感测器933感测摆线机构500的位置以使摆线机构500在第一感测器931与第二感测器933之间往复运动,计数感测器932感测摆线机构500往复运动的次数。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皆开设有螺纹孔934以及稳固孔935。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通过相应的螺纹孔934依序固定在调节杆940上,因此相对转动调节杆940与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可以调节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之间的相对距离。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通过稳固孔935与稳固杆950配合而使第一感测器931、计数感测器932及第二感测器933平稳的固定在调节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纬纱机的接收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机构位于纬纱机的卡接机构的下方并固定在纬纱机的支架上,包括移动装置、托架、接收架以及驱动装置,接收架倾斜的固定在纬纱机的支架上,移动装置包括套筒以及升降杆,升降杆一端置于套筒中,另一端固定在托架上,驱动装置带动升降杆上、下移动,套筒上开设有凸轮槽,该凸轮槽引导升降杆向上移动至托架托接纬纱机纺锤的位置以及向下移动并转动至纺锤滑入接收架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文庆
申请(专利权)人:萧文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