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3331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8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体,连接体上端面设置有上外接头和上内接头,上内接头设置在上外接头内,连接体下端面设置有下外接头和下内接头,下内接头设置在下外接头内,连接体内还设置有中通孔,中通孔一端开设在连接体上端面位于上外接头和上内接头之间的端面,中通孔另一端开设在连接体下端面位于下外接头和下内接头之间的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通过四个软管接口实现对两条嵌套式管路流体的独立控制,功能独特;软管接头处防脱、固定、流体密封一体化因地制宜设计,性能优越,整体构架合理,易于加工实现,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软管连接
,更具体涉及一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适用于连接外管套内管形式的四个软管接口,实现管路系统中两条管路的同时转接,是全新研发的异形产品。
技术介绍
适用于两根软管连接的气动两通连接已非常成熟,其接头防脱措施主要有:气动快插接口(如PC8-03)、螺纹旋转固定、倒锥形宝塔式。上述接头可以实现一个两通连接两个软管接口,且软管直径可以不相同,即实现变径转接功能。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自主研发的管中管地下流体分层取样装置(申请号:201510338566.X)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特殊的两通接头,该接头能通过连接4个软管接口实现对2条系统管路的独立控制,其中该2条系统管路是管中管结构。从已公布的资料来看,无法找到满足要求的产品。即没有适用于I个两通连接4个软管接口的连接机构。具体来讲,I个嵌套式两通接头通过4个软管接口转接,实现同时控制2条系统管路,而不是原有两通接头的2个软管接口控制I条系统管路。虽然已有的四通接头可以通过4个软管接口分流控制2条系统管路,但不能实现所控制2条系统管路流体的独立流通,而且不能实现所控制的2条系统管路相互嵌套式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机构简单,使用方便,该机构创新性地实现了对两条嵌套式管路流体的独立控制,工作原理明晰,加工可行,尚无替代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体,连接体上端面设置有上外接头和上内接头,上内接头设置在上外接头内,连接体下端面设置有下外接头和下内接头,下内接头设置在下外接头内,连接体内还设置有中通孔,中通孔一端开设在连接体上端面位于上外接头和上内接头之间的端面,中通孔另一端开设在连接体下端面位于下外接头和下内接头之间的端面。如上所述的上内接头外设置有上防脱环,所述的下内接头外设置有下防脱环。如上所述的上外接头和下外接头均为锥台状,上外接头和下外接头的外侧均设置有外螺纹,上外接头通过外螺纹连接有上压紧螺母,下外接头通过外螺纹连接有下压紧螺母。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1、该嵌套式双两通机构能通过四个软管接口实现对两条嵌套式管路流体的独立控制,功能独特,首次研发,国内外目前尚无同类替代产品;2、该嵌套式双两通机构软管接头处防脱、固定、流体密封一体化因地制宜设计,性能优越,整体构架合理,易于加工实现,使用方便;3、该嵌套式双两通机构属于非标定制件,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自主研发管中管地下分层取样系统的配套技术之一,属于不可替代的关键接头。并有一定的实用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连接体2的主剖视图;图3为连接体2的俯视图;图4为防脱环(2.3/2.7)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弹性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防脱环(2.3/2.7)的使用状态图。