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3602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1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通过设置修复井和渗透排水沟,并设置所述修复井包括外井和位于所述外井内中部的内井,在所述内井侧壁和外井侧壁之间设置第一净化修复层,所述渗透排水沟外围敷设有第二净化修复层;从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在实现雨水的储存、渗透的同时还能实现雨水的良好修复,有效降低渗到地下雨水中的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组分含量,并通过对雨水进行多次过滤可有效避免雨水中杂质对透水孔道和管道形成堵塞,还有利于修复层中修复材料得以充分发挥修复功效,延长修复材料的使用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属于雨水资源利用的

技术介绍
在城市中,降落在地面或屋面的雨水直接经地面的雨水口箅子或地面的水沟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这样加大了城市的雨水径流,增大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大规模拆迀改造、大量新建小区的建设高潮中,许多新建小区需要敷设深埋的雨水管道,并与已有的市政排水管网对接,这更增加了已有市政排水管网的负荷。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雨水未能回流地下,城市中的地下水位逐年大幅度降低,地下水源的减少使城市成为干枯的孤岛,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有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在建筑小区建立雨水收集池和雨水收集管网,将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后作为小区园林绿化用水回灌至地下,但为了达到顺利排水和渗水的效果并防止管网堵塞,地面需设置较多的雨水检查井,井与井之间用较短的管道相连,而雨水检查井的数量过多,不仅会增加小区基础设施的造价,而且会影响地面的景观效果,且直接用管道连接会造成池内所承受的雨量负荷大,也无法达到好的渗透效果。更有甚者,当遇到骤然袭来的大雨时,由于在短时间内排水不畅,大量雨水和路面杂物涌入雨水口,就容易引起雨水口堵塞和局部低洼地面积水过深,造成区域交通瘫痪,甚至出现区域的雨洪灾害。并且,随着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恶化,渗透到地下雨水中含有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组分均严重超标,不适宜直接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能够实现在对雨水进行回收涵养的同时并对雨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修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包括修复井(I)和渗透排水沟⑵;所述修复井⑴分布于地面,所述修复井⑴包括外井(11)和位于所述外井(11)内中部的内井(12),所述内井(12)的井口位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下方,所述内井(1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井(11)的内底部,在所述内井(12)的井口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之间设置截留过滤单元(14)和导流单元(15),所述导流单元(15)位于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的下方;所述内井(12)的侧壁分布若干通孔,紧贴所述内井(12)的内侧壁设置第一滤网层(13);在所述内井(12)侧壁和外井(11)侧壁之间设置第一净化修复层(19);所述外井(11)的中下部侧壁上分布有第一透水孔(16),紧贴所述外井(11)的内侧壁设置第二滤网层(18),所述第二滤网层(18)覆盖所述第一透水孔(16),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上盖有透水井盖(17);所述渗透排水沟⑵呈网络连接于每个所述修复井⑴,所述渗透排水沟(2)与所述修复井(I)之间设有横向连接管(3),所述横向连接管(3)与所述第一透水孔(16)连通设置,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侧壁分布有第二透水孔(21),所述渗透排水沟(2)外围敷设有第二净化修复层(23),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顶部盖有排水沟箅盖(22)。所述第二滤网层(18)和第一滤网层(13)均设置为一层或多层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孔径为1-5mm。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为漏斗形过滤网,所述漏斗形过滤网的网孔孔径为2-8mm。所述导流单元(15)为倒锥形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侧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60。 。所述第一透水孔(16)和第二透水孔(21)的开孔直径均为8-10mm,开孔率1.5-3%。所述第二净化修复层(23)的外围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所述渗透排水沟⑵的外围与第二净化修复层(23)之间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所述相邻修复井(I)之间渗透排水沟(2)的敷设坡度为0.01-0.02,所述修复井(I)的敷设坡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布;所述敷设坡度最低处的修复井(I)由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池连接。