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塑料防滑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8905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6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塑料防滑板,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防滑板防滑效果差的问题。本车用塑料防滑板包括呈长条形的板状本体,所述本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本体由承重段、分设在承重段两长侧边上的翼边和设置在承重段其中一短侧边的引入段组成,引入段圆弧过渡至承重段,在引入段的正面向上凸起形成有若干防滑条,在承重段的正面设置有若干行沿轴向方向分布且垂直向上的主防滑柱,在承重段的正面沿轴向方向向下凹陷形成有若干凹槽且下凹的凹槽使承重段反面形成有与翼边外边缘齐平的棱条,凹槽侧壁上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副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防滑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车用塑料防滑板
技术介绍
当汽车在雨季泥泞的道路上行驶,经常有被拖住的情况,由于汽车车轮为圆形,车胎表面光滑,对地面没有摩擦力,在泥泞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只得求助于其它车辆将其牵引出来,费时费力,特别是在野外人烟稀少的地方更为困难。目前,人们通常使用防滑板来解决这个问题,将防滑板插入轮胎与地面的空隙中,利用防滑板上的防滑条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借用车轮转动力使得车辆爬出打滑泥坑。但是现有防滑板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防滑板大多采用钢板制成,重量较重,不仅携带不便,而且价格高;2、与轮胎接触的防滑板一面设置的防滑条横截面通常为三角形,端部比较尖锐,容易损坏轮胎;3、与地面接触的防滑板一面设置的防滑条体积较大、数量稀少,而且垂直于防滑板设置,在使用过程中,造成防滑板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小,不利于汽车的牵引爬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防滑效果好的车用塑料防滑板。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用塑料防滑板,包括呈长条形的板状本体,所述本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本体由承重段、分设在承重段两长侧边上的翼边和设置在承重段其中一短侧边的引入段组成,引入段圆弧过渡至承重段,在引入段的正面向上凸起形成有若干防滑条,在承重段的正面设置有若干行沿轴向方向分布且垂直向上的主防滑柱,在承重段的正面沿轴向方向向下凹陷形成有若干凹槽且下凹的凹槽使承重段反面形成有与翼边外边缘齐平的棱条,凹槽侧壁上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副槽。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在承重段两短侧边均设置有上述的引入段。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在凹槽的两侧壁上均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有上述若干均匀分布的副槽。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每条棱条上均垂直设置有若干呈“十”字形的定位条。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所述防滑条横向设置于引入段远离承重段的一侧,在引入段靠近承重段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副防滑柱。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在引入段远离承重段的一侧及两副凹槽内均开设有定位孔。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在翼边上开设有提手孔。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凹槽的内侧壁为斜面且凹槽的槽宽从凹槽槽口处起至凹槽槽底逐渐递减。