图中,1-上压紧螺母,2-连接体,3-下压紧螺母,4-第一软管,5-第二软管;6_卡环;7-弹性卡件;2.1-上内接头,宝塔状直插;2.2-上外接头,锥台状,外侧设置有螺纹;2.3-上防脱环,金属卡环,限位方向向上;2.4-内通孔,第一软管的专属流动通道,直径2_,一个小孔;2.5-中通孔,第二软管的专属流动通道,直径2mm,多个小孔;2.6-外螺纹,与上压紧螺母和下压紧螺母连接;2.7-下防脱环,金属卡环,限位方向向下;2.8-下外接头,锥台状,外侧设置有螺纹;2.9-下内接头,锥形直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体2,连接体2上端面设置有上外接头2.2和上内接头2.1,上内接头2.1设置在上外接头2.2内,连接体2下端面设置有下外接头2.8和下内接头2.9,下内接头2.9设置在下外接头2.8内,连接体2内还设置有中通孔2.5,中通孔2.5 一端开设在连接体2上端面位于上外接头2.2和上内接头2.1之间的端面,中通孔2.5另一端开设在连接体2下端面位于下外接头2.8和下内接头2.9之间的端面。优选的,上内接头2.1外设置有上防脱环2.3,所述的下内接头2.9外设置有下防脱环2.7 ο优选的,上外接头2.2和下外接头2.8均为锥台状,上外接头2.2和下外接头2.8的外侧均设置有外螺纹,上外接头2.2通过外螺纹连接有上压紧螺母1,下外接头2.8通过外螺纹连接有下压紧螺母3。上压紧螺母I和下压紧螺母3为圆环中空且允许第二软管5穿过,其下端接口处设置锥形内螺纹与连接体2的外螺纹2.6匹配。上内接头2.1、上外接头2.2、上防脱环2.3、内通孔2.4、中通孔2.5、外螺纹2.6、下防脱环2.7、下外接头2.8、下内接头2.9和连接体2由整块材料加工铸造,然后在上内接头2.1和下内接头2.9处设置上防脱环2.3和下防脱环2.7而成。较细的第一软管4分别通过上内接头2.1和下内接头2.9固定,通过上防脱环2.3和下防脱环2.7限位防脱,并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第一软管4内的流体在内通孔2.4中运移流动。其中内通孔2.4的位置处于上内接头2.1圆柱的中间,为一个贯穿的小孔,作为第一软管的流动通道。上防脱环2.3和下防脱环2.7是圆环状金属材质的卡环,卡环内径与所卡的第一软管4的外径适配,卡环内设置单方向的均布卡片,第一软管4顺着该方向时运动自如,逆着该方向时无法运动,从而通过该功能实现第一软管4在接头处的限位防脱功能。较粗的第二软管5分别通过上外接头2.2和下外接头2.8固定,通过上压紧螺母I和下压紧螺母3与连接体2的外螺纹2.6旋紧匹配实现软管的限位防脱,并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第二软管5内的流体在中通孔2.5中自由运移流动。其中第一软管与第二软管的流体运移路径互不影响。其中中通孔2.5的位置处于第一软管4外径和第二软管5内径分布之间的圆环上,在该圆环区域内均布多层通水小孔来作为第二软管的流动通道。较细的第一软管4嵌套在较粗的第二软管5内部,即第一软管4的外径小于第二软管5的内径。该配件在市场上买到,是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的直接连接对象。如图4-6所示进一步说明防脱环的工作原理,防脱环为标准圆形。软管沿限位方向插入防脱环,防脱环上均布的弹性卡件需要恢复变形从而具有向内挤压的咬合力,若软管抽出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会带动弹性卡件向中心挤压,导致摩擦力增大,从而卡住软管实现限位抗拔功能。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体(2),其特征在于,连接体(2)上端面设置有上外接头(2.2)和上内接头(2.1),上内接头(2.1)设置在上外接头(2.2)内,连接体(2)下端面设置有下外接头(2.8)和下内接头(2.9),下内接头(2.9)设置在下外接头(2.8)内,连接体(2)内还设置有中通孔(2.5),中通孔(2.5) 一端开设在连接体(2)上端面位于上外接头(2.2)和上内接头(2.1)之间的端面,中通孔(2.5)另一端开设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嵌套式双两通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体(2),其特征在于,连接体(2)上端面设置有上外接头(2.2)和上内接头(2.1),上内接头(2.1)设置在上外接头(2.2)内,连接体(2)下端面设置有下外接头(2.8)和下内接头(2.9),下内接头(2.9)设置在下外接头(2.8)内,连接体(2)内还设置有中通孔(2.5),中通孔(2.5)一端开设在连接体(2)上端面位于上外接头(2.2)和上内接头(2.1)之间的端面,中通孔(2.5)另一端开设在连接体(2)下端面位于下外接头(2.8)和下内接头(2.9)之间的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威刘学浩李琦李小春方志明宋然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