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6913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涉及一种具有盖体密合结构的容器。包含:一外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周边;一内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且位于该外环框内侧间隔处;一嵌插槽,形成于该内、外环框之间;一密合缘部,形成于该嵌插槽向上内凹尽端处对应所述内环框的该侧;一凸接框,设于筒体的开口端可对应插组于该嵌插槽中,并构成该凸接框内壁与内环框外侧面相抵靠状态;一密合抵靠部,形成于该凸接框延伸端可与该密合缘部相卡抵密合;一定位环框,设于筒体开口端外侧,该定位环框设有卡合定位部可与该外环框所设卡合部相配合定位;如此,可使容器的盖体达到密合状态,广泛应用于盖体与筒体的密合。(*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
技术介绍
市面上许多液态产品必须通过具有盖体的容器加以封装密闭,而所述盖体 的型态,依据产品的使用型态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例如一般洗发精、洗衣乳 等可采用缩口状的盖体设计,而油漆桶则是采用大开口状的盖体设计,而此种 大开口状盖体结构,由于与容器桶身开口的组合面积大,因此容器桶身与盖体 之间往往存在密合度不够的问题。以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塑料制油漆桶结构而言,有生产者采用设置多道卡合 部位使盖体与容器桶身的盖合状态达到较为稳固不易松脱的目的,但在实现上述盖合的过程中,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即使采 用设置多道卡合部位,但对于结合的密合度而言,往往并没有因为卡合部位的 增多而获得有效解决,当容器倾倒时,其中的液体往往还是会从其盖体与容器 桶身盖合部位向外渗漏,造成无法确保容器密闭状态及包装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能够显著提高盖体和 筒体结合的密合度,有效解决容器倾倒时其中液体渗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包括 一外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周边,该外 环框内侧设有卡合部; 一内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且位于该外环框内侧间隔 处,该内环框具有内、外侧面,且该内侧面设成锥状型态; 一嵌插槽,形成于该内、外环框之间; 一密合缘部,形成于该嵌插槽向上内凹尽端处对应所述内 环框的该侧; 一凸接框,设于筒体的开口端可对应插组于该嵌插槽中,并构成 该凸接框内壁与内环框外侧面相抵靠状态; 一密合抵靠部,形成于该凸接框延 伸端可与该密合缘部相卡抵密合; 一定位环框,设于筒体开口端外侧,该定位环框设有卡合定位部可与该外环框所设卡合部相配合定位。本技术的产品,所述密合抵靠部型态可与该密合缘部型态相对应密合的 配合设计,可使结合更加紧密、紧实;内环框的内侧面设成向上逐渐内倾的锥 状型态设计,可以增进该内环框抵靠凸接框的强韧度,使二者配合状态更为稳 固;该密合缘部具有一凸曲部的特征,增进该密合缘部与密合抵靠部之间锥状 配合的稳固状态。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容器的盖体与筒体之间的组合达到密合 状态,结合更加紧实、稳固,液体不易泄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剖视图; 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图2的B部位放大图; 图4为本技术另 一 实施例的分解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另 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6为图5的C部位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为技术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的较 佳实施例,所述盖体密合结构设于一容器A的筒体10开口端11与 一盖体20 盖合面21相对应配合处,该盖体密合结构包含下述构成一外环框30,设于该盖体20盖合面21的周边呈向下延伸状,该外环框30的内 侧设有卡合部31;一内环框40,设于该盖体20盖合面21且位于该外环框30的内侧间隔处呈向下 延伸状,该内环框40具有内侧面41及外侧面42,且该内侧面41设成向上逐渐内 倾的锥状型态,采用所述内侧面41的倾斜角度设计,使内环框40的上端根部厚 度增厚补强,进而增进该内环框40抵靠凸接框70的强韧度,使其配合状态更为 稳固;一嵌插槽50,形成于该外环框30与内环框40之间呈一向上内凹的环状空间型态;一密合缘部61,形成于该嵌插槽50向上内凹尽端处对应所述内环框40的该侧一凸接框70,设于筒体10的开口端11呈向上延伸状,该凸接框70可对应插组 于该嵌插槽50中,并构成该凸接框70的内壁71与内环框的外侧面相抵靠状态;一密合抵靠部80,形成于该凸接框70的向上延伸端,该密合抵靠部80的型态 可与该密合缘部61的型态相对应卡抵达成稳固密合状态;一定位环框90,设于筒体10的开口端11外侧呈向下延伸状态,该定位环框90 外侧面设有卡合定位部91可与该外环框30所设卡合部31相互配合达成卡合定位 作用。