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9684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用餐具,所述的握柄一端内固定有内螺圈;所述的衔接棒一端设有外螺纹口,另外一端设有内凹槽口;并且在内凹槽口侧壁上设有夹持旋钮;所述的衔接棒外螺纹口端与内螺圈相匹配,其内凹槽口端与餐具杆顶端相匹配;所述的餐具杆中上端一处设有活结球,且活结球固定有活结卡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将勺、叉、刀三者进行了一个整合使得三者能够在一个母体上实现自由的切换,在野外野炊饮食时可以实现自由的选择,此外用完后的勺、叉、刀可以收纳于柄腔内,从而避免了因户外震动、位移比较大,一些刀叉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用餐具
技术介绍
西方进食的餐具主要是刀、叉和勺,这是与西方进餐以肉食为主有关。欧洲是畜牧业为主,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最方便。刀叉用法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由于刀、叉和勺功能比较多且便于野外行军、户外运动等所便于携带,因此适合户外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可用于野外行军、户外运动携带、本技术解决其上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其主要构造有:握柄、柄腔、衔接棒、夹持旋钮、活结球、餐具杆、内螺圈、活结卡针、勺、叉、刀,所述的握柄一端内固定有内螺圈;所述的衔接棒一端设有外螺纹口,另外一端设有内凹槽口 ;并且在内凹槽口侧壁上设有夹持旋钮;所述的衔接棒外螺纹口端与内螺圈相匹配,其内凹槽口端与餐具杆顶端相匹配;所述的餐具杆中上端一处设有活结球,且活结球固定有活结卡针。上述的餐具杆末端可以为勺、叉、刀进行替换。上述的勺、叉、刀可收纳于柄腔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了将勺、叉、刀三者进行了一个整合使得三者能够在一个母体上实现自由的切换,在野外野炊饮食时可以实现自由的选择,此外用完后的勺、叉、刀可以收纳于柄腔内,从而避免了因户外震动、位移比较大,一些刀叉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弊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用餐具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用餐具的勺、叉、刀结构示意图。图中1-握柄,2-柄腔,3-衔接棒,4-夹持旋钮,5-活结球,6-餐具杆,7-内螺圈,8_活结卡针,9-勺,10-叉,11-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其主要构造有:握柄1、柄腔2、衔接棒3、夹持旋钮4、活结球5、餐具杆6、内螺圈7、活结卡针8、勺9、叉10、刀11,所述的握柄I 一端内固定有内螺圈7 ;所述的衔接棒3—端设有外螺纹口,另外一端设有内凹槽口 ;并且在内凹槽口侧壁上设有夹持旋钮4 ;所述的衔接棒3外螺纹口端与内螺圈7相匹配,其内凹槽口端与餐具杆6顶端相匹配;所述的餐具杆6中上端一处设有活结球5,且活结球5固定有活结卡针8。所述的餐具杆6末端可以为勺9、叉10、刀11进行替换。所述的勺9、叉10、刀11可收纳于柄腔2内。本技术的是将勺9、叉10、刀11进行了一个整合,区别于传统的整合在于其可以实现微调,通过活结球5的万向转动然后再将活结卡针8拧紧即可实现一个方位的定向,从而适用不同食客的习惯需求。【主权项】1.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其主要构造有:握柄(I)、柄腔(2)、衔接棒(3)、夹持旋钮(4)、活结球(5)、餐具杆(6)、内螺圈(7)、活结卡针(8)、勺(9)、叉(10)、刀(11),其特征在于:握柄(I) 一端内固定有内螺圈(7);所述的衔接棒(3) —端设有外螺纹口,另外一端设有内凹槽口 ;并且在内凹槽口侧壁上设有夹持旋钮(4);所述的衔接棒(3)外螺纹口端与内螺圈(7)相匹配,其内凹槽口端与餐具杆(6)顶端相匹配;所述的餐具杆(6)中上端一处设有活结球(5),且活结球(5)固定有活结卡针(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餐具杆(6)末端可以为勺(9)、叉(10)、刀(11)进行替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勺(9)、叉(10)、刀(11)可收纳于柄腔(2)内。【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用餐具,所述的握柄一端内固定有内螺圈;所述的衔接棒一端设有外螺纹口,另外一端设有内凹槽口;并且在内凹槽口侧壁上设有夹持旋钮;所述的衔接棒外螺纹口端与内螺圈相匹配,其内凹槽口端与餐具杆顶端相匹配;所述的餐具杆中上端一处设有活结球,且活结球固定有活结卡针。本技术采用了将勺、叉、刀三者进行了一个整合使得三者能够在一个母体上实现自由的切换,在野外野炊饮食时可以实现自由的选择,此外用完后的勺、叉、刀可以收纳于柄腔内,从而避免了因户外震动、位移比较大,一些刀叉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弊端。【IPC分类】A47G21/06【公开号】CN204838973【申请号】CN201520572314【专利技术人】许春华, 朱虹, 赵巍, 韩迎, 刘晴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申请日】2015年7月3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用餐具,其主要构造有:握柄(1)、柄腔(2)、衔接棒(3)、夹持旋钮(4)、活结球(5)、餐具杆(6)、内螺圈(7)、活结卡针(8)、勺(9)、叉(10)、刀(11),其特征在于:握柄(1)一端内固定有内螺圈(7);所述的衔接棒(3)一端设有外螺纹口,另外一端设有内凹槽口;并且在内凹槽口侧壁上设有夹持旋钮(4);所述的衔接棒(3)外螺纹口端与内螺圈(7)相匹配,其内凹槽口端与餐具杆(6)顶端相匹配;所述的餐具杆(6)中上端一处设有活结球(5),且活结球(5)固定有活结卡针(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春华朱虹赵巍韩迎刘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