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2843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属于特种面料技术领域。由经纱、纬纱和抗静电体构成,所述的经纱为短纤阻燃纱线,纬纱为长丝阻燃纱线,所述的经纱与纬纱以大提花方式交织,抗静电体设置于纬纱上,经纱与纬纱错位交织并在底面形成平整花型,而抗静电体则位于经纱与纬纱所形成织物表面上,并在表面上呈芝麻点效应分布。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作为装饰类坐垫面料、毛毯、外衣面料等,具有外观美观、抗静电效果良好、加工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属于特种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们在衣着上更加需求轻爽柔软,富有弹性、延伸性和悬垂性好,透气性好,并且款式新颖,色泽鲜艳的服装。由于这些需求正是毛衫服装的优越性所在,因此,使得毛衫服装在整个服装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羊毛衫销量的增加,对其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易起球,容易产生静电,尤其像静电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烦恼。传统的织造方式中,织物的抗静电性多数是通过添加具有导电纤维来实现的,而导电纤维在柔软度、编织难度上均与普通纤维有着明显差别,如要实现花型织造、保暖性等方面,则会影响抗静电效果效果,这就导致了抗静电面料的花型单一,从而限制了面料的应用领域。基于此,做出本申请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观美观、抗静电效果良好、加工方便的颗粒型抗静电面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颗粒型抗静电面料,由经纱、玮纱和抗静电体构成,所述的经纱为短纤阻燃纱线,玮纱为长丝阻燃纱线,所述的经纱与玮纱以大提花方式交织,抗静电体设置于玮纱上,经纱与玮纱错位交织并在底面形成平整花型,而抗静电体则位于经纱与玮纱所形成织物表面上,并在表面上呈芝麻点效应分布。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进一步的设置如下:所述的短纤阻燃纱线是由腈纶短纤维经环锭纺形成的12S/2纱线。所述的长丝阻燃纱线是由腈纶加捻形成的8S/1纱线。所述的短纤阻燃纱线和长丝阻燃纱线异色或同色。所述的玮纱密度为13根/cm,经纱密度为15.8根/cm,共计2000根排列,经纱、玮纱在剑杆机上按照大提花工艺进行织造而成。所述的抗静电体是由玮纱打结所形成的团状或球状结构。所述的抗静电体由外抗静电体构成,该外抗静电体位于经纱与玮纱交接处且在玮纱上方。所述的抗静电体由外抗静电体与内抗静电体构成,其中,内抗静电体位于经纱与玮纱交接处且在经纱下方,外抗静电体位于经纱与玮纱交接处且处于玮纱上方。上述技术方案所得织物的花型效果清晰,且可在玮纱下方与玮纱上方均可设置抗静电体,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效果,且这种抗静电体分布于整体面料的表面,既增加了面料表面的粗糙度,方便抓取,又避免了抗静电体在使用和清洗过程中抗静电效果的流失,从而延长了抗静电效果的持久性,且处于面料上表面上的抗静电体呈颗粒芝麻点效果分布,还可以起到美观的效果,根据GB/T 12014-1989及FZ/T 01060-1999抗静电性能测试标准,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得产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电荷面密度均在规定范围内,可适用于装饰坐垫类织物、毛毯以及外衣面料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图中标号:1.玮纱;2.经纱;3.抗静电体;31.外抗静电体;32.内抗静电体。【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颗粒型抗静电面料,结合图1所示,由玮纱1、经纱2和抗静电体3构成,玮纱1为长丝阻燃纱线,经纱2为短纤阻燃纱线,经纱2与玮纱1以大提花方式交织,抗静电体3设置于玮纱1上,经纱2与玮纱1错位交织并在底面形成平整花型,而抗静电体3则位于经纱2与玮纱1所形成织物表面上,并在表面上呈芝麻点效应分布。