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119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传输容器(10),包括: 第一容器部分(20),它由减震材料制造并具有容纳部分,被运送的物品可容纳其中;以及 第二容器部分(40),它由减震材料制造并具有容纳部分,被运送的物品可容纳其中; 其中,在所述第一容器部分(20)里容纳的物品数量等于在所述第二容器部分(40)里容纳的物品数量,以及 所述空的第二容器部分(40)可在两容纳部分互相面对的情况下放入所述空的第一容器部分(20)的容纳部分里。(*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输容器,它可在使用者之间被往复运送。
技术介绍
被运送的物品、例如产品、零件等被容纳在传输容器里,而容纳物品的传输容器被从发送人运送到接受人。接受人将空的传输容器返回,或重新给传输容器充填其它物品并将它们返回到发送人。在运送精巧的物品的情况下,物品用(例如)苯乙烯泡沫制造的减震件包裹。气垫、海绵等可用作减震件。在运送空的传输容器的情况下,虽然不运送物品,但也必须有用来容纳空的传输容器的大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折叠的传输容器。然而,这种可折叠的传输容器不能减震,而在运送精巧的物品的情况下,减震件不能省略。此外,在制造具有减震功能的传输容器的情况下,减震件必须固定在传输容器上。因此,制造效率必定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传输箱,它具有减震功能,并能减少运送空的传输容器所需要的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传输容器包括第一容器部分,它由减震材料制造并具有容纳部分,被运送的物品可容纳其中;以及第二容器部分,它由减震材料制造并具有容纳部分,被运送的物品可容纳其中;其中,在第一容器部分里容纳的物品数量等于在第二容器部分里容纳的物品数量,以及空的第二容器部分可在两容纳部分互相面对的情况下放入空的第一容器部分的容纳部分里。由于这种结构,空的容器部分的体积可减少,而与减震容器无关。因此,可降低运送空的传输容器的成本。在传输容器里,可在第一容器部分底板的内侧底面上设置隔板,可在第二容器部分底板的内侧底面上设置隔板,第二容器部分的隔板可被设置成与第一容器部分上的隔板对应,物品可分别容纳在由隔板分隔的容纳空间里,以及隔板的高度可被设计成当第二容器部分放入第一容器部分的容纳部分里时不会互相干扰。由于这种结构,当传输容器被返回时可运送物品。通过将第二容器部分放入第一容器部分,一个容器部分作为一盖子,这样,可保护物品。在传输容器里,可在第一容器部分和第二容器部分的底板的外侧底面上形成肋,这些肋可被设置成与隔板对应,物品可分别容纳在容纳空间里,当许多第一容器部分被堆叠时,各容纳空间由隔板和肋围成,以及物品可分别容纳在容纳空间里,当许多第二容器部分被堆叠时,各容纳空间由隔板和肋围成。由于这种结构,被容纳的物品将不会互相碰撞,这样,物品的破损和损害可防止。在传输容器中,在第一容器部分的底板的外侧底面上设置第一配合部分,该第一配合部分可与另一个第一容器部分的开口部分的内侧边缘配合,可在第二容器部分的侧壁的外侧面上设置定位架,第一容器部分和第二容器部分的平面形状可是矩形,由定位架限定的矩形的第二容器部分的长度和宽度可等于由侧壁的外侧面限定的矩形的第一容器部分的长度和宽度。由于这种结构,物品可通过同一自动装卸机放入和/或取自第一容器部分和第二容器部分。即,物品不需要相对第一容器部分和第二容器部分分类。这样,可提高工作效率。在传输容器里,可在各隔板的两端形成厚部,从而夹住容纳在容纳部分里的物品。由于这种结构,物品可被稳定地容纳和运送,而不会游动。在传输容器里,可在第一容器部分的上部和下部形成啮合部分,以及该啮合部分可与另一个第一容器部分的啮合部分啮合。此外,可在第二容器部分的上部和下部形成啮合部分,以及该啮合部分可与另一个第二容器部分上的啮合部分啮合。由于这种结构,容器部分上的变形可以防止,即使容器部分被堆叠,这样,被堆叠的容器部分可牢牢地互相啮合。