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政毅专利>正文

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3196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1 11:11
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具有:杯体;位于杯体内面的底部的烛泪聚集部;围绕于烛泪聚集部周缘并连接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及侧筒之间的第一导流面,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及分别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围而设置且分布于第一导流面的至少三个稳定足部,每个稳定足部具有足着部,可着落于物体的表面,该足着部的内面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连通,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的每个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以使流落于每个稳定足部的内面的烛泪,均可流聚到烛泪聚集部的内面,借以使烛杯内的蜡烛完全燃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烛杯的改良,特别是指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
技术介绍
祭祀时通常都会点燃蜡烛,有一种重量较小,每祭祀一次即燃罄的杯烛,如图8、图9所示,它具有一个杯体20,杯体20中填满固态蜡烛,该杯体20具有:底部21及侧筒22。其中侧筒22自底部21周边的边缘向上延伸。为了充分燃尽杯体20中的蜡烛起见,在杯体20底部21的中央设有凹下的烛泪聚集部23,期使所有的烛泪都会汇流至其中,所以烛泪聚集部23的面积必须较小,使烛泪都能集中于此。由于小面积的烛泪聚集部23不足以将整个杯体20稳固地放置于祭祀桌面上,所以必须在烛泪聚集部23的周围加设向下突出的数个稳定足部25,以加大着落面积。为了耐燃及耐高温起见,杯体20是以金属片冲压成型,所以向下突出的稳定足部25内面就相对地形成凹坑251,残剩烛泪26就会滞留在此等凹坑251内,无法流向烛泪聚集部23。再者,因为自杯体20的底部21周围到杯体20的侧筒22之间的底面24为水平状,残剩烛泪26仍容易滞留底面24,无法流向烛泪聚集部23。因为上述杯体20结构上的缺失,所以尽管现有烛杯的结构做了许多特殊的设计,杯内蜡烛仍然无法完全燃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可将蜡烛完全燃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具有:杯体、烛泪聚集部,以及至少三个稳定足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杯体用以盛装蜡烛,该杯体具有:底部;及侧筒,自底部周边的边缘向上延伸。上述烛泪聚集部位于杯体内面的底部,该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为杯体内面的最低水平准位;第一导流面,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并连接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及侧筒之间,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至少三个稳定足部分布于第一导流面,并且分别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围而设置,每个稳定足部具有足着部,以便与杯体所放置的物体表面接触,该足着部的内面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连通,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的每个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而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任何较远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较近部位的水平准位,以使流落于每个稳定足部的内面的烛泪,均可流聚到烛泪聚集部的内面,借以使烛杯内的蜡烛完全燃罄。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第一导流面与侧筒连接部位的水平准位高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第一导流面为圆锥面。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每个稳定足部进一步具有第二导流面,连接于足着部与第一导流面之间,以便导引烛泪自第二导流面流向足着部。本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具有:杯体、烛泪聚集部,以及至少三个稳定足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杯体用以盛装蜡烛,该杯体具有:底部;及侧筒,自底部周边的边缘向上延伸。上述烛泪聚集部位于杯体内面的底部,该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为杯体内面的最低水平准位;以及,至少三个稳定足部,分别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围而设置。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稳定足部具有足着部,以便与杯体所放置的物体表面接触,该足着部的内面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连通,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的每个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而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任何较远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较近部位的水平准位,以使流落于每个稳定足部的内面的烛泪,均可流聚到烛泪聚集部的内面,借以使烛杯内的蜡烛完全燃罄。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进一步具有第一导流面,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并连接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及侧筒之间,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而且上述每个稳定足部分布于第一导流面内。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第一导流面与侧筒连接部位的水平准位高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第一导流面为圆锥面。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每个稳定足部进一步具有第二导流面,连接于足着部与第一导流面之间,以便导引烛泪自第二导流面流向足着部。本技术旨在于提供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具有:杯体,以及烛泪聚集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杯体用以盛装蜡烛,该杯体具有:底部;及侧筒,自底部周边的边缘向上延伸。上述烛泪聚集部位于杯体内面的底部,该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为杯体内面的最低水平准位。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进一步包含:二个稳定足部,分别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围而设置,上述每个稳定足部具有足着部,且该足着部的最大宽度大于烛泪聚集部的最大宽度,以便与杯体所放置的物体表面接触,该足着部的内面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连通,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的每个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而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任何较远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较近部位的水平准位,以使流落于每个稳定足部的内面的烛泪,均可流聚到烛泪聚集部的内面,借以使烛杯内的蜡烛完全燃罄。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进一步具有第一导流面,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并连接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及侧筒之间,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而且上述每个稳定足部分布于第一导流面内。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第一导流面与侧筒连接部位的水平准位高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第一导流面为圆锥面。本技术所揭示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中每个稳定足部进一步具有第二导流面,连接于足着部与第一导流面之间,以便导引烛泪自第二导流面流向足着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可将蜡烛完全燃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仰视立体图。图3是图1的3-3方向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5-5方向的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仰视立体图。图8是现有烛杯的俯视图。图9是图8的9-9方向的剖面图。图中标号说明:10杯体11底部12侧筒13烛泪聚集部14第一导流面15 15’稳定足部151 151’足着部152 152’第二导流面W13 宽度W151’ 宽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具有:杯体10,用以盛装蜡烛,该杯体10具有:底部11 ;及侧筒12,自底部11周边的边缘向上延伸;烛泪聚集部13,位于杯体10内面的底部,该烛泪聚集部13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为杯体10内面的最低水平准位;第一导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将蜡烛完全燃罄的烛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用以盛装蜡烛,该杯体具有:底部;及侧筒,自底部周边的边缘向上延伸;烛泪聚集部,位于杯体内面的底部,该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为杯体内面的最低水平准位;第一导流面,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并连接于烛泪聚集部的周缘及侧筒之间,以便导引烛泪流向烛泪聚集部;至少三个稳定足部,分布于第一导流面,并且分别围绕于烛泪聚集部的周围而设置,每个稳定足部具有足着部,以便与杯体所放置的物体表面接触,该足着部的内面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连通,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的每个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烛泪聚集部的内面的水平准位,而且每个足着部的内面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任何较远部位的水平准位,均不低于距离烛泪聚集部的内面较近部位的水平准位,以使流落于每个稳定足部的内面的烛泪,均可流聚到烛泪聚集部的内面,借以使烛杯内的蜡烛完全燃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政毅
申请(专利权)人:林政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