其中,详如第3图所示,该凸接框70的内壁71与内环框40的外侧面42可为垂 直角度的直立壁面相抵靠配合型态。又,如第6图所公开的实施例,该凸接框70 的内壁71B与内环框40的外侧面42B可为倾斜角度的斜向壁面相抵靠配合型态。其中,该筒体10的凸接框70外壁与盖体20的外环框30内壁可设有能够相对嵌 卡配合的至少一加强卡合部72、 32。其中,如第4至6图所示,该嵌插槽50向上内凹尽端处对应该外环框30的该侧并可增设有一斜面部位51,以使设于筒体10开口端11的凸接框70向上延伸端对 应设有一斜靠缘81;又如第l — 3图所示的实施例,该斜面部位51可形成有一凸 曲部52,以使该凸接框70的斜靠缘81对应设有一凹曲部82。如图l、图2所示,所述盖体20盖合于该筒体10开口端11时,该盖体20的 嵌插槽50将与筒体10开口端11的凸接框70相嵌插配合,构成该凸接框70内壁71 与内环框40外侧面42相抵靠状态,且进一步地,采用该密合^fe靠部80型态可与 该密合缘部61型态相对应卡抵密合的配合设计,将可利用该内环框4O被向内抵 压时会相对产生向外侧弹张复位的结构特性,使所述密合抵靠部80与密合缘部 61之间获得更加紧密、更加紧实之密合止漏状态;另一方面,筒体10开口端11 外侧的定位环框9 O所设卡合定位部91系与该外环框3 O所设卡合部3 l相互配合而 达成卡合定位作用,再加上该筒体10凸接框70外壁与盖体20外环框30内壁所设 加强卡合部72、 32的相对嵌卡配合,令盖体20与筒体10的盖合状态能够达到稳 固定位且确实密合防漏的最佳状态者。上述实施例只是用来具体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文中虽透过特 定的术语进行说明,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本技术的专利范围;任何熟悉本技 术领域的技术人在当可在了解本创作的精神与原则后对其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达 到等效目的,而这样的变更与修改,都应当涵盖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所述盖体密合结构设于容器的筒体开口端与盖体盖合面相对应配合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包含一外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的周边呈向下延伸状,所述的外环框内侧设有卡合部;一内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且位于所述的外环框内侧间隔处呈向下延伸状,该内环框具有内、外侧面,且所述的内侧面设成向上逐渐内倾的锥状型态;一嵌插槽,形成于所述的外环框与所述的内环框之间呈一向上内凹的环状空间型态;一密合缘部,形成于所述嵌插槽向上内凹尽端处对应所述内环框的该侧;一凸接框,设于筒体的开口端呈向上延伸状,所述的凸接框可对应插组于该嵌插槽中,并构成该凸接框的内壁与内环框的外侧面相抵靠状态;一密合抵靠部,形成于所述凸接框的向上延伸端,所述的密合抵靠部的型态与所述密合缘部型态相对应卡抵密合;一定位环框,设于筒体的开口端外侧呈向下延伸状态,所述定位环框外侧面设有卡合定位部,可与所述外环框所设卡合部相互配合达成定位作用。2、 根据权利要求l的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接框的内 壁与所述内环框的外侧面为垂直角度的直立壁面相抵靠配合。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所述盖体密合结构设于容器的筒体开口端与盖体盖合面相对应配合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盖体密合结构包含: 一外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面的周边呈向下延伸状,所述的外环框内侧设有卡合部; 一内环框,设于该盖体盖合 面且位于所述的外环框内侧间隔处呈向下延伸状,该内环框具有内、外侧面,且所述的内侧面设成向上逐渐内倾的锥状型态; 一嵌插槽,形成于所述的外环框与所述的内环框之间呈一向上内凹的环状空间型态; 一密合缘部,形成于所述嵌插槽向上内凹尽端 处对应所述内环框的该侧; 一凸接框,设于筒体的开口端呈向上延伸状,所述的凸接框可对应插组于该嵌插槽中,并构成该凸接框的内壁与内环框的外侧面相抵靠状态; 一密合抵靠部,形成于所述凸接框的向上延伸端,所述的密合抵靠部的型态与所述密合 缘部型态相对应卡抵密合; 一定位环框,设于筒体的开口端外侧呈向下延伸状态,所述定位环框外侧面设有卡合定位部,可与所述外环框所设卡合部相互配合达成定位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崑龙
申请(专利权)人:集泉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