在上述的车用塑料防滑板中,在引入段与棱条之间及翼边与棱条之间均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承重段上具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由凹槽下陷所形成的棱条所组成的抓地部,另一部分为由承重段上正面设置有主防滑柱的部分所组成的防滑部,当将本防滑板放置在泥地上,在车轮驶上本防滑板时,定位条受压而陷入至泥地中,从而使得本防滑板能固定于泥地中,这样当车辆驶经本防滑板时,防滑板不会产生位移,提高了防滑板的抓地能力,保证了车辆通过本防滑板能顺利的脱离泥坑;通过凹槽的两侧壁上均横向向外凹陷形成的副槽,使得防滑部由原本的直条型变成类正弦波型,这样使得分布在承重段上的主防滑柱的排列也随着防滑部的布局排列成正弦波型,具体的为主防滑柱分别设置在正弦波的波谷和波峰处,即轴向相邻的两主防滑柱不在用以轴心线上,该结构设计不仅弥补了由于承重段的部分表面由于下陷形成棱条后造成承重段与车辆轮胎接触面积缩小的问题,通过交错设置的主防滑柱增大了承重段与车辆轮胎接触面积,而且还分散了车辆施加在承重段上的压力,增强了本防滑板的抗压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仰视图。图中,1、承重段;11、凹槽;12、棱条;13、副槽;14、主防滑柱;15、定位条;2、引入段;21、防滑条;22、副防滑柱;3、翼边;31、提手孔;4、加强筋;5、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车用塑料防滑板包括呈长条形的板状本体,本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本体由承重段1、分设在承重段I两长侧边上的翼边3和设置在承重段I其中一短侧边的引入段2组成,引入段2圆弧过渡至承重段1,在引入段2的正面向上凸起形成有若干防滑条21,在承重段I的正面设置有若干行沿轴向方向分布且垂直向上的主防滑柱14,在承重段I的正面沿轴向方向向下凹陷形成有若干凹槽11且下凹的凹槽11使承重段I反面形成有与翼边3外边缘齐平的棱条12,每条棱条12上均垂直设置有若干呈“十”字形的定位条15,凹槽11侧壁上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副槽13。承重段I上具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由凹槽11下陷所形成的棱条12所组成的抓地部,另一部分为由承重段I上正面设置有主防滑柱14的部分所组成的防滑部,其中由于棱条12与翼边3外边缘齐平,因此垂直设置于棱条12上的定位条15向外突出本防滑板的表面,这样当将本防滑板放置在泥地上,在车轮驶上本防滑板时,定位条15受压而陷入至泥地中,从而使得本防滑板能固定于泥地中,这样当车辆驶经本防滑板时,防滑板不会产生位移,提高了防滑板的抓地能力,保证了车辆通过本防滑板能顺利的脱离泥坑,并且呈“十”字形的定位条15抓地效果好,在其横向及纵向上均保证了防滑板不会产生位移;通过凹槽11的两侧壁上均横向向外凹陷形成的副槽13,使得防滑部由原本的直条型变成类正弦波型,这样使得分布在承重段I上的主防滑柱14的排列也随着防滑部的布局排列成正弦波型,具体的为主防滑柱14分别设置在正弦波的波谷和波峰处,即轴向相邻的两主防滑柱14不在用以轴心线上,该结构设计不仅弥补了由于承重段I的部分表面由于下陷形成棱条12后造成承重段I与车辆轮胎接触面积缩小的问题,通过交错设置的主防滑柱14增大了承重段I与车辆轮胎接触面积,而且还分散了车辆施加在承重段I上的压力,增强了本防滑板的抗压能力。进一步的,在承重段I两短侧边均设置有上述的引入段2。进一步的,在凹槽11的两侧壁上均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有上述多个均匀分布的副槽13。进一步的,防滑条21横向设置于引入段2远离承重段I的一侧,在引入段2靠近承重段I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副防滑柱22。该结构使得车辆轮胎在驶入引入段2时不会出现打滑现象,使得车轮轮胎能更好的驶入承重段I。进一步的,在引入段2远离承重段I的一侧及两副凹槽11内均开设有定位孔5,在将本防滑板放置在泥地里时,可通过螺钉穿过定位孔5将防滑板固定在泥地里,使得车辆轮胎在驶入防滑板上时,防滑板不会发生位移,能牢固的固定在泥地上,从而保证了车辆轮胎能顺利驶上防滑板。进一步的,在翼边3上开设有提手孔31。通过提手孔31可以方便人们提取本防滑板,并且当车轮,特别是小型车辆的车轮驶过防滑板时,车轮仅通过防滑板的引入段2和承重段1,而不会压过翼边3,因此将提手孔31设置在翼边3上,从而不会降低本防滑板整体的抗压强度,提高了本防滑板的稳定性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的,凹槽11的内侧壁为斜面且凹槽11的槽宽从凹槽11槽口处起至凹槽11槽底逐渐递减。该结构设计使得当车轮压在承重段I上时,车轮施加在承重段I上的压力可通过凹槽11的内侧壁传递至凹槽11底部,从而避免了由于应力过于集中而造成承重段I破裂的情况。进一步的,在引入段2与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塑料防滑板,包括呈长条形的板状本体,所述本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本体由承重段、分设在承重段两长侧边上的翼边和设置在承重段其中一短侧边的引入段组成,引入段圆弧过渡至承重段,在引入段的正面向上凸起形成有若干防滑条,在承重段的正面设置有若干行沿轴向方向分布且垂直向上的主防滑柱,在承重段的正面沿轴向方向向下凹陷形成有若干凹槽且下凹的凹槽使承重段反面形成有与翼边外边缘齐平的棱条,凹槽侧壁上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副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特甘仕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