在传输容器里,可在第一容器部分或第二容器部分的底板的内侧底面形成台阶部分,该台阶部分可分别形成于容纳空间里,各容纳空间形成于侧壁和与该侧壁邻近的隔板之间,而各台阶部分可靠近隔板形成,以及容纳在各容纳空间里的物品的下部可与台阶部分接触,从而使物品的上部向侧壁倾斜。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底板由于容纳物品而变形,物品也可分别容纳在容纳空间里而不会与堆叠在上侧的容器部分的底板的外侧底面上形成的肋互相干扰。因此,堆叠的容器部分的啮合可得到维持。在传输容器里,第一容器部分和/或第二容器部分可具有检查使用次数的装置。由于这种结构,容器部分的使用次数可容易地知道。附图的简要说明现在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传输容器的平面图;图2是该传输容器的仰视图;图3是该传输容器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6是该传输容器的剖视图,该容器部分互相配合安装,以便返回;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传输容器的平面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传输容器的仰视图;图9是第四实施例的传输容器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现在参考图1-6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传输容器的平面图;图2是该传输容器的仰视图;图3是该传输容器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而图6是该传输容器的剖视图,各容器部分互相配合安装,以便返回。在本实施例里,两种容器部分构成运送物品的传输容器10。当传输容器10回收时,一个容器部分装入另一个容器部分,这样,传输容器所需的空间或所需的容积可减少。下面将说明传输容器10。传输容器10由第一容器部分20和第二容器部分40构成。首先,说明第一容器部分20。第一容器部分20由减震材料、例如聚乙烯泡沫制造。第一容器部分20包括一底板21和从底板21延伸的纵向壁22和横向壁23。通过壁22和23形成一开口部分,而由底板21和壁22及23围绕的空间是一容纳部分。如图1所示,在底板21的内侧底面设置一隔板24,而隔板24将容纳部分沿纵向方向分隔成两部分。此外,在隔板24和壁23之间提供许多隔板25。框架部分60沿着壁22和23的内表面设置在底板21的内侧底面上。在本实施例里,传输容器10是用聚乙烯泡沫制造的,从而能够吸收震动。为了解决软减震材料的缺陷,在壁22的内侧中间位置设置厚的增强部分61。隔板24和25及框架部分60的高度小于壁22和23的高度。由于这种结构,当第二容器部分40放入第一容器部分20时,它们不会互相妨碍。在壁23的上部中间处形成缺口29。工作人员的手可进入缺口29,从而可牢牢地抓住第一容器部分20。此外,通过切割底板21和壁23的部分形成把柄部分28(见图2)。因此,工作人员能容易地堆叠许多第一容器部分20。由于第一容器部分20是用软材料制造的,当许多第一容器部分20被堆叠时,容纳的物品的重量将壁22外推。通过第一容器部分10的变形,它们不能再堆叠了。为了防止这种变形,在壁22的上部外侧形成啮合孔63;而在底板21的外侧面形成能与另一第一容器部分20的啮合孔63啮合的啮合部分64(见图2)。通过隔板24和25分隔的空间是容纳空间30,被运送的物品将容纳在其中。在本实施例里,两排物品将容纳在该容纳空间里。请注意,容纳空间30的数量可通过改变隔板24和25的数量而随意地改变。一符号80代表标记,以便识别等等。接着,参考附图2描述第一容器部分20的底板21。一类似框架的配合部分62形成于底板21上,当许多第一容器部分20被堆叠时,它能够与另一第一容器部分20的开口部分的内侧边缘配合。在该第一配合部分62里,与隔板24对应的横肋26和与隔板25对应的纵肋27向下延伸,从而在第一容器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井俊一太田直秀中津壮人吉冈岳志森岛一德
申请(专利权)人:信浓娟糸株式会社旭化成生活制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