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822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其包括斜梁、支撑组件以及旋转调整结构,斜梁用于承载光伏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和第二支撑梁的第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一转动轴承连接于斜梁上,第一支撑梁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分别固定于安装基座上;旋转调整结构包括弧形旋转结构以及圆形旋转结构,弧形旋转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斜梁的两端,圆形旋转结构设置于第一支撑梁上且与弧形旋转结构相切;其中,圆形旋转结构可以带动弧形旋转结构转动,进而带动斜梁围绕转动轴承进行角度调整。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用解决了目前光伏应用市场上的光伏支架存在的角度调整复杂,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伏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
技术介绍
太阳能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积极支持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建设光伏电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方式。光伏组件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太阳光照射在光伏组件上,通过光伏组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太阳光照射光伏组件的时间和角度决定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照射时间长且正对太阳光会有较高的发电效率。近年来,随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升温以及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光伏发电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关注的热点。光伏组件的倾角是影响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同季节光伏组件对应的最佳倾角并不相同。光伏支架是安装在地面上或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中用以承载光伏组件接受太阳光的一种结构。利用光伏支架随着时间的变化调整角度成为了提高光伏电站发电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光伏应用市场上的光伏支架存在角度调整复杂,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通过旋转调整结构的转动带动承载于斜梁上的光伏组件进行倾斜角度的变化,解决了目前光伏应用市场上的光伏支架存在的角度调整复杂,操作不方便的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其包括斜梁、支撑组件以及旋转调整结构。所述斜梁用于承载光伏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一转动轴承连接于所述斜梁上,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分别固定于安装基座上;以及所述旋转调整结构包括弧形旋转结构以及圆形旋转结构,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斜梁的两端,所述圆形旋转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上且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相切;其中,所述圆形旋转结构可以带动所述弧形旋转结构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斜梁围绕所述转动轴承进行角度调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基座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旋转结构和所述圆形旋转结构上设置有多个齿条,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的齿条与所述圆形旋转结构的齿条相互咬合。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旋转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第二支撑梁上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相交叉的地方设置有一锁定孔。进一步地,所述锁定孔用于插入插销并穿过所述相交叉的地方的所述定位孔,将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锁定。进一步地,所述圆形旋转结构的侧面设置有摇动手柄,所述摇动手柄带动所述圆形旋转结构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斜梁上设置有多个龙骨,用于连接光伏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于所述斜梁的两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上分别设置有抱箍,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抱箍。进一步地,所述抱箍可以沿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上下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所述圆形旋转结构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相切并通过齿条咬合,在转动所述圆形旋转结构的时候带动所述弧形旋转结构一起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用于承载所述光伏组件的斜梁进行角度调整,解决了目前光伏应用市场上的光伏支架存在的角度调整复杂,操作不方便的问题;2、本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使用所述摇动手柄可以实现对所述光伏支架的调整,简单易操作徒手就可以完成;3、本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通过所述弧形旋转结构上的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梁上的锁钉孔的设置,当两者相互重叠时,插入插销可以将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锁定,使得调整后的光伏组件倾角锁定,并且增加光伏支架系统的稳定性。4、本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通过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上设置的所述抱箍可以实现所述光伏支架高度的调节,使其更易于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立柱(第一立柱以及第二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圆形旋转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或“电性连接” 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实施例描述本技术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主要是用于承载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接收板,并对接收角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包括斜梁10、支撑组件20以及旋转调整结构30,所述斜梁10用于承载光伏组件40 ;所述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梁210和第二支撑梁220,所述第一支撑梁210的第一端2101和所述第二支撑梁220的第一端2201相互连接且通过一转动轴承230连接于所述斜梁10上,所述第一支撑梁210的第二端2102和所述第二支撑梁220的第二端2202分别固定于安装基座50上;所述旋转调整结构30包括弧形旋转结构310以及圆形旋转结构320,所述弧形旋转结构3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斜梁10的两端,所述圆形旋转结构32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210上且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310相切;其中,所述圆形旋转结构320可以带动所述弧形旋转结构310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斜梁10围绕所述转动轴承230进行角度调整。在这里,所述光伏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斜梁,所述斜梁用于承载光伏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一端相互连接且通过一转动轴承连接于所述斜梁上,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分别固定于安装基座上;以及旋转调整结构,包括:弧形旋转结构,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斜梁的两端;圆形旋转结构,所述圆形旋转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上且与所述弧形旋转结构相切;其中,所述圆形旋转结构可以带动所述弧形旋转结构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斜梁围绕所述转动轴承进行角度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杰唐宏芬薛宇翟伟翔郑钦叶翔牛清华余真鹏李芮刘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