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所述修复井(I)和渗透排水沟(2)均采用树脂混凝土材质;所述横向连接管(3)为HDPE材质的塑料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通过设置修复井和渗透排水沟,并设置所述修复井包括外井和位于所述外井内中部的内井,在所述内井侧壁和外井侧壁之间设置第一净化修复层,所述渗透排水沟外围敷设有第二净化修复层;当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排放至所述修复井处,经初步截留过滤的雨水在导流单元作用下流入所述内井,雨水在内井中经第一滤网层再次过滤后从所述内井的侧壁进入所述第一净化修复层进行修复处理,修复净化后的雨水经所述外井中下部内侧壁上的第二滤网层进行第三次过滤后通过第一透水孔进入横向连接管并流入渗透排水沟进行储存、渗透,之后进入第二净化修复层进行深度修复,从而本技术所述的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在实现雨水的储存、渗透的同时还能实现雨水充分净化修复,有效降低渗到地下雨水中的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组分含量,并通过对雨水进行多次过滤可有效避免雨水中杂质对透水孔道和管道形成堵塞,还有利于修复层中修复材料得以充分发挥修复功效,延长修复材料的使用周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实施例2所述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纵断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所述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所述渗透排水沟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_修复井,11-外井,12-内井,13-第一滤网层,14-过滤单元,15-导流单元,16-第一透水孔,17-透水井盖,18-第二滤网层,19-第一净化修复层,2-渗透排水沟,21-第二透水孔,22-排水沟箅盖,23-第二净化修复层,24-透水土工布,25-底托,3-横向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包括修复井I和渗透排水沟2。所述修复井I分布于地面,所述修复井I采用树脂混凝土材质。所述修复井I包括外井11和位于所述外井11内中部的内井12,所述内井12的井口位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下方,所述内井1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井11的内底部,在所述内井12的井口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之间设置截留过滤单元14和导流单元15,所述导流单元15位于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的下方。所述内井12的侧壁分布若干通孔,紧贴所述内井12的内侧壁设置第一滤网层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网层13为一层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孔径为1mm。在所述内井12侧壁和外井11侧壁之间设置第一净化修复层19。所述外井11的中下部侧壁分布有第一透水孔16,紧贴所述外井11的内侧壁设置第二滤网层18,所述第二滤网层18覆盖所述第一透水孔16,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上盖有透水井盖17 ο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滤网层18为一层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孔径为Imm ;所述第一透水孔16的开孔直径均为8_10mm,开孔率1.5-3%。所述渗透排水沟2呈网络连接于每个所述修复井1,所述渗透排水沟2与所述修复井I之间设有横向连接管3,所述横向连接管3与所述第一透水孔16连通设置,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侧壁分布有第二透水孔21,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顶部盖有排水沟箅盖22,在所述渗透排水沟2外围敷设有第二净化修复层23,所述第二净化修复层23的外围铺设有透水土工布24。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为漏斗形过滤网,所述漏斗形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涵养净化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修复井(1)和渗透排水沟(2);所述修复井(1)分布于地面,所述修复井(1)包括外井(11)和位于所述外井(11)内中部的内井(12),所述内井(12)的井口位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下方,所述内井(1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外井(11)的内底部,在所述内井(12)的井口与所述外井(11)的井口之间设置截留过滤单元(14)和导流单元(15),所述导流单元(15)位于所述截留过滤单元(14)的下方;所述内井(12)的侧壁分布若干通孔,紧贴所述内井(12)的内侧壁设置第一滤网层(13);在所述内井(12)侧壁和外井(11)侧壁之间设置第一净化修复层(19);所述外井(11)的中下部侧壁上分布有第一透水孔(16),紧贴所述外井(11)的内侧壁设置第二滤网层(18),所述第二滤网层(18)覆盖所述第一透水孔(16),所述外井(11)的井口上盖有透水井盖(17);所述渗透排水沟(2)呈网络连接于每个所述修复井(1),所述渗透排水沟(2)与所述修复井(1)之间设有横向连接管(3),所述横向连接管(3)与所述第一透水孔(16)连通设置,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侧壁分布有第二透水孔(21),所述渗透排水沟(2)外围敷设有第二净化修复层(23),所述渗透排水沟(2)的顶部盖有排水沟箅盖(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岩王东韦大明赵琰鑫孙运海吴悦颖
申请(专利权)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