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41013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9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a.向实施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注入井注入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作为前置段塞,注入0.05-0.1倍地层空隙体积,所述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浓度为1800-2300mg/L,粘度大于80mPa·s;然后b.取浓度为1500-1800mg/L和粘度大于50mPa·s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浓度为2000-5000mg/L和界面张力小于5.0×10-3mN/m的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0.15-0.18:0.2-0.5重量份配比复配,搅拌均匀后注入该注入井,注入0.1-0.3倍地层空隙体积;最后c.向该注入井注入浓度为800-1200mg/L和粘度在20-30mPa·s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作为后续保护段塞,注入0.05-0.1倍地层空隙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也适用于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后油藏,油藏温度不高于90°c,矿化度低于50000mg/l,钙镁离子浓度低于2000mg/l,原油粘度低于油藏粘度200mPa.s,渗透率500 X 10 3 μ m2 ?20000 XlO 3 μ m2。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开采的不断进行,世界上的许多地域的油田都已经进入开发后期的高含水和特高含水阶段。为了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下述驱油方法:(1)碱水驱,(2)聚合物驱,(3)泡沫驱,(4)三元复合驱。其中,三元复合驱(碱一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是在碱水驱和聚合物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驱油方法。虽然可以大量提高原油采收率,但其中所含的大量碱却对油田附近的地层和油井等都带来了巨大伤害。对于非均质比较严重油藏、聚合物驱后油藏,由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注入倍数使油藏剩余油分布更趋分散、复杂和多样化,使得对剩余油的开采更加困难,要求注入的化学驱油体系具有更强的扩大波及能力、更强的洗油能力。目前对该类油藏化学驱流度控制体系主要采用的有常规聚合物体系、PPG+聚合物体系、凝胶体系。其中凝胶在地下成胶性能难控制,试验风险大;PPG体系对油藏孔喉配伍性要求高。相比常规聚合物,超高分子聚合物是指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超高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酰胺类驱油剂。与特性粘数2000mL/g左右的常规分子质量聚合物相比,超高分子聚合物在同等经济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粘弹性、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是性能很好的流度控制体系,特别是对于非均质较强和聚合物驱后油藏具有更大的扩大波及能力。目前,国内各大油田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多为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的复杂体系,复配体系的优点是容易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但是会导致驱油剂在地下运移过程中产生色谱分离,影响超低界面张力的形成,从而影响洗油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后油藏提供一种具有更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是针对非均质较严重和聚合物驱后油藏的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二元复合驱为三次采油领域新的重点发展方法,它是利用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的驱油方式。该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a.向实施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注入井注入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作为前置段塞,注入0.05-0.1倍地层空隙体积,所述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浓度为1800-2300mg/L,粘度大于80mPa.s ;然后b.取浓度为1500 — 1800mg/L和粘度大于50mPa.s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浓度为2000 - 5000mg/L和界面张力小于5.0X10 mN/m的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0.15-0.18:0.2-0.5重量份配比复配,搅拌均匀后注入该注入井,注入0.1-0.3倍地层空隙体积;最后c.向该注入井注入浓度为800_1200mg/L和粘度在20_30mPa.s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作为后续保护段塞,注入0.05-0.1倍地层空隙体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所述的超高分子聚合物为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或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所述的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为C12-C18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C12-C18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C12-C1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C12-C1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本专利技术为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后油藏提供一种基于超高分子聚合物复配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体系与方法,该体系与地层水配伍性好,1500mg/L超高分子聚合物在70°C,矿化度8000mg/L的条件下粘度大于50mP.S、与原油可形成小于5 X 10 3mN/m超低界面张力,该驱油方法适用于温度不高于90°C,矿化度低于30000mg/l,钙镁离子浓度低于1000mg/l,原油粘度低于油藏粘度200mPa.s,渗透率1000X 10 3Um2?20000X 10 3 μ m2的非均质油藏及聚合物驱后油藏。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亲水基团(非离子基团和阴离子基团)设计在同一个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兼具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优点,优势互补、性能优良,因此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非均质比较严重油藏、聚合物驱后油藏开展超高分子聚合物复配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加合增效的作用,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米收率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驱油剂以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超高分子量聚合物制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中的高效驱油体系具有更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对于非均质油藏、大孔道油藏、聚合物驱后具有很好的流度控制能力和洗油能力。水驱后驱油体系在渗透率极差7.5的油藏室内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对于聚合物驱后油藏体系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13%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所用原料均为本
常用材料。实施例1: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a.向实施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注入井注入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作为前置段塞,注入0.05倍地层空隙体积,所述的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浓度为2300mg/L、粘度大于80mPa *s ;然后b.取浓度为1500mg/L和粘度大于50mPa.s的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浓度为5000mg/L和界面张力小于5.0X 10 3mN/m的C12-C18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0.15:0.5重量份配比复配,搅拌均匀后注入该注入井,注入0.1倍地层空隙体积;最后c.向该注入井注入浓度为1200mg/L和粘度在20mPa.s的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作为后续保护段塞,注入0.1倍地层空隙体积。实施例2: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a.向实施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注入井注入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作为前置段塞,注入0.1倍地层空隙体积,所述的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浓度为1800mg/L、粘度大于80mPa *s ;然后b.取浓度为1800mg/L和粘度大于50mPa.s的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浓度为2000mg/L和界面张力小于5.0X 10 3mN/m的C12-C18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0.18:0.2重量份配比复配,搅拌均匀后注入该注入井,注入0.3倍地层空隙体积;最后c.向该注入井注入浓度为800mg/L和粘度在30mPa.s的特性粘数大于3500mL/g的水溶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作为后续保护段塞,注入0.05倍地当前第1页1 2&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田采油后期提高地下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a.向实施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注入井注入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作为前置段塞,注入0.05‑0.1倍地层空隙体积,所述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浓度为1800‑2300mg/L,粘度大于80mPa·s;然后b.取浓度为1500-1800mg/L和粘度大于50mPa·s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浓度为2000-5000mg/L和界面张力小于5.0×10‑3mN/m的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0.15‑0.18:0.2‑0.5重量份配比复配,搅拌均匀后注入该注入井,注入0.1‑0.3倍地层空隙体积;最后c.向该注入井注入浓度为800‑1200mg/L和粘度在20‑30mPa·s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作为后续保护段塞,注入0.05‑0.1倍地层空隙体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绪龙郭兰磊张继超王红艳李青华韩玉贵单联涛谭保国石静徐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