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敬畅专利>正文

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9640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3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漂尾下端设置在漂身上部,漂脚上端设置在漂身下部,漂尾、漂身、漂脚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的漂身包括漂尾座、上漂身、硅胶垫A、漂节、硅胶垫B、下漂身和活动挡豆,漂脚上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漂尾座、上漂身、硅胶垫A、漂节、硅胶垫B、下漂身和活动挡豆,上漂身顶部开设凹槽,漂尾座嵌套在凹槽内,上漂身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A,漂节上端与硅胶垫A相贴合,漂节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B,下漂身上端与硅胶垫B相贴合,下漂身下端与活动挡豆上端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能够在不同鱼情、不同天气、不同水层的情况下快速有效的调整浮漂状态,而且满足了长短杆、不同鱼线的匹配要求,漂尾易更换,价格更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浮漂,尤其涉及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
技术介绍
淡水钓的水域基本就是江、河、湖、库、鱼塘和竞技塘,普通浮漂满足不了这些水域垂钓的要求,而且针对不同的鱼情、不同天气、不同水层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整,给广大钓鱼爱好者带来不便,影响垂钓效率;普通浮漂一般满足不了长短杆、不同鱼线的匹配要求,而且漂尾不易更换,价格较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解决了普通浮漂在不同的鱼情、不同天气、不同水层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整,而且满足不了长短杆、不同鱼线的匹配要求,漂尾不易更换,价格较贵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漂尾I下端设置在漂身2上部,漂脚3上端设置在漂身2下部,漂尾1、漂身2、漂脚3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的漂身2包括漂尾座4、上漂身5、硅胶垫A6、漂节7、硅胶垫B8、下漂身9和活动挡豆10,漂脚3上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漂尾座4、上漂身5、硅胶垫A6、漂节7、硅胶垫B8、下漂身9和活动挡豆10,上漂身5顶部开设凹槽11,漂尾座4嵌套在凹槽11内,上漂身5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A6,漂节7上端与硅胶垫A6相贴合,漂节7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B8,下漂身9上端与硅胶垫B8相贴合,下漂身9下端与活动挡豆10上端相贴合。所述的漂尾I上端设置加粗尾12,便于远距离观察浮漂动态。所述的漂尾I与漂身2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漂尾。所述的漂身2为纺锤形漂身,在水中具有更好地稳定性。所述的漂脚3为碳素纤维漂脚,强度更大,重量更轻。所述的漂尾座4为上部呈圆锥形,下部呈圆柱形的橡胶漂尾座,防止水侵入上漂身。所述的上漂身5为纺锤形上漂身,下端直径与漂节7相等,增强水中的稳定性。所述的硅胶垫A6、硅胶垫B8下部均开设圆形凹槽13,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所述的漂节7、下漂身9上端均设置圆形凸起14,圆形凸起14与圆形凹槽13相贴合,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所述的漂节7包括若干个漂节,相邻的漂节之间设置硅胶垫C15,硅胶垫C15下端开设圆形凹槽13,便于增减漂节数量。所述的下漂身9为倒圆锥形下漂身,在水中稳定性更强。所述的活动挡豆10为倒圆锥形活动橡胶挡豆,便于拆卸且与漂脚贴合更牢靠。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漂尾下端设置在漂身上部,漂脚上端设置在漂身下部,漂脚上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漂尾座、上漂身、硅胶垫A、漂节、硅胶垫B、下漂身和活动挡豆;漂尾座镶嵌在上漂身端部可拆卸,上漂身与漂脚固定连接,硅胶垫A、漂节、硅胶垫B、下漂身和活动挡豆均可在漂脚上组合安拆,方便调节浮漂受到的浮力;硅胶垫A、硅胶垫C与相邻漂节之间,硅胶垫B与下漂身之间均相贴合形成空气负压差,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能够在不同鱼情、不同天气、不同水层的情况下快速有效的调整浮漂状态,而且满足了长短杆、不同鱼线的匹配要求,漂尾易更换,价格更低廉。2、漂尾上端设置加粗尾,便于远距离观察浮漂动态。3、漂尾与漂身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漂尾。4、漂身为纺锤形漂身,在水中具有更好地稳定性。5、漂脚为碳素纤维漂脚,强度更大,重量更轻。6、漂尾座为上部呈圆锥形,下部呈圆柱形的橡胶漂尾座,防止水侵入上漂身。7、上漂身为纺锤形上漂身,下端直径与漂节相等,增强水中的稳定性。