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经纱2是由1.5DX38mm的变性腈纶短纤维经环锭纺形成的12S/2纱线,合股后经环保染色做成经纱,玮纱1是由腈纶加捻形成的8S/1纱线;织造过程中,经纱2密度为15.8根/cm,共计2000根排列,玮纱1密度为13根/cm,经纱2、玮纱1在剑杆机上按照大提花工艺进行织造而成;结合图2,抗静电体3是由玮纱1打结所形成的球状结构,该抗静电体3即为图2所示的外抗静电体(31),该外抗静电体(31)位于经纱2与玮纱1交接处且在玮纱2上方。上述技术方案所得织物的花型效果清晰,且可在玮纱1上方均可设置抗静电体3,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效果,且这种抗静电体3分布于整体面料的表面,既增加了面料表面的粗糙度,方便抓取,又避免了抗静电体3在使用和清洗过程中抗静电效果的流失,从而延长了抗静电效果的持久性,且处于面料上表面上的抗静电体3呈颗粒芝麻点效果分布,还可以起到美观的效果,根据GB/T 12014-1989及FZ/T 01060-1999抗静电性能测试标准,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得产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电荷面密度均在规定范围内,可适用于装饰坐垫类织物、毛毯以及外衣面料等。实施例2本实施例颗粒型抗静电面料,结合图1所示,由玮纱1、经纱2和抗静电体3构成,玮纱1为长丝阻燃纱线,经纱2为短纤阻燃纱线,经纱2与玮纱1以大提花方式交织,抗静电体3设置于玮纱1上,经纱2与玮纱1错位交织并在底面形成平整花型,而抗静电体3则位于经纱2与玮纱1所形成织物表面上,并在表面上呈芝麻点效应分布。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经纱2是由1.5DX38mm的变性腈纶短纤维经环锭纺形成的12S/2纱线,合股后经环保染色做成经纱,玮纱1是由腈纶加捻形成的8S/1纱线;织造过程中,经纱2密度为15.8根/cm,共计2000根排列,玮纱1密度为13根/cm,经纱2、玮纱1在剑杆机上按照大提花工艺进行织造而成;结合图3,抗静电体3是由玮纱1打结所形成的球状结构,该抗静电体3由外抗静电体31与内抗静电体32构成,其中,内抗静电体32位于经纱2与玮纱1交接处且在经纱2下方,外抗静电体31位于经纱2与玮纱1交接处且处于玮纱1上方。上述技术方案所得织物的花型效果清晰,且可在玮纱1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外抗静电体31和内抗静电体32,内外双重抗静电效果保障,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效果,且这种抗静电体3分布于整体面料的表面,既增加了面料表面的粗糙度,方便抓取,又避免了抗静电体3在使用和清洗过程中抗静电效果的流失,从而延长了抗静电效果的持久性,且处于面料上表面上的抗静电体3呈颗粒芝麻点效果分布,还可以起到美观的效果,根据GB/T 12014-1989及FZ/T 01060-1999抗静电性能测试标准,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得产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电荷面密度均在规定范围内,可适用于装饰坐垫类织物、毛毯以及外衣面料等。以上内容是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由经纱、玮纱和抗静电体构成,所述的经纱为短纤阻燃纱线,玮纱为长丝阻燃纱线,所述的经纱与玮纱以大提花方式交织,抗静电体设置于玮纱上,经纱与玮纱错位交织并在底面形成平整花型,而抗静电体则位于经纱与玮纱所形成织物表面上,并在表面上呈芝麻点效应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短纤阻燃纱线是由腈纶短纤维经环锭纺形成的12S/2纱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丝阻燃纱线是由腈纶加捻形成的8S/1纱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玮纱密度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颗粒型抗静电面料,其特征在于:由经纱、纬纱和抗静电体构成,所述的经纱为短纤阻燃纱线,纬纱为长丝阻燃纱线,所述的经纱与纬纱以大提花方式交织,抗静电体设置于纬纱上,经纱与纬纱错位交织并在底面形成平整花型,而抗静电体则位于经纱与纬纱所形成织物表面上,并在表面上呈芝麻点效应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淼淼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县金阳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