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智能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0571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脑电智能耳机,穿戴于人的头部;包括支架、分别对应设置于支架相对两端第一壳腔和第二壳腔、设置于支架内侧的采集电极、设置于第一壳腔的内侧或第二壳腔的内侧的参考电极、安装于第一壳腔内的处理中控装置、与处理中控装置通信连接的存储装置、安装于第二壳腔内给中控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与处理中控装置电连接的发声单元,处理中控装置通过采集电极和参考电极获取脑电波信号,并通过脑电波信号从存储装置中选取对应的音频,而由发声单元播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处理中控装置获取用户脑部的脑电波信号,然后将与该脑电波信号对应的音频通过发声单元播放,以音频协助调节用户精神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耳机
,特别涉及一种脑电智能耳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与日倶增,面对日常生活中这样或那 样的各种压力,人们的精神状态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例如,人们经常会处于兴奋、紧张、焦 虑、压抑等状态,这些状态不及时调控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市面上针对人精神 状态的辅助产品和研究平台还及其匮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脑电智能耳机,旨在调节用户精神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脑电智能耳机,穿戴于人的头部,包括用于将 人的头部夹持的支架、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架相对两端第一壳腔和第二壳腔、设置于所 述支架内侧的采集电极、设置于第一壳腔的内侧或第二壳腔的内侧的参考电极、安装于所 述第一壳腔内的处理中控装置、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通信连接的存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 二壳腔内给所述中控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电连接的发声单元,所述 处理中控装置通过所述采集电极和所述参考电极获取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通过该脑电波 信号从所述存储装置中选取对应的音频,而由所述发声单元发出。 优选地,所述采集电极用于与用户的前额接触而获取脑电波信号。 优选地,所述采集电极用于采集用户大脑左额极的脑电波信号。 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腔伸缩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腔伸缩 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壳腔和第二壳腔的固定架,以及连接所述第 一壳腔和第二壳腔的电极安装架,所述采集电极安装于所述电极安装架的内侧面,并且,所 述电机安装架为柔性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腔和第二壳腔上均形成有一用于固定所述发声单元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均通过磁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腔上设置有一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连接的端口,所述端口用 以供外部设备通过该端口连接所述中控处理装置,以对所述处理中控装置传输数据,或者 对所述供电装置充电。 优选地,所述处理中控装置还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用于和终端 设备连接并将所述采集电极采集到的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优选地,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为蓝牙通讯模块、WIFI模块、3/4G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处理中控装置获取用户脑部的脑电波信号,然后将与 该脑电波信号对应的音频通过发声单元播放,以音频协助调节用户精神状态。【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的脑电智能耳机被穿戴于用户头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脑电智能耳机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脑电智能耳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 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 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 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 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 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技术提出一种脑电智能耳机。 图1为本技术的脑电智能耳机被穿戴于用户头部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脑 电智能耳机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脑电智能耳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 为图3的正视图。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脑电智能耳机10穿戴于人的头部,其包括用于将人的 头部夹持的支架11、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架11相对两端第一壳腔121和第二壳腔122、 设置于所述支架11内侧的采集电极13、设置于第一壳腔121的内侧或第二壳腔122的内 侧的参考电极14、安装于所述第一壳腔121内的处理中控装置(不可见)、安装于所述第 二壳腔122内给所述中控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通信连接的存储装置 (不可见)、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电连接的发声单元15,所述处理中控装置通过所述采集电 极13和所述参考电极14获取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通过该脑电波信号从所述存储装置中 选取对应的音频,而由所述发声单元15发出。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处理中控装置获取用户脑部的脑电波信号,然后将与 该脑电波信号对应的音频通过发声单元15播放,以音频协助调节用户精神状态。 在生活中,人们会经常伴随这各种心理状态,例如兴奋状态、焦虑状态、压抑状态、 紧张状态;而当人处于上述四个状态时,上述四个状态对应的脑电波信号是存在差异的,主 要表现脑电波频率和幅度的不同。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将与各种心理状态对应的音频存储 与所述存储装置中。例如,当用户处于焦虑状态时,所述采集电极将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发送 至所述处理中控系统,所述处理中控系统识别后,从所述存储装置中挑选出于所述焦虑状 态对应的音频,如助于消除焦虑的音乐或话语等,然后将该音频通过所述发声单元播放给 用户听。另外,所述脑电智能耳机还有助于用户睡眠。下述内容详细阐述其助眠功能。具体地,人清醒时的脑电波频率为8~13Hz;人们在睡眠时,大体可分为四个阶 段:第一,模糊入睡阶段;此阶段脑电波频率为4~7Hz。该阶段的脑电波电压幅度低,一般 在30μV以下。第二,浅睡眠阶段;该阶段的脑电波频率仍为4~7Hz,但会有睡眠纺锤形 波(SleepSpindle)和K形杂波(K-complex)两种短暂的波形出现。睡眠纺锤形波是一种 13~17Hz的脑电波信号,时间一般延续有0. 5~1. 5秒。K形杂波是一种幅度较大的先正 后负的高压尖脉冲,总长度约为900ms(毫秒),其中正的尖脉冲有350~550ms长。K形杂 波是在浅睡眠阶段出现,一般是每1~1.7秒出现一下,且和睡眠纺锤形波同时出现。第 三,深度睡眠阶段;该阶段在开始时,至少有20 %的脑电波频率是0. 5~3Hz,且脑电波信号 幅度大于75μV,其余的是3Hz以上的快速变化信号,且该信号幅度小于75μV;随后0. 5~ 3Hz的脑电波信号增多,占几乎全部的时间。该阶段中人体不动,全身肌肉很放松。这个阶 段时间越长,睡眠质量就越高。第四,快速眼球转动阶段;绝大多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脑电智能耳机,穿戴于人的头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人的头部夹持的支架、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支架相对两端第一壳腔和第二壳腔、设置于所述支架内侧的采集电极、设置于第一壳腔的内侧或第二壳腔的内侧的参考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壳腔内的处理中控装置、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通信连接的存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壳腔内给所述中控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与所述处理中控装置电连接的发声单元,所述处理中控装置通过所述采集电极和所述参考电极获取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通过该脑电波信号从所述存储装置中选取对应的音频,而由所述发声单元发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达云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