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枸橘、娑罗子、疬子草、香茅花、佛手柑、香附、鸭脚艾、秋枫木叶、青皮、乌藨连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中药
,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介绍
乳癖是指乳房出现性状、大小、数量不一的硬结肿块,又名“乳粟”、“奶癖”。为乳中结核。《疡医心得集》指出乳中结核,性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乳癖在妇女各年龄均可发生。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若情志不遂,恼怒抑郁,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致肝胃气滞,气滞血瘀,乳络瘀阻,或气滞生痰,痰瘀互结,聚集成癖。脾为生痰之源,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伤脾,或郁怒伤肝,肝木克脾,脾虚则运化失职,或肾阳虚不能行气化水,可致水湿内停,湿聚生痰。乳癖临床常见证型为肝胃气滞、肝郁化火、痰气互结、肝郁肾虚和痰瘀互结。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乳房囊性增生病(俗称乳腺小叶增生)和乳房纤维腺瘤。乳癖者多伴有经前乳胀、不孕、月经不调或更年期综合症等。肝胃气滞型乳癖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乳内肿块随喜怒消长,多伴经前乳胀、月经不调、痛经或不孕,善郁易怒,喜叹息,胸胁胀痛,嗳气频作,遇烦恼复发或加重,嗳腐吞酸,大便成形,排便不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肝胃气滞型乳癖的治疗方法众多,西医治疗本病有两种方法:一是肿块直径在0.5cm以内的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二是肿块直径在1.0以上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治疗效果不理想,长期、反复的抗结核西药治疗提高了机体的耐药性,复发率高,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手术治疗费用高、痛苦大、愈合慢,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因素及治法已比较成熟,通过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饮食疗法等多种形式,可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乳癖的发病率,经过专利技术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的中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枸橘、娑罗子、疬子草、香茅花、佛手柑、香附、鸭脚艾、秋楓木叶、青皮、乌薦连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制备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由下述原料药制成:枸橘30-50份、娑罗子20-40份、疬子草20-40份、香茅花20-40份、佛手柑15-25份、香附15-25份、鸭脚艾15-25份、秋楓木叶9-15份、青皮9-15份、乌薦连9-15份。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枸橘40份、娑罗子30份、疬子草30份、香茅花30份、佛手柑20份、香附20份、鸭脚艾20份、秋楓木叶12份、青皮12份、乌薦连12份。本专利技术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枸橘:辛、苦,温。归肝、胃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胸胁胀满,脘腹胀痛,乳房结块,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跌打损伤,食积,便秘,子宫脱垂。娑罗子:甘,温。归肝、胃经。疏肝理气,宽中止痛。主治胸胁、乳房胀痛,痛经,胃月完痛。疬子草:苦、辛,平。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主治瘰疬,喉痹,疔疮肿毒,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香茅花:甘、微苦,温。温中和胃。主治心腹冷痛,恶心呕吐。佛手柑:辛、苦,温。归肝、脾、肺经。疏肝理气,和胃化痰。主治肝气郁结之胁痛、胸闷,肝胃不和、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恶心,久咳痰多。香附:辛、甘、微苦,平。归肝、三焦经。理气解郁,调经,安胎。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鸭脚艾:辛、微苦,微温。活血散瘀,理气化湿。主治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秋楓木叶:苦、涩,凉。解毒散结。主治噎膈,反胃,传染性肝炎,小儿疳积,咽痛,疮疡。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胁肋、乳房、胃脘胀痛,乳核,乳痈,疝气,食积,癥瘕积聚,久疟癖块。乌薦连:微甘、涩,寒。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主治疮疡肿毒,乳房硬肿,麻疹热毒,头痛牙痛,跌打损伤,开放性骨折,咳血,刀伤出血。中医认为,肝胃气滞型乳癖多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致肝胃气滞,气滞血瘀,乳络瘀阻所致。本专利技术中枸橘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为君药;娑罗子疏肝理气、宽中止痛,疬子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香茅花温中和胃,为臣药;佛手柑疏肝理气、和胃化痰,香附理气解郁,鸭脚艾活血散瘀、理气化湿,秋楓木叶解毒散结,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乌薦连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肝胃气滞型乳癖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温中和胃、解毒散结、理气化湿之功效,达到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于2007年至2012年临床观察肝胃气滞型乳癖128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 128例患者中,年龄23-45岁,病程多在3个月到2年,平均年龄37.5岁。2、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②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③本病多见于20-40岁妇女;④钼靶X线乳房摄片、冷光源强光照射、液晶热图像等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有如下症状:多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乳内肿块随喜怒消长,多伴经前乳胀、月经不调、痛经或不孕,善郁易怒,喜叹息,胸胁胀痛,嗳气频作,遇烦恼复发或加重,嗳腐吞酸,大便成形,排便不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3、治疗方法:3.1处方:枸橘40g、娑罗子30g、疬子草30g、香茅花30g、佛手柑20g、香附20g、鸭脚艾20g、秋楓木叶12g、青皮12g、乌薦连12g。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I剂,每日2次,20天为I疗程。4、治疗结果:4.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定: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好转: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未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4.2结果:128例患者中,治愈112例(87.5 % ),好转13例(10.2%),未愈3例(2.3% ),总有效率为97.7%o5、典型病例5.1童某,女,28岁。已婚。山东烟台人。自诉双侧乳房肿块6个月,疼痛不甚明显,平时爱生闷气,肿块随喜怒消长,心烦口苦,胸胁胀痛,嗳气频作,遇烦恼复发或加重,嗳腐吞酸,大便成形,排便不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查见:双侧乳房对称,左侧乳房内上区和右侧乳房中央区分别触及一个约2.1X1.9X2.2cm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好。红外线诊断显示双侧乳腺血管、乳管分而明显,边界清晰。诊断为肝胃气滞型乳癖。服用本专利技术药物,治疗I个疗程,双侧乳房肿块均明显缩小,继续服用2个疗程,双侧乳房肿块完全消失,痊愈,I年后随访无复发。5.2宁某,女,32岁。已婚。山东青岛人。自诉双侧乳房肿痛I年余,内有肿块,肿块随情志变化,心烦口苦,平时善郁易怒,喜叹息,常感胸胁胀痛,嗳气频作,遇烦恼复发或加重,嗳腐吞酸,大便成形,排便不畅,舌苔薄黄,脉细弦。查见:双侧乳房对称,双侧乳房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肝胃气滞型乳癖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枸橘30‑50份、娑罗子20‑40份、疬子草20‑40份、香茅花20‑40份、佛手柑15‑25份、香附15‑25份、鸭脚艾15‑25份、秋枫木叶9‑15份、青皮9‑15份、乌藨连9‑15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海阳,
申请(专利权)人:臧海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