8、硅胶垫A、硅胶垫B下部均开设圆形凹槽,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9、漂节、下漂身上端均设置圆形凸起,圆形凸起与圆形凹槽相贴合,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10、漂节包括若干个漂节,相邻的漂节之间设置硅胶垫C,硅胶垫C下端开设圆形凹槽,便于增减漂节数量。11、下漂身为倒圆锥形下漂身,在水中稳定性更强。12、活动挡豆为倒圆锥形活动橡胶挡豆,便于拆卸且与漂脚贴合更牢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漂身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漂尾、2-漂身、3-漂脚、4-漂尾座、5-上漂身、6_硅胶垫A、7_漂节、8-硅胶垫B、9-下漂身、10-活动挡豆、11-凹槽、12-加粗尾、13-圆形凹槽、14-圆形凸起、15-硅胶垫C。【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漂尾I下端设置在漂身2上部,漂脚3上端设置在漂身2下部,漂尾1、漂身2、漂脚3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的漂身2包括漂尾座4、上漂身5、硅胶垫A6、漂节7、硅胶垫B8、下漂身9和活动挡豆10,漂脚3上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漂尾座4、上漂身5、硅胶垫A6、漂节7、硅胶垫B8、下漂身9和活动挡豆10,上漂身5顶部开设凹槽11,漂尾座4嵌套在凹槽11内,上漂身5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A6,漂节7上端与硅胶垫A6相贴合,漂节7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B8,下漂身9上端与硅胶垫B8相贴合,下漂身9下端与活动挡豆10上端相贴合。所述的漂尾I上端设置加粗尾12,便于远距离观察浮漂动态。所述的漂尾I与漂身2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漂尾。所述的漂身2为纺锤形漂身,在水中具有更好地稳定性。所述的漂脚3为碳素纤维漂脚,强度更大,重量更轻。所述的漂尾座4为上部呈圆锥形,下部呈圆柱形的橡胶漂尾座,防止水侵入上漂身。所述的上漂身5为纺锤形上漂身,下端直径与漂节7相等,增强水中的稳定性。所述的硅胶垫A6、硅胶垫B8下部均开设圆形凹槽13,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所述的漂节7、下漂身9上端均设置圆形凸起14,圆形凸起14与圆形凹槽13相贴合,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所述的漂节7包括两个漂节,相邻的漂节之间设置硅胶垫C15,硅胶垫C15下端开设圆形凹槽13,便于增减漂节数量。所述的下漂身9为倒圆锥形下漂身,在水中稳定性更强。所述的活动挡豆10为倒圆锥形活动橡胶挡豆,便于拆卸且与漂脚贴合更牢靠。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将漂尾下端设置在漂身上部,漂脚上端设置在漂身下部,漂脚上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漂尾座、上漂身、硅胶垫A、漂节、硅胶垫B、下漂身和活动挡豆;漂尾座镶嵌在上漂身端部可拆卸,上漂身与漂脚固定连接,硅胶垫A、漂节、硅胶垫B、下漂身和活动挡豆均可在漂脚上组合安拆,方便调节浮漂受到的浮力;硅胶垫A、硅胶垫C与相邻漂节之间,硅胶垫B与下漂身之间均相贴合形成空气负压差,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1、能够在不同鱼情、不同天气、不同水层的情况下快速有效的调整浮漂状态,而且满足了长短杆、不同鱼线的匹配要求,漂尾易更换,价格更低廉。2、漂尾上端设置加粗尾,便于远距离观察浮漂动态。3、漂尾与漂身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漂尾。4、漂身为纺锤形漂身,在水中具有更好地稳定性。5、漂脚为碳素纤维漂脚,强度更大,重量更轻。6、漂尾座为上部呈圆锥形,下部呈圆柱形的橡胶漂尾座,防止水侵入上漂身。7、上漂身为纺锤形上漂身,下端直径与漂节相等,增强水中的稳定性。8、硅胶垫A、硅胶垫B下部均开设圆形凹槽,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9、漂节、下漂身上端均设置圆形凸起,圆形凸起与圆形凹槽相贴合,具有更大的贴合强度。10、漂节包括两个漂节,相邻的漂节之间设置硅胶垫C,硅胶垫C下端开设圆形凹槽,便于增减漂节数量。11、下漂身为倒圆锥形下漂身,在水中稳定性更强。12、活动挡豆为倒圆锥形活动橡胶挡豆,便于拆卸且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组合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漂尾(1)下端设置在漂身(2)上部,漂脚(3)上端设置在漂身(2)下部,漂尾(1)、漂身(2)、漂脚(3)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的漂身(2)包括漂尾座(4)、上漂身(5)、硅胶垫A(6)、漂节(7)、硅胶垫B(8)、下漂身(9)和活动挡豆(10),漂脚(3)上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漂尾座(4)、上漂身(5)、硅胶垫A(6)、漂节(7)、硅胶垫B(8)、下漂身(9)和活动挡豆(10),上漂身(5)顶部开设凹槽(11),漂尾座(4)嵌套在凹槽(11)内,上漂身(5)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A(6),漂节(7)上端与硅胶垫A(6)相贴合,漂节(7)下端固定设置硅胶垫B (8),下漂身(9)上端与硅胶垫B(8)相贴合,下漂身(9)下端与活动挡豆(10)上端相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敬畅
申请(专利权)人:李敬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