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改进的防盗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6599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盗瓶盖,其下部有下瓶口盖体,盖体有一中间开口的第一顶部及从其垂下护围壁,护围壁上有一与瓶颈咬合的咬合设置。第一顶部有向上延伸的出液头,出液头有中间开孔的第二顶部,孔的周围有一将塞子置于与第二顶部及其上的孔相对应而有空间间隔的位置的装置。出液头上有一可移动的顶盖,顶盖顶部有孔,一圆筒体与顶部相连,一第二撕拉环与顶盖的圆筒体经数个可断裂部件联接在一起,出液头上有一将第二撕拉环挡在原来位置的凸缘。(*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瓶盖,特别是涉及一种经改进的防盗瓶盖。目前有一种具有取液功能的瓶盖,这种瓶盖不仅能封闭瓶口,而且具有直接取液的功能,即当需要倒出瓶中的液体时无需拧下瓶盖。而且,这种取液结构中的孔一般比瓶颈口小,因此在取液时能对取出量加以控制。虽然这种取液结构为获取液体、取液过程和轻易拧下瓶盖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然而大多数这种取液瓶盖有一个问题,即现有的瓶盖通常使用的防盗技术无法满足某些种类取液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因为许多取液瓶盖原先的设计是用于不可倒回的液体,例如洗洁剂、油和日用化学品等,他们不需要防盗功能。但是当目前这种取液瓶盖用于可倒回的液体时,由于没有防盗的标记就无法显示取液结构是否曾经被取下过。因此就必须对这种取液结构加以改进,例如通过使用压缩圈或内密封等方式作为第二防盗结构,但这些结构成本较高,消费者使用起来也不方便且会产生废物。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对这种现有的瓶盖加以改进,使它能显示出瓶盖中的取液结构是否曾经被打开过。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经过改进的防盗瓶盖,这种瓶盖用于一个带有瓶颈的瓶子,其中瓶盖的下部有一下瓶口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一个中间开口的第一顶部,有一护围壁与其相连,护围壁上有一咬合装置,与瓶颈上的一咬合装置相咬合而将下瓶口盖体固定在瓶颈上,第一顶部上有一向上延伸的出液头,出液头有第二顶部,其中间有孔,孔的周围有一个将一个塞子置于与第二顶部及其上的孔相对应而有空间间隔的位置的装置,出液头上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顶盖,顶盖顶部上有孔,一圆筒壁与顶部相连,当顶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孔与塞子扣合而形成密封,当顶盖在第一位置时,一个第一撕拉环与顶盖的圆筒壁经数个可断裂部件联接在一起,当顶盖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出液头有一将撕拉环挡在原来位置的凸缘而使可断裂部件断裂。用上述技术方案实施的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技术的瓶盖除了其下瓶口盖体具有防盗标记之外,其取液结构即出液头及其顶盖也具有防盗标记。下面根据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目的和特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防盗瓶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防盗瓶盖的局部剖开的视图,它示出瓶盖出液头装于瓶上并处于关闭的状态。图3是类似于图2的示意图,它示出瓶盖出液头处于开启的状态。图4是本技术的防盗瓶盖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类似于图4的示意图,但只示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瓶盖的侧视图。图7是图6所示瓶盖的俯视图。图8是图6所示瓶盖的防盗撕拉环被撕开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防盗瓶盖9包括一个下瓶口盖体10,该下瓶口盖体10包括一环状顶部(或称为第一顶部)11及从环状顶部11周边垂下的护围壁12,护围壁12有内螺纹13,该内螺纹延伸至临近护围壁12的下沿15处。数个可断裂部件17将可撕拉环16和护围壁12连接在一起。护围壁12,可断裂部件17及可撕拉环16(或称为第一撕裂环)均是一体模制而成。撕拉环16的内周分布着数个尖状凸起18与瓶颈20上的向外延伸的锁定凸缘19结合并锁定。为使瓶颈20可以顺利插入下瓶口盖体10,护围壁12及撕拉环16均有弹性。沿撕拉环16的上边缘上有数个由撕拉环16向护围壁12的方向隆起的提升桥体部22。提升桥体部22在模制及安装过程中对撕拉环16起到支撑及保护作用。可断裂部件17从提升桥体部22之间的撕拉环16伸出。尖状凸起18与提升桥体部22及可断裂部件17成上下对应的关系。在瓶盖装上瓶口的过程中,每个提升桥体部22支撑护围壁12以防止可断裂部件17在垂直方向上变形而起到保护可断裂部件17的作用。如果没有提升桥体部22,可断裂部件17就会在安装过程中因挤压而变形甚至断裂。显而易见,在模制后的脱模过程中,提升桥体部22同样起到保护可断裂部件17的作用。内螺纹13与瓶颈20上的外螺纹21相密合。逆时针旋转上瓶口盖体10使固定在瓶颈上的瓶盖9转动而升高,拉裂可断裂部件17,使撕拉环16脱离护围壁12。顶部的第一个顶护围壁26从环状顶部11向下延伸并与环形护围壁12有空间间隔。顶部的另一个顶护围壁27与顶护围壁26形成同心关系,也从环状顶盖11向下延伸。顶护围壁26和27与瓶口的上沿28咬合形成一个多层密封的结构。下瓶口盖体10的上部环状顶部11中心有一个开口30,一个圆柱形出液头32沿着开口30的边沿延伸上去。出液头32的上部顶端有一个第二顶部34,该第二顶部32有孔35。数个沿圆周外环分布的向上向内延伸的支腿37将第二顶部34和孔35隔开,并将塞子36置于第二顶部34之上。向上的圆柱形出液头32上装有一个按拉顶盖38,它构成了一个第二瓶盖,在按拉顶盖的中心有一个开口40,当上部的按拉顶盖38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开口刚好与塞子36相咬合。如图2所示。顶盖38上有一个圆筒体41,其下沿通过数个沿圆周分布并有间隔的可断裂部件42与第二撕拉环43相连接。圆筒体41有一对被竖直隔开的、朝内的环形凸缘44,它与向上的圆柱形出液头32的外表相贴合。向上的圆柱形出液头32外表面有上下两个环形凸缘47和48,分别位于向上的圆柱形出液头32的外面。下凸缘48与第二撕拉环43相咬合,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可断裂部件42将第二撕拉环43连接至顶盖38上的圆筒体41,并且,由于上边缘49和第二撕拉环43相互咬合,第二撕拉环43是不能向上移动的。提升桥体部45(见图1)置于第二撕拉环43之上,其作用与提升桥体部22相同。圆筒体41可垂直移动,当欲移动有开孔的顶部39至塞子36之上时,需加力于顶盖38以破坏可断裂部件42。这样,顶盖38能移动至如图3所示的位置,开口40然后就可向上移动而离开塞子36。圆筒体41上的内向环形凸缘44不能移至向上的圆柱体出液头32上的外向环形凸缘47之上,所以,瓶盖上的按拉盖38不会从瓶盖上轻易脱落。防尘盖50可装在按拉盖9上以盖住顶盖38。防尘盖50包括一个顶部51和一个朝下的护围壁52。当防尘盖50盖上去时,其底部凸缘53就与下瓶口盖体10上的环状顶部11的上部扣在一起。一系列间隔开来的、朝内突出的凸起54被垂直置于防尘盖50的内侧,它们与顶盖38顶部的朝外凸起的边缘55扣合在一起。凸起54可防止防尘盖因不小心被脱掉。图4-8分别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从图8中的虚线可以看出所示的瓶盖109是可取下的,且在该瓶盖上有一个按拉顶盖122。瓶盖109包括一个顶部110,该顶部110有不同直径的环形护围凸缘,其一构成直径较小的第一环形护围凸缘111,另一凸缘构成直径较大的第二环形护围凸缘112。一个朝外的环形凸缘113连在环形护围凸缘112下沿的大部分圆周上,一撕拉片114连接于在朝外的环形凸缘113的两端之间区域的环形护围凸缘112上。直径较大的环形护围凸缘112上有一环形薄弱部分,形成一个撕裂槽115。将撕拉片114沿瓶口朝外拉时,第二个环形护围凸缘112下部会沿撕裂槽115处断裂而被撕掉,如图8所示。参见图4,按拉顶盖122与第一个实施例相似。盖子的第一顶部110中心有一个开口116。一个朝上的圆柱形出液头117置于与开口116对齐的位置。出液头117的上部顶端有一个第二顶部118,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经过改进的防盗瓶盖,这种瓶盖用于一个带有瓶颈的瓶子,其特征在于:瓶盖的下部有一下瓶口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一个中间开口的第一顶部,有一护围壁与其相连,护围壁上有一咬合装置,与瓶颈上的一咬合装置相咬合而将下瓶口盖体固定在瓶颈上;第一顶 部上有一向上延伸的出液头,出液头有第二顶部,其中间有第一孔,第一孔的周围有一个将一个塞子置于与第二顶部及其上的第一孔相对应而有空间间隔的位置的装置;出液头上设置有一个可移动的顶盖,顶盖顶部上有第二孔,一圆筒体与顶部相连,当顶盖在第一位置 时,所述孔与塞子扣合而形成密封,当顶盖在第一位置时,一个第二撕拉环与顶盖的圆筒体经数个可断裂部件联接在一起,当顶盖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即顶盖顶部中的第二孔与塞子脱离时,出液头上有一将第二撕拉环挡在原来位置的凸缘而使可断裂部件断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尼尔卢克马晓利
申请(专利权)人:美国博得来包装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