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建华专利>正文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5066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有一相叠合的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间以及设置在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间的中膜,而中膜的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并将三者的下侧边对齐,使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于一端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而形成充气通道,同时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第一入气口及多个第一气室,接着中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第二入气口及多个第二气室。当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入气口充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第二入气口充入第二气室而胀膨,且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中任一者破损时,另一者仍可提供缓冲保护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空气密封体,特别是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用于緩冲包装物品的方式,多以一塑料片上突设多个凸起小 气嚢,将此一塑料膜片包覆于物品外周而达到吸震緩冲作用,但小气嚢 的吸震能力有限,对于较大的震动或冲击负荷便无法达到緩沖吸震的效 果,因此便发展出 一种以气体包装袋作为包覆用的緩冲材。然而,以聚乙烯(polyethylene, PE)材料制成的气体包装袋容易受 到包装物品尖利的锐角或五金接角所刺破, 一但出现小破洞,气体包装 袋内的气体即会泄出。请参阅美国第4850912号专利"Container for sealingly containing a fluid"、 美国第5261466号专利"Process for contiuously fillig fluid into a plurality of closed bags"及曰 本实开平第5-95851号专利"流体用密封袋",其中气体包装袋的每一 气柱体均设置有独立的逆向止气阀装置,当部份气柱体破损时,仅限于 产生破损的气柱体泄气,而不至于造成其它未破损的气柱体泄气。此种 结构虽不因部份气柱体破损而整个气体外泄,但气柱体破损的部份会丧 失緩冲保护的功效,容易造成包装物损坏或刮伤。由此可知,如何改良气体包装袋的结构,解决气体包装袋因破损而 气体外泄,造成气体包装袋丧失緩冲保护的问题,为本案的专利技术人以及 从事此相关行业的
者亟欲改善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因破损而气体外泄所造成緩冲保护丧失的气体包装袋密封体。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 第二外膜,与第一外膜相叠合;中膜,介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之间, 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且中膜的一侧边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而 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第 一入 气口,形成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一气室;多 个第二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中膜与第二外 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中膜与第二 外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二气室。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第二外 膜,与第一外膜相叠合;中膜,介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之间,长度短 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且中膜的一侧边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的一侧 边对齐;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至少一第二内膜, 位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内膜与 第二内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 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 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 一气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中 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 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二气室。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内膜,位 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且第一内膜的上侧边与中膜的上侧边对齐。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内膜,位 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且第二内膜的上侧边与中膜的上侧边对齐。上述所揭示的结构,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为相互相对应的设置,且 第一气室的大小与第二气室的大小相同。此外,本专利技术于充气通道设有一裁切区,沿着裁切区剪裁而使充气 通道二端的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分离,使得空气密封体的产量可以加 倍。当气体充入充气通道后,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入气口充入第 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第二入气口充入第二气室而胀膨,借此不但 可加快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充气速度,并使得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其 中 一者破损时,利用另 一者提供緩沖保护而维持吸震緩冲的能力。附图说明为更清楚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 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充气后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图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 一实施例,其中图1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2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3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连续充气的多段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2a、第二外膜2b、 中膜2c、第一内膜la、第二内膜lb、充气通道9、第一气室11、第二 气室12。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上下叠合。一片中膜2c介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之间,中膜2c的长度 短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且中膜2c的下侧边与第一外膜2a与 第二外膜2b的下侧边对齐。二片第一内膜la位于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且第一内膜la 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二片第二内膜lb位于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且第二内膜lb 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沿着热封线3a、 3b、 3c、 3d、 3e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借以接着第一外膜2a、第二外膜2b、中膜2c、 二片第一内膜la及二片第二内膜lb, 使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 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且充气通道9包含一 充气口 9a连接于外部气体,而热封手段可为热模具印压。经由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后,使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形成可储 存气体的第一气室11,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 第二气室12,其中第一气室11的设置与第二气室12为相互相对应,且 第一气室11的大小与第二气室12的大小相同。二片第一内膜l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lc,例如以印 刷方式打印耐热胶或油墨,经过热封手段,二片第一内膜la仍不接着 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 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 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 端的宽度,而第一气体通道111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 压力,使第一入气口 110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逸出,于第一气室11 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第一气体通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一第一外膜;一第二外膜,与该第一外膜相叠合;至少一中膜,介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该中膜的长度短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且该中膜的一侧边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   一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 ,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一气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二气室;其中 ,该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该第一入气口充入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该第二入气口充入该第二气室而胀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耀鑫廖建华廖耀全
申请(专利权)人:廖建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