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药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1394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4 2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包括川黄连、鸡子黄、阿胶、熟地黄、白芍、女贞子、百合、夜交藤、远志、酸枣仁、合欢皮、黄芩、莲子心、生栀子、淡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天门冬、薏苡仁、山药、枸杞子、石菖蒲、炙甘草和肉桂。其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古法古方,为失眠患者提供经济,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
,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睡眠是机体自发的静息状态,具有可逆性、自发性、周期性,睡眠过程中机体对刺 激的反应降低,意识处于中断状态。睡眠包括NREMS、REMS,分别有助于体力及脑力的恢复。 因睡眠与神经、免疫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故高质量的睡眠是机体健康的保障。随着生活节 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失眠患病率逐年增高,世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世 界人口的33 %在一年中出现过睡眠障碍,而其中17 %的人有严重失眠。 一、失眠证古今研究概况 (一)失眠证古代研究概况 中国古代关于睡眠有睡、眠 、膜、寐等多种称谓,因此,作为睡眠障碍主要病证的失 眠在中医古籍中有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得睡、不寐等多种名称。回顾中医学对失眠 证认识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在失眠证的辨证论治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己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认识,集中体现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方药等 方面。对于失眠证的病因,历代医家提出:外感六淫侵袭人体均可诱发失眠,其中风寒、风 热、暑热最为多见,思虑过度及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是引起失眠证的重要病因,"饮食 不节"、"久病体虚"也是诱发失眠证的重要病因,与失眠证密切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虚劳、热 病等,病机涉及心、肝、脾、肾多个脏器。关于失眠证与体质的关系,古代医家虽未明确提及 "体质"的名称,但有相当的论述已经涉及到患者的体质。对于失眠证的病机,历代医家提 出:"阳不入阴"是失眠证的总病机,这一认识渗透到众医家不同的辨证体系之中,"气血虚 弱"、"脏腑功能失常"是失眠证的主要发病病机。古代医家关于失眠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可以 概括为"明病因,辨病性"。综观历代失眠文献可见,明确病因的性质是古代医家进行失眠证 辨证的第一环节。其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明确有无邪气。若有邪,据脉症再辨邪之内外,外 感之邪主要有风寒、暑热;内生之邪主要有痰湿、宿食、疲血;有邪之实证,以祛邪为要,据 邪之性质,立辛散、清热、化痰、消滞、化瘀之法。若无邪,更须明察病因,是为忧思、惊恐、忿 怒等情志所伤?还是年老体弱所致?有无其他病症的影响?不同的病因,直接影响着医家 的辨证结果。古代医家对失眠证病性的认识,主要是从虚实论述的。综观前世医家对失眠 证虚实辨证的认识可见:对于有邪之实证的认识相对统一,而对于无邪之虚证的认识表现 出显著的差异。学生认为造成无邪之虚证显著差异的内在因素是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历 代医家辨病性重在辨虚实,而其实质在于辨体质。《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调其虚实。"这是失眠证治疗原则的最早记载。此后,文献中一直未见有失眠证治则治法的 专门论述。至明清,以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们继承《内经》的理论认识,提出了以祛邪扶正 为核心的治疗原则,强调有邪之证当去其邪,无邪之证宜补其正。半夏汤是目前所见治疗失 眠证最早的方剂,"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温胆汤"是治疗失眠证的有效名方。《太平圣 惠方》、《圣济总录》及宋代私人方书中记载了大量的以酸枣仁、柏子仁、熟地黄黄、麦冬、获 神、鳖甲、五味子、人参、朱砂等药物为主构成的众多方剂,体现出宋代从心论治,重视气血, 常用重镇安神药的治疗思想。明清所创立的心肾两交汤、肝胆两益汤等方剂,集中反映了失 眠证治疗思想的又一次创新。 (二)失眠证现代研究概况 近年来现代医学进行了失眠机制的研究、失眠症的分类和诊断的研究、失眠症病 因的研究、失眠症的心理研究、失眠症的检查技术和方法研究、失眠症的治疗研究。现代中 医药在失眠证的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单味药的临床研究、安眠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成果。 二、失眠证方药证治研究 探讨历代文献中治疗失眠证的方剂和药物的配伍规律,结合历代对失眠证的认 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为了更准确地探讨失眠方药的内在规律,将历代 失眠方按历史朝代分为三个阶段,即元代以前(约为公元1368年以前,包括汉、唐、宋、金、 元)、明清时代(约为公元1912年底以前)、近现代(公元2002年以前)。 (一)不同时期方药证治分析 在元代以前治疗失眠证的方剂中,补益、安神、化痰、清热、温里、理气、解表七类药 物的累积频次达到89. 2%,其中补益、安神、化痰、清热的累积频次达到76. 6%,是构成治 疗失眠证方剂的主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补益药以补气药为主,占补益药 使用频次的58. 7%,说明元代以前治疗失眠证重视补益正气。据研究结果推论这一时期对 失眠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体虚不足,邪气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湿内生,蒙闭心神或 邪气内传,入里化热,扰乱神明为主。 明清时期治疗失眠证的方剂中,补益、安神、清热、化痰、理气、固涩、平肝、活血八 类药物的累积频次达到97. 1%,其中补益、安神、清热、化痰的累积频次达到82. 8%,是构 成治疗失眠证方剂的主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补益药仍以补气药为主, 占补益药使用频次的35. 9%,与元代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补阴药、补血药的比重均明显上 升。说明这一时期,气虚卫外不固,邪气内传诱发本病不再是医家关注的重点,而阴血亏虚, 心火上炎,扰乱心神成为失眠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明清时期对失眠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主 要包括阴血亏虚、火热炽盛、痰湿内阻、气虚血瘀、心肾不交等方面。与元代以前相比,这一 时期的医家更重视阴虚有热及气虚血瘀的病机变化,而对于阳气虚弱的病机变化则较少涉 及。 近现代治疗失眠证的方剂中,补益、安神、清热、化痰、活血五类药物的累积频次达 87. 8%,是构成失眠方的主要药类。在补益药中,补阴、补血、补气的比重已非常接近,药味 的不断减少,说明药物的使用也相对稳定。阴血亏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是近现代医家对 失眠证病机的主要认识,同时,心火亢盛、瘀血阻滞、痰浊蒙闭亦是本时期的常见的病机。 (二)全部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通过对所有方药进行整体性分析可见:补益、安神、清热三类药物的使用频次较 高,其中安神药是治疗失眠证的特异性药物。补益药、清热药的使用,说明失眠证多见气血 阴津亏虚、邪热内扰等病理现象。此外,理气药、化痰药、活血药的使用,提示气郁证、痰湿 证、血瘀证也是失眠证的常见证型。而固涩药、温里药、平肝药及其他类别药物的使用,说明 失眠证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本病时,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 适当的治疗方法。相当数量方剂的组成包含安神、益气养血、养阴清热、化痰理气相伍的特 点,这与失眠证的临床证候特点相一致。可以看出,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年老久病或饮 食失宜等病因,引起气血亏虚、血虚内热、阴虚阳亢;以致心神不宁是失眠证的主要病理机 制:此外,热、痰(湿)、食等邪气内阻,扰乱心神,也是失眠证发病的常见病因。对失眠证的 治疗应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由于神志不宁是失眠证的主要病理特点,因此,安神 药的使用是失眠证辨病论治的结果。从历代对失眠证的认识来看,由于早期失眠证未从其 他疾病之中分化出来,医家遣药组方多以本病为主;随着对失眠证认识的不断发展,尤其是 金元之后,失眠证独立于内科诸病之中,医家组方则以失眠症为核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包括川黄连、鸡子黄、阿胶、熟地黄、白芍、女贞子、百合、夜交藤、远志、酸枣仁、合欢皮、黄芩、莲子心、生栀子、淡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天门冬、薏苡仁、山药、枸杞子、石菖蒲、炙甘